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汽车i8新车发布会上,理想i8以100公里时速与8吨卡车正面对撞,结果令人惊讶的是2.6吨的理想i8A柱、B柱、C柱完好无损,9个气囊全部打开。
李想的理想到底理想吗?
8吨卡车被撞的四轮弹飞,驾驶室倾倒,而2.6吨的理想i8岿然不动。
看起来非常理想,但这场精心设计的碰撞测试,瞬间引爆了中国汽车圈。
理想汽车i8新车发布会上,理想i8以100公里时速与8吨卡车正面对撞,结果令人惊讶的是2.6吨的理想i8A柱、B柱、C柱完好无损,9个气囊全部打开。
而那辆8吨卡车却四轮离地弹起,驾驶室向前倾倒,如同被“断头”的巨兽。
一般人私家车看到这种卡车都是:离你远点,我跑路了,理想i8就是干!
当视频慢镜头反复播放卡车“断头”画面时,眼尖的观众发现了更惊人的细节:卡车方向盘上赫然显露着“乘龙卡车”的标识。
这一瞬间的疏忽,将一场精心策划的安全秀变成了行业大战的导火索。
卡车所属的东风柳汽迅速反击。在理想视频评论区,乘龙卡车官方连发多条信息:“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真是接了大锅,理想太假了”。
火药味迅速升级。东风柳汽发布正式声明,指控理想汽车“严重侵权”,已超出正常商业竞争范畴,并成立专项工作组调查,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场碰撞,撞出了中国汽车营销史上的公关危机。
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深层逻辑,必须回溯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创业轨迹。
这位被称作“三战不殆的非典型创业者”,一路走来充满争议。
1981年出生的李想,创业之路起步于高中时代。
从显卡之家到泡泡网,再到2005年创立的汽车之家,他每一步都精准踩中了互联网发展的脉搏。
汽车之家上市后市值曾达50亿美元,李想却选择在2015年退出,开启第三次创业——造车。
理想汽车的起步异常艰难。
当蔚来、小鹏已获得BAT青睐时,李想的理想汽车成了“穷孩子”。
2015年创办时,主流投资机构早已押注完毕,李想几乎融不到资。
他找到好友、明势资本黄明明。
两人在望京咖啡馆深谈后,黄明明投出2400万元天使投资。
这笔钱对造车而言杯水车薪,李想继续四处奔波,近100家投资机构将他拒之门外,原因一致:没人看好他坚持的“增程式技术”。
“当你知道你的牌不能赢的时候,立刻把它们扔掉,止损永远是风险控制的基石。”李想曾这样解释他果断放弃首个SEV项目的决定。
但面对增程式技术的质疑,他选择了死磕到底。
2019年3月,病倒的李想将公司更名为“理想汽车”。就在理想命悬一线之际,王兴成为关键救星。
美团连续参与C轮、D轮及上市前投资,总额超11亿美元。
理想ONE于2019年12月开始交付,仅用6个半月达成万辆交付目标,狠狠回击了质疑者。
2020年7月30日,理想汽车登陆纳斯达克,市值139亿美元。
在用户日演讲中,李想直接开骂:“一帮搞臭技术的,天天冲我们吵吵,什么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请问,他们搞出来屁技术了?”这位“车企创始人骂街第一人”,以牛脾气在业内闻名。
当理想i8与卡车的碰撞视频引发风暴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关键细节:这场测试的执行方中国汽研在回应中承认,该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揭开了汽车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定制化测试已成营销工具。
测试机构存在“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顽疾。
中国汽研作为上市公司,既要盈利又要承担部分汽车标准与法规的测试审核职责,角色冲突明显。
“测试场景、碰撞速度、角度,乃至对比车辆的选择,都可能根据委托方的营销需求进行‘优化’。”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
这种“非标”测试的泛滥,暴露了当前行业监管的巨大空白。
理想汽车在事件发酵后悄然修改了视频——卡车的“乘龙”标识被打上马赛克。这一举动被网友解读为“心虚”表现。
而东风柳汽的愤怒反应背后,有着更深层的体制背景。
这家拥有71年历史的国有车企,隶属于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东风集团,行政级别相当于副部级。
“理想或许未曾料到,这次撞上的不仅是一辆卡车,更是一块厚重的体制铁板。”业内人士分析道。
当“国家队”遭遇新势力,碰撞已超出商业范畴。
这并非理想首次陷入营销危机。
在本次事件中,李想主动提及去年MEGA车型遭遇的“汽车史上最大抹黑事件”。
2024年,售价55.98万元的纯电MPV理想MEGA上市即遭遇大规模负面舆情。
虽经法律手段应对,仍未能达成预期销量目标。
内部备忘录显示,决策层已意识到产品推广存在战略误判。
理想i8卡车碰撞风波,暴露了理想营销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过往经验表明,极致营销确能点燃消费者情绪;然而当下市场环境已变,情绪之火越旺,反噬车企的风险越大。
“2025年,汽车行业的过度营销神话正加速破灭。”行业观察者指出,“过去几年,营销被部分车企奉为‘灵丹妙药’,似乎只要故事讲得漂亮,产品本身优劣反成其次。”
这场风波也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技术验证与营销传播间的深刻矛盾。
安全性能需要长期验证,而非单次碰撞定论。
当公众聚焦于两家车企的明面交锋时,行业内部暗流涌动。
商用车与乘用车历来如同两条平行赛道,交集甚少。
但此次事件中,商用车展现出惊人的舆论反击力。
除了社会及汽车垂直媒体,商用车舆论矩阵迅速成型,配合乘龙强大的渠道营销能力,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在“讲理”的清晰度和力度上,商用车阵营更胜一筹。
理想汽车在事件处理中暴露了体系短板。
“理想i8从亮相、预售到发布的整个节奏,似乎缺失了过往产品中强烈的消费对象感创新,过度依赖营销技巧来唤醒消费者感知。”分析人士指出。
“正如一个猎户,若未练好筋骨、磨利刀枪,仅凭几碗壮胆酒与几声呐喊就闯入森林,本想吓退饿狼,却可能引来猛虎。”
当李想在营销战场上挥舞“安全”大旗时,他或许未曾料到会撞上71年历史的体制铁板。
2025年,汽车行业的过度营销神话正加速破灭。
那些沉迷于“情绪化造车”的企业终将明白:制造热点绝非万能药,汽车终归要靠产品力说话。
行业淘汰赛远未终结,任何幸存者都不可掉以轻心。
当测试机构“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顽疾不除,当“安全”这一生命攸关的议题沦为营销噱头,消费者终会觉醒!
汽车行业的终极竞争,从不在于单一长板有多突出,而在于整个体系是否存在致命短板。
来源:襄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