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非洲现代化转型,探索中非合作新范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08:59 1

摘要:作为全球南方的主要成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据非洲开发银行数据,2024年非洲经济增长率3.7%,超过全球3.2%的经济增速,预计2025年将增至4.3%。如今,中非贸易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技术密

作为全球南方的主要成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据非洲开发银行数据,2024年非洲经济增长率3.7%,超过全球3.2%的经济增速,预计2025年将增至4.3%。如今,中非贸易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未来将在工业、农业、电信、数字经济、新基建、绿色能源、金融产业等领域迎来更多合作机遇。 中非合作:从援助合作到推动非洲现代化全面发展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了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开展专题研讨、成果展示、企业对接、经验分享等活动,打造对非经贸合作新机制、论坛经贸举措落实新平台、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新窗口。2019年,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今年6月,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落下帷幕,累计签约项目176个,金额达113.9亿美元,中外参展企业近2100家,其中非洲参展商来自非洲43个国家共计764家。体现出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新动力。 中非之间的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郑和下西洋,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的相继独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中非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中非合作的主要特点是中国通过提供政治和道义支持及物资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当时中非标志性合作项目是坦赞铁路,可称之为以援助合作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这一时期中非合作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导向的互惠互利合作,由以往简单的援助方式逐渐转变为技术经济合作。 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以来到现在。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合作进入战略导向下政治、经贸和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合作,中国对非援助、中非贸易、中国对非投资等规模都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高层互访日益频繁、人文交流不断深化、机制性合作逐渐成熟,合作领域不断拓展。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中非贸易总额超过2500亿美元,占非洲外贸总额20%以上。 非洲发展新需求:寻找独立自主现代化道路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非洲国家最重要的使命是获得国家独立、摆脱殖民统治,逐步探求自主性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粮食危机、石油危机和债务危机叠加使得非洲经济发展持续放缓,为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非洲国家先后接受了西方国家主导的结构调整计划,走向了援助驱动型发展道路。事实表明,这条道路反而给非洲带来更为严峻的发展挑战:从1980年到200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平均经济增速仅为1.8%,经济总量由占全球的2.61%下降到1.27%;贫困人口数量从1.64亿上升到2001年3.13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占世界的6%下降到2%左右。 经济发展长期低迷严重阻碍了非洲现代化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各国越发认识到加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非洲要实现现代化转型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 推动经济结构从农业向工业和制造业转型。非洲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农业占比过高和制造业占比过低。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高达16%,而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仅为11.48%,低于15.24%的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 解决投资缺口,促进基础设施改善,为经济结构转型创造条件。2023年,非洲可用电人口比例仅为53.26%,远低于全球的91.60%。非洲公路密度仅为拉美的1/2,亚洲的1/3,铁路普及率也很低。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统计,非洲大陆的货物运输成本比发达国家高63%。 第三, 要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缓解粮食安全危机。非洲大陆农业生产发展处于长期停滞状态,粮食增产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2022年,非洲谷物单产1612.88千克/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6%,是全球农业生产水平最低的区域。联合国报告警告,到2030年将有约5.82亿人处于长期食物不足状况,其中一半在非洲。由于农业设施条件差,非洲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影响非常大,农业生产脆弱性高。 第四, 提升非洲国家在外资方面的吸引力,通过引进外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创新水平。非洲本土投资能力很弱,吸引外来投资是解决发展资金、人才、技术和物资不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受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总量下降的影响,非洲大陆获得海外直接投资总量呈现出下降趋势。 第五,消除绝对贫困仍然是非洲继续优先解决的发展议程。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局部冲突等因素叠加,导致2022年约有4.48亿极端贫困人口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占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62.8%。 湖南模式:推动中非全方位发展合作的实践创新 中国的发展经验与非洲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在消除贫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为非洲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不仅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更具备与非洲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实践经验。 在消除贫困和解决粮食安全方面,中国的成功经验能够为非洲提供可借鉴的政策框架和行动方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能够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非洲打造铁路、港口、电力、通信等重要的发展性设施;在促进非洲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方面,2023年中国对非投资达39.6亿美元,对非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是非洲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从进出口贸易来看,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6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和非洲这种全方面、多层次的发展合作,不仅仅基于资源互补,更源于共同发展理念。以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为主要抓手的中非合作“湖南模式”,正是在应对非洲发展新需求、促进非洲实现和中国同步现代化,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创新,其创新性体现在: 其一,区位选择创新:构建互补性合作机制。选择湖南省作为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从要素禀赋理论视角看,湖南在农业技术与装备制造业(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等领域形成的产业集群,与非洲国家在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呈现高度互补性。 其二,平台机制创新:打造立体化合作体系,保证中非合作的持续性。博览会构建了制度化的长效合作平台,在组织架构方面,建立了由省级领导小组统筹、常设秘书处执行、多部门协同的治理体系;在服务支撑方面,形成了涵盖贸易促进、投资服务、金融支持、物流保障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空间载体方面,设有跨境物流中心、中非经贸总部等实体平台。 其三,主体协同创新:构建多元参与网络,提高中非合作效率。横向协同方面,建立了跨省联动机制,带动中部地区多个省份共同参与;纵向协同方面,形成了“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协作模式;政企协同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了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的良性互动。 其四,领域拓展创新:深化多维合作内涵,提升中非合作质量。数字化转型方面,通过电商平台建设和海外仓布局,构建了中非数字贸易新通道;产业合作方面,推动合作模式从传统贸易向产能合作、园区建设等深度合作演进;价值链延伸方面,促进了从商品交换向技术转移、标准对接等高端环节拓展。 其五,理念传播创新:构建知识共享体系,增强中非合作共识。博览会创新了发展经验的传播和分享机制,在交流机制上,通过高端论坛、政策对话等形式,促进发展理念的分享互动;在实践层面,组织实地考察和案例研讨,推动中国经验的适应性转化;在研究层面,依托智库合作和成果发布,构建知识生产共同体。 “湖南模式”通过五大维度的系统性创新,探索了地方政府参与国家对外战略的有效路径,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中非合作新范式,为中国助力非洲现代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作者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