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量跌至610.6万对,较上年减少超过150万对。在恐婚情绪蔓延的当下,一个看似“安全”的选择正在兴起——与中小学同学结婚。
"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量跌至610.6万对,较上年减少超过150万对。在恐婚情绪蔓延的当下,一个看似“安全”的选择正在兴起——与中小学同学结婚。
回归熟人社交圈,与中小学同学缔结婚姻,是一种高度规避风险的选择。老同学间成长背景相似、社会阶层相当,彼此知根知底又门当户对,似乎胜过陌生人间的层层算计。年轻人们的择偶半径越来越小,婚姻的流动性也逐渐式微。
进击的老同学
毕业季,在南京读研三的肖雨,结束了一段校园恋情,崩不住悲伤,第一时间写了一篇日志发在网上。
许多老同学看到了她分享的消息。第二天,肖雨就去见一个高中同学小孙。对方昨天得知她分手,就定下来今天从上海到南京的行程,见她一面,再赶回上海上班。
这是肖雨和同学小孙时隔多年再见面。两人一直只是普通朋友,肖雨没有太在意。因为难过,走路时的话也不多。小孙只是简单的陪伴。
两人初中同班、高中同校。同学传过两人的绯闻,但因为小孙内向,彼此说话都很少。肖雨高三休学的时候,对方给她寄了缓解焦虑的书籍,还有一箱火影忍者漫画。
那阵子,肖雨失恋、毕设、找工作,生活忙乱。焦虑中,她一周瘦了十斤。小孙远在上海,不停以老同学的身份提供一些帮助:寄小零食、陪聊、来南京陪肖雨吃饭。
为毕设焦虑的时候,小孙又赶来学校。肖雨看不懂毕设的计算模型,焦虑得流泪,小孙安慰说,不是你的能力问题。他给出一些简化计算的建议,还陪着在教室自习到凌晨。
去杭州、上海面试,小孙也在旁陪同,传授面试技巧,凭借工作经验帮忙分析肖雨手里的职位邀约。最终,肖雨选择了上海大厂的工作,和小孙同城了。
肖雨发现,初高中时话很少的小孙,在工作2年后成熟了许多。
同学情还在发酵。刚到上海生活,夜晚11点后下班的路上,肖雨每天都能等到小孙来接送自己。同学本身有熟悉感,一起回忆某堂课哪个老师说了什么话,哪个同学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话题也不缺。
肖雨和小孙的老家都在曲靖,到上海的距离超过2000公里,飞机要借昆明的机场落地。从曲靖县城考出来,肖雨在“魔都”的生活很孤独。除了两个定居已久的亲戚之外,她的同学都离她很远,难以见面。
小孙谈起的初高中,让肖雨的人生没有中断,而是延续着。恋爱后,小孙拿出一本保存红纸窗花的册子,是肖雨高三时送给他的礼物。肖雨被震惊了。她自己都忘记的礼物,被小孙带去大学、上海。
肖雨被熟悉感包围。在上海,她结识了许多小孙的高中同学,也是她的同校校友。肖雨得知自己初中最好的闺蜜,变成了小孙的高中同桌。童年、家乡的人际关系,如今以另一个人为视角,重新组织了起来,留待自己去探索,像是从曲靖被打包携带到上海。
半年里,她开始依赖上了老同学。她发现,自己哪周和小孙没有见面,就会不适应。下班路上,她知道小孙喜欢自己,但不敢拉手,于是主动和他牵在了一起。
一年半后,肖雨29岁,和小孙同龄。她逗内向的小孙说,不求婚就不能结婚。突然有一天,小孙约她去密室。在最后一间,小孙拉着自己走上一个台阶。密室门突然打开,肖雨吓得后退,才发现门里是布置好的求婚场景。
结婚,其实是一个不需太考虑的选择。小孙求婚的时刻,来自曲靖的两人同在互联网供职,收入颇丰。更重要的是,肖雨对他有多年以来的信任。十几年相识,她见证了对方的成长。她尤为欣赏的是,当年那个内向的男孩,如今变得自信、稳重。
图|肖雨在密室走入求婚现场
中小同学,越发成为当下低迷的婚恋市场中的最佳选择。据民政部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较上年减少157.4万对,降幅20.5%。婚姻变成年轻人的负担。
与父辈相对简单的婚配模式不同,年轻人的婚姻变量急剧增加:教育背景、职业前景、家庭条件、性格匹配度、价值观契合度等等。每个维度都可能成为婚姻失败的潜在风险点。而中小学同学具有知根知底、门当户对等不可取代的优势,能为择偶提供一个坚实良好的前提。
和初中同学恋爱的小白,婚姻被同学关系加持,变得格外顺畅。
初二暑假,被初中同学阿水告白后,小白就努力经营两人的关系。她把恋爱日常记在日记本里,被同学传阅。高中,两人坐同一班公交车去各自的学校,在车上聊到婚前要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大学两人异地。大四,小白去到阿水的城市同居。等阿水毕业,两人到杭州工作,最终定居、结婚。
对于双方父母来说,同学关系早就为婚姻铺垫。高中时,小白和妈妈吐槽阿水怎么惹她不开心,后来只讲好处,夸阿水上进、努力。她知道,自己在阿水父母眼里也只有好话,“像个大明星一样”,漂亮、优秀。
中小同学往往意味着同阶层,是门当户对婚姻的一种。小白家在市区,妈妈开小店,爸爸开货车,挣钱不易,而阿水的父母在农村做零工。他们在杭州定居后,阿水父母拿出全部积蓄的40万,付了房子的首付,房产证写小白的名字。
共同成长的情谊,也能压过经济考量。从大学起,小白担心阿水拿不出彩礼,常常故意说话激自己的父母,说彩礼钱拿不出30万,自己就不结婚,不行就换。妈妈被吓得替阿水说话,“没关系,你们俩感情好就可以。”
2022年,两人24岁,已经相识11年,决定领证。领证日是他们初中相识的第一天,一个持续庆祝11年的纪念日。
阿水家还是出了10万彩礼。这是小白的努力,打下了父母的心理预期;也是阿水的努力——从大学起,他就不断跟父母抱怨,说小白的朋友都拿了几十万的彩礼,自己拿不出钱,很对不起女方。阿水的父母决定,还是要多掏一些彩礼钱。
下课铃响
2020年,上海互联网工作的肖雨两人,回共同的老家曲靖办婚礼。
他们的初高中同学,安排了两桌。其中一桌,坐着两人初中3年的班主任。
他们是班主任在初中带的第一届学生。班主任震惊又欣慰,看到自己的两个尖子生竟然多年后结婚。距离两人离开初中校园,已经过去14年了。肖雨看见,班主任的头发白了。
同学关系为婚姻带来地理的便利。肖雨和小孙同在曲靖市下的小县城。婚礼上,除了同学的2桌,双方的亲戚更是坐了50桌——哪怕不认识的远房亲戚,在这座小县城生活,由于距离近都来吃席了。
两人小时候的家,相隔只有两公里,十分钟车程。小时候,每天早晨从两公里的距离外,各自出发去共同的初中、高中。婚后,每年过年,肖雨和小孙一起回曲靖,一天住自家,隔天去对方家。回谁家从来不是问题。
婚后,两人不常在家做饭,但冰箱里堆满了老家食物。婆婆来上海,会带许多自己卤的猪蹄。父母也常常从当地寄来曲靖火腿、饵块、炒好的野生菌。
成长、变化,永远是婚姻中的课题。艰难时刻,同学身份牵起复杂的人际网络,帮助伴侣重新稳固婚姻。
2021年9月,感情顺利的肖雨发现,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最难熬。哺乳期,肖雨辞去工作,和婆婆一起带娃。她每天睡不好觉,困在家里缺少社交。小孙恰好遇上公司新项目,每天凌晨回家,周末又跑回公司自主加班。
肖雨和小孙第一次遭遇校园恋情所遇不到的问题。那一年吵了婚姻里最多的架。一次,肖雨表达自己的委屈,小孙却指责,“你怎么感觉还像个小孩?你都是当妈妈的人了。”
同乡的家族网络提供了帮助。哺乳期过去后,孩子被婆婆领回了曲靖老家。早在产假的时候,肖雨就带孩子回去住过。曲靖的生活更加方便,今天在父母家,明天在婆婆家,可能过几天又去姑姑等各种亲戚家,有当地庞大的亲戚群来照顾。
然而,中小学同学结婚,也意味着婚姻流动的式微。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旧社会关系的包袱,在婚姻出问题时施加隐秘的压力。
和高中同学恋爱的杨可,早在结婚前就发现了伴侣身上的暗雷。2014年,有一次吃饭,杨可用老陈的手机买券,看到其他女的消息弹出来,顺藤摸瓜,发现老陈出轨,果断分手。一年间,老陈通过各种同学纠缠杨可,找机会线下见她,最终让杨可觉得老陈能悔改。
他们从2008年高一时就是同级同学。杨可因为漂亮,被十几个同年级的男生追求,包括后来的老陈。她不愿高中恋爱,大学在南京,和南通读书的老陈异地。老陈却通过同学关系、社交网络,和杨可保持联系。
大二,杨可和老陈在一起。她觉得,从高中到大学有那么多人追自己,只有老陈一个人坚持了这么久,是真心的。
2014年,大学毕业后,杨可从南京到上海工作,每天凌晨陪老陈到批发市场买菜,给饭店送货,晚上则一起熬夜对账。
他们只有一辆2万块的二手改装面包车,车龄5年,后座拆下来堆蔬菜。杨可记得,每晚算起来,当天赚了几百块,两个人就美滋滋的。老陈的生意越做越大,婚前在上海郊区就买了一套房。
结婚前,杨可想过,社会上的其他人也未必能干净。她发现老陈在交友网站注册,还打赏女主播、加微信。每次老陈会疯狂地道歉、讨好,而她最后都会原谅。她相信,他们认识这么多年,日子总还能过下去。
2017年,在毕业三年后,老家盐城的杨可和高中同学老陈结婚。
结婚时,他们回到老家江苏盐城领证,也回了当年的高中,身着便服在校门外拍照。杨可也为自己的婚姻而满足。新婚时,她在朋友圈发文案,“故事从这里开始……”配图是学校和夫妻的照片。对她来说,从2008年开始的9年爱情长跑,终于修成正果。
杨可和老陈的好友大半是重叠的。2017年,她和老陈的婚宴摆在盐城老家,共同的高中好友坐满了3大桌。朋友们羡慕他们的美满婚姻:两人知根知底,共同创业成功后,在上海买了第一套房。
杨可在为这段感情全情投入。老陈创业之初,杨可就想做他的“贤内助”,负责装修、带娃、处理家事,也帮助老陈处理工作。他则只需要打钱,别的不必操心。老陈的公司发展到杭州,她辞了工作去杭州帮忙面试、管理。每次搬家,她都带着一个乌龟玩偶,是14年前,老陈送她的18岁生日礼物。
2023年,曾经原谅伴侣出轨的杨可发现,到异地开公司的老陈,又出轨了公司员工。
从那一次开始,杨可偶尔翻看老陈的手机账单。除了有两次不明消费的记录,老陈从未和小三断联。再看老陈和生意伙伴的聊天,会约着去哪里玩,讲话露骨肮脏。
有一次,杨可跟着老陈一起去南京,见各自的高中同学。酒后,老陈醉着回忆说,白天他的同学们都劝他,不要为了那个小三离婚,很不值。
但杨可一下就想到,老陈是如何把他们的事讲给高中同学听。同学们这样劝,那老陈一定是说,他有多爱那个小三,才要和自己离婚。她愤怒地问老陈,“我以后在我们那个圈子怎么混?”
当天,杨可偶然回看了高中的QQ空间。自己多年没有更新,但闹离婚的这一年,多了七八个新访客。她逐一回想,访客都是自己当年的追求者,有的离婚了,有的近况不明。
离婚与否,变成了一件让杨可尴尬的事。她向做律师的同学咨询离婚时,对方也诧异,“他怎么能这样对你?你可是我们当时的女神。”
不变的同学身份,难以抵御生活对一个人的改变。杨可用了两年,才摆脱15年的情感,接受离婚。决定性的瞬间,是她终于认识到,如今的老陈和高中的老陈,变成了两个人。
吵架中,老陈要杨可感恩,是他创业成功,给了一个县城小姑娘所想象不到的好生活。杨可只是告诉他,“我当时没有因为钱跟你在一起,现在也不会为了钱委屈自己。”
老陈还说过,“给我一年时间,玩完我就回来了。这一年每个月我多给你几万块钱,你不要管我。”杨可的理解是,当年老陈是一个穷小子,校园恋爱,自己的体验很少。等他创业成功有了钱,很难不想多尝试一些。
同学婚姻,有寻常伴侣所不及的感情厚度,成为婚姻天平上一项过于感性的砝码,也可能压过性格、品质等客观要素。
高中起的感情,变成了对杨可一个人的束缚。当她不再执迷于过去,考虑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才终于有了离婚的决心。
婚后同桌
同学的深厚情谊是重担,也可以是基石。走入婚姻的同学关系,总能把感情追溯到久远的过去、人生的早期。
初中就恋爱的小白和阿水,同居后在彼此身上,发现相同的成长痕迹。因为初中军训化管理,必须在十五分钟里吃完饭,他们养成吃饭很快的习惯。抢着洗澡的时候,两人也会想起初中班级排队洗澡的事情。
小白有自己的发小,但是过年才见,共同话题也渐少,不由感觉童年变得越来越远。但阿水的陪伴,总是能勾起她的童年回忆。
她设想,在自己离世的时候,阿水能在葬礼上叙述她的一生,从小时候开始。换一个伴侣,就只能从30岁讲起。
多年来的情感一笔巨大的沉没成本。早在高中,小白和阿水异校,分手又和好,就是珍惜初一到高三的六年感情。为小白买房后,阿水解释,“买房只是给我们的感情一个庇护所。分手了房子还归你,毕竟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你也浪费了青春。”
这是一段不容筛选、只能磨合的感情。领证前半个月,小白受不了阿水优柔寡断的性格,连晚饭吃什么都决定不了,只会否定她的提议。浪费了一个小时后,小白发起火来,说:“我绝对不会跟你结婚。”
后来小白想,恋爱是看对方的优点,而婚姻是看对方的缺点,自己能否接受这些毛病带来的问题?如果可以,就能结婚。
同学间的亲密关系,更能走入情感需求的深处。伴侣实际参与了各自的早期经历,共享记忆和情感,为生命赋予连续性意义。
在上海街头,那些加班后两人独处的深夜路上,肖雨听说许多自己不知道的过往。
小孙记住肖雨的第一面,她就不知道。小学时,考了奥数满分的肖雨上台领奖,给台下的小孙留下深刻印象。初中后,两人同班,小孙想要借她的笔记本又不敢开口,就在放学后留到教室无人,偷走笔记,又在早上第一个到班归还。
小孙回忆这些事的样子,还是拘谨的、不好意思的。他回忆道,高中不同班,但小孙常来她的教室门口偷偷看她,还总在考试放榜中找她的名字。
肖雨也见证着小孙的变化。她印象里,小孙有些内向、自卑。后来她知道,幼时的小孙被家庭氛围影响了:他的劳模父亲下岗后,家庭经济压力一夜间增大。等小孙工作,内向的性格才变得自然大方,透出独立生活的底气。
2023年初,摆脱育儿压力后,肖雨独自到北京大厂工作,和小孙异地。在视频里,她看到孩子过得很好,还能在曲靖当地摘草莓。忍耐住对孩子的想念,肖雨先在北京租房独居,抽时间烹饪、散步、见朋友。异地中,她和小孙的感情转好,每到假期就二人旅游、互送礼物。
婚后,他们还在用初高中的话题填充婚姻。常常突然聊起,某个同学之前是什么样子、现在怎样,他们的小孩又如何。肖雨回到上海之后,讲自己在北京偶然遇到的幼儿园同学,原来也是小孙的高中同学。
2025年在杭州,领证两年后的纪念日,小白和阿水攒钱补办了婚礼。
婚礼邀请了各自不同阶段的朋友们。大家对这段感情的印象各不相同:初中同学感慨长情的美好,大学同学欣赏双方的优秀,只有高三同学见证了他们的冷战,连份子钱都不愿意给。
图|小白和阿水策划的婚礼
他们的婚姻能追溯到初二时,阿水隐晦地表白。他们没有牵过手、没有成为正式的男女朋友。阿水突然向小白预告,下个假期你要答应我一件事。结果第二天,他自己先忍不住,提前告诉小白,“我想我长大以后大概也许应该可能……会娶你。”
婚后,话题从校园拓展到家务。曾经做饭难吃的小白发现,婚后第一个月,自己的厨艺神秘地迅速长进,从此负责起做饭重任。小白在洗衣机里积攒脏衣服的习惯,总是被阿水抱怨。从此阿水也负责起清洁、洗衣等家务。
为了维系感情,两个人互相妥协、分工。未来的生活,还有越来越多的内容需要共同面对。
在彼此眼中,双方都像是孩子,也互为父母。阿水看见小白坐在床上教网课,就警告她要认真对待工作。小白也常常拉着阿水做深度交流,聊到双方都被姥姥带大,缺乏家庭教育。
她在婚礼誓词里写,“我们的成长和感情是同步进行的,比起恋人你更像是我最好的朋友。”
小白最喜欢的状态,是互相陪伴又相对独立。客厅旁,面对巨幅百叶窗,他们有一张长长的没有三八线的桌子。
晚上,小白会坐在一侧,看综艺、做手工或写日记,阿水则在另一侧打游戏。他们还是同桌。
图|小白两个人贴起来的计划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