38℃高温下:白马寺僧人挥汗如雨种地,免费黄豆背后的信仰坚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01:58 1

摘要:8月3日,洛阳气温飙升至38℃,白马寺深处的农田里,几名僧人肩扛铁锹、开着三轮车穿梭于麦田。汗水浸透僧袍,但他们动作沉稳,与寺外树荫下纳凉的游客形成鲜明对比。一名义工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好拍的,几十年都这样。”

一、烈日下的耕作:38℃高温中的“农禅”坚守

8月3日,洛阳气温飙升至38℃,白马寺深处的农田里,几名僧人肩扛铁锹、开着三轮车穿梭于麦田。汗水浸透僧袍,但他们动作沉稳,与寺外树荫下纳凉的游客形成鲜明对比。一名义工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好拍的,几十年都这样。”

这片几十亩的耕地由僧人亲自打理,种植小麦、红薯和蔬菜。收获的粮食供寺内僧人、义工及工作人员食用,多余的则分给香客。一位老义工透露:“黄豆丰收时,寺里曾晒出3万多斤,全免费分装成小包让游客自取。”

图片源自于网络

二、“农禅并重”:千年祖训的现代传承

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祖庭”,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建立起,便遵循 “农禅并重”的祖训。客堂师傅直言:“僧人天天干农活,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规矩。”

- 自给自足的清修:寺内蔬菜粮食均自种自食,拒绝商业化供应链。

- 干旱中的遗憾:因今年河南大旱,黄豆绝收,免费发放的传统被迫中断,但僧人仍坚持照料其他作物。

图片源自于网络

三、印乐方丈的遗产:推土机方丈与“免费哲学”

此前执掌白马寺20年的印乐方丈,是这一传统的核心推动者。他亲自操作挖掘机翻土,带领僧众种地,被游客赞叹“比专业工人更熟练”。

- 免费分发,拒绝“功德箱”:印乐主张将余粮惠及大众,前几年黄豆丰收时,他要求包成小包供游客自取。附近村民回忆:“腊八粥也是他亲手盛的,不收一分钱。”

- 转战少林寺的改革:印乐调任少林寺住持后,立即取消1988元“财神香”、废除电子功德箱,并将白马寺的农禅模式移植少林,要求僧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图片源自于网络

白马寺的坚守在商业化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

- 游客的困惑:有人疑惑“寺庙为何不卖门票周边?”对比某些名寺的天价香火、开光商品,白马寺仅有免费茶舍和自取黄豆。

- 僧人的“沉默修行”:他们不直播、不带货,日复一日的耕作被义工称为“不喧哗的好”。当地导游感慨:“这种朴素,反而让人感受到‘人味’。”

图片源自于网络

五、高温下的禅意:何为真正的修行?

在浮躁的流量时代,白马寺用最原始的方式诠释信仰本质:

“修行不在庙堂诵经,而在日复一日的耕作中把心沉下来。僧人种的每一粒豆、每一根菜,都被人吃进肚子,记在心里。”

网友激辩:

- 支持者:“这才是佛门本色!某些寺庙早该学学!”

- 质疑者:“高温下劳作是否作秀?寺院是否该用现代方式改善条件?”

结语

白马寺的农田里,锄头与念珠交织的剪影,映照着千年未变的初心。当少林寺在印乐带领下刮起“去商业化”风暴,当网红寺庙用金丝袈裟换取流量,这方38℃高温下的土地,或许正以沉默叩问时代:信仰的本质,是交易还是耕耘?

资料卡:洛阳白马寺

- 地位:中国佛教“祖庭”,始建于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

- 传统:农禅并重、自给自足、余粮惠众。

来源:伊犁老村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