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英培训:2025年石英及硅材料精细加工技术与装备高级研修班将于8月23-24日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举行,报名请关注V信公众号“粉体技术网”,欢迎石英矿、石英石、石英砂、石英粉、硅微粉等硅材料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参加。
石英培训:2025年石英及硅材料精细加工技术与装备高级研修班将于8月23-24日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举行,报名请关注V信公众号“粉体技术网”,欢迎石英矿、石英石、石英砂、石英粉、硅微粉等硅材料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参加。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硅石资源丰富,探明储量达2亿吨。近年来,洛南县坚持把硅作为全县新材料主导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以中泰、晶鸿、东知等企业为代表的硅石产业集群,2024年设计开采量达200万吨,实现产值7.04亿元,上缴税金2552.35万元。
一、洛南县硅石产业发展现状
(1)政策倒逼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洛南县出台《硅产业发展二十条措施》,明确禁止原石直接出售,强制淘汰30万吨以下小规模粗加工产能,倒逼企业延伸产业链,推动硅基材料(石英砂、石英砂制品)等上游生产企业聚集,初步构建起硅基新材料产业链上游板块。
从2021年起,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产能提升67%(60万吨/年—100万吨/年),陕西邦友硅业有限公司产能翻倍(30万吨/年—60万吨/年),洛南县晶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产能100万吨/年,洛南县东知矿业有限公司200万吨/年生产线和洛南县华奕硅业新材料有限公司120万吨/年生产线在建,聚集效应初步形成。
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区
(2)资源整合提质增效,打造产业集群高地
借鉴全县砂石整合和凤阳经验,对全县硅石矿权进行整合,计划最终形成3-5家规模较大、开采规范的硅石矿山企业。截止2024年底,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全县10家硅石矿权企业已整合为4家龙头企业,包括洛南县恒丰非金属矿业有限公司、陕西邦友硅业有限公司、洛南县晶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洛南县东知矿业有限公司。
(3)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在政策规范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硅产业园区。对入园企业实行准入管理,明确生产工艺和产能标准,推动建成科技含量较高、产业体系完整、资源利用充分的绿色循环硅石产业园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
目前,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高纯石英砂项目已经投产,陕西煌朝真空玻璃有限公司年产100平方米真空玻璃生产线试产,陕西邦友硅业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年小种石英砂生产线和洛南县东知矿业有限公司200万吨/年生产线均在建,中玻集团特种玻璃项目已签入园协议。
二、洛南县硅石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洛南县硅石资源丰富,部分企业从事硅石产业已有多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主要产品单一
全县10户拥有采矿权的企业中,8户都是简单作坊式企业,属典型的销售原矿企业,仅有3家企业具备石英砂、硅微粉加工能力,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效应缺失。产业深度停留在石英砂、硅微粉等基础材料生产环节,缺乏向电子级多晶硅、光伏玻璃、有机硅单体等高端制品的延伸,终端应用开发近乎空白。上游开采与中游加工环节存在断层,尚未形成“矿石开采-精深加工-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2)产能释放不足,税收贡献率低
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及国内房地产投资下行影响,硅石生产企业成本飙升,销路不畅,价格下跌,工业硅整体产量大幅下降,硅企生产利润大幅压缩,税收贡献率低。同时,受供需格局、产业政策、经济形势、技改等因素影响,工业硅新增产能不能充分释放。
(3)产业布局未成形,集群效应不明显
全县硅石产业分布格局不尽合理,新建硅石企业与下游企业特别是本地应用企业之间产业合作有待加强,高端产品种类较少,集群带动作用不明显。在开发中,缺乏统一规划,思路不清,无序开采,破坏资源,污染环境,恢复治理难度大。
(4)专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洛南县从事硅石产业的企业中,科研人才、高级职称专业人才相对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关键技术联合创新不足,高技术、高附加值等关键技术获取受到限制,将直接影响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产值、利润、就业、进出口贸易等,对当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洛南县硅石产业对策及发展建议
立足全县硅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抢抓市场机遇,以培育本土“链主型”龙头企业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构建“研发、生产、应用”全产业链体系,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绿色低碳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硅基新材料向智能化生产、循环化利用升级,打造百亿级硅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高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深化资源整合战略,构建全链竞争优势
一是实施资源整合。通过矿权整合重组培育大型矿业集团,提升产业集中度,严控原矿外运,推动就地深加工。开展硅石资源开发专项整治,淘汰环保不达标、安全生产条件差的小散乱企业,优化矿权布局,推行“大矿区+大基地”开发模式,建设现代化矿山,配套智能采选系统,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制定《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实施矿山生态修复2.0工程,推广应用光伏供电、尾矿充填等绿色技术,确保新建矿山复合绿色认证要求,推动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二是攻坚精深加工。建设硅基新材料创新中心,重点突破电子级多晶硅、高纯石英坩埚等“卡脖子”技术,引进光伏玻璃、有机硅单体、硅碳负极材料等精深加工项目,延伸“石英岩—工业硅—多晶硅—光伏组件”产业链条。
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建设汽车玻璃产业园、电子封装材料基地,发展光伏玻璃、微晶石板材等终端产品集群,推动产业从“卖矿石”到“卖制品”的转型。建立硅材料质量分级认证体系,制定光伏用硅砂、半导体级硅粉等团体标准,培育“洛南硅基”区域品牌。实施“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在采选、破碎、分拣等环节推广应用智能装备,建设5G+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
陕西煌朝真空玻璃厂区
(2)强化创新驱动赋能,打造产业升级引擎
一是强化技术改造。制定《硅石采选加工技术改造指南》,推广应用智能分选、光电拣选等先进工艺,建设数字化示范生产线,实现矿石品位在线检测、生产流程智能调控。设立专项技改基金,支持企业引进立式磨粉机、智能浮选机等高效节能设备,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建立“采选-加工-尾矿综合利用”循环体系,研发应用尾矿制备微晶石材、土壤调理剂等新技术,提高固废资源化利用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深化协同创新。遴选行业骨干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共享研发平台、中试基地、检测设备等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建硅基材料联合实验室,设立成果转化基金,集中攻关高纯石英砂提纯、半导体级硅材料制备等“卡脖子”技术,强化产业链技术支撑。
三是梯度培育企业。建立硅产业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培育计划,在研发补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规划建设硅基新材料专业孵化器,配套建设共享实验室、中试车间,降低中小微企业创新成本,形成“孵化、加速、规模化”全链条培育体系。
(3)实施项目攻坚行动,培育硅基产业集群
一是精准补链强链。梳理摸清硅产业链短板环节,建立“短板清单+项目库”双轨机制,定向生成一批延链补链项目,重点推进具备示范效应的龙头项目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动态更新产业图谱,确保补链方向精准、实施路径清晰。
二是高标准建设硅业产业园区。科学规划“一核两翼三区”空间布局,以核心加工区为引领,配套建设研发孵化区、物流仓储区,预留产业拓展区。出台《硅产业专项扶持办法》,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整合土地、电价、固废处理等政策形成“全要素保障包”,引进国家级硅材料检测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原料、加工、制品、回收”全链条产业生态。
三是推进协同配套。在县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烧碱、碳素等配套材料生产专区,实现原料就近供给;推动硅产业与建材、化工产业跨界融合,开发尾矿综合利用、废渣资源化技术,形成绿色循环链路;规划建设硅材料专业物流港,集成智能仓储、多式联运等功能,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升区域供应链效率。
(4)完善人才引育机制,筑牢创新发展根基
一是拓宽引才渠道。依托省校招引人才平台,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协同机制,组织重点企业赴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校开展专场招聘,精准对接硅石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高端人才需求。同步拓展线上引才通道,通过常态化云端引才、直播带岗等形式扩大覆盖面,实现“企业走出去”与“人才引进来”双向联动。
二是完善推进机制。成立县级领导牵头的硅石人才工作专班,制定年度引才计划并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责任单位与时间节点。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工作制度,统筹解决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科研配套等关键事项。
三是深化智企合作。组建洛南县硅石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西安科技大学等院所专家,参与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及重大项目论证。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围绕高纯石英砂提纯、尾矿综合利用等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以智库赋能产业升级。
(5)健全服务监督机制,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营造发展共识。依托电视广播、“爱洛南”客户端、“洛南融媒”公众号、“洛南融媒”官方抖音号等平台,全方位阐释硅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实施路径及配套政策。通过专题报道、政策解读、典型示范等形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引导企业深刻把握“三新三高”战略内涵,推动思想共识转换为转型升级的实现行动。
二是构建服务闭环。建立经贸、资源、环境等部门协同机制,坚持服务监管并举共进,实施“前期介入、过程跟踪、后期评估”闭环管理,前置服务关口,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在行政审批、资源配置、要素保障等环节提供“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切实解决融资贷款、土地供应、纠纷化解等痛点问题。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原则,运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动态监测,推行“首违不罚+信用修复”柔性执法,既守牢安全环保底线,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践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矿山示范样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资料来源:掌上华阳,由【粉体技术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粉体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