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不是唯一的高温警戒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09:02 1

摘要:入夏以后,“热”成了所有人躲不开的关键词。当手机里弹出“今日最高气温35℃”的消息时,大多数人只是皱皱眉——毕竟35℃以上才算得上“高温日”,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在闷热的车间、暴晒的工地,甚至通风不畅的厨房,25℃就让劳动者踏进了职业健康的“高温雷区”。

入夏以后,“热”成了所有人躲不开的关键词。当手机里弹出“今日最高气温35℃”的消息时,大多数人只是皱皱眉——毕竟35℃以上才算得上“高温日”,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在闷热的车间、暴晒的工地,甚至通风不畅的厨房,25℃就让劳动者踏进了职业健康的“高温雷区”。

35℃,来自气象台的善意提醒

根据QX/T 595-2021《气候指数 高温》,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这一天就被定义为“高温日”。如果这样的高温日持续2天或以上,气象部门便会发出“连续高温”提示。

QX/T 595-2021《气候指数 高温》

QX/T 280-2015《极端高温监测指标》

为了让公众快速识别风险,高温预警信号又被细分为黄、橙、红三级:连续三天35℃以上挂“黄牌”(高温黄色预警),24小时内冲刺37℃亮“橙灯”(高温橙色预警),一旦逼近40℃,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报“(高温红色预警)立即拉响。

这些来自气象台的“温馨提示”,是城市生活的“出行指南”,也是公众防暑的第一道防线。

25℃,写在标准里的严肃红线

对于在工厂车间、建筑工地、厨房灶台等环境下工作的人们来说,“高温”的定义要复杂和严格得多,核心在于环境的实际热负荷。

在这里,真正说了算的不是气温表,而是一个略显拗口的专业指标——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它把气温、湿度、辐射热(比如机器、炉火散发的热量)和风速通通“打包”计算,最终给出一个环境热负荷的数值。

GB/T 17244-1998《热环境 根据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

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3部分:高温》

根据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当工作地点的WBGT指数达到或超过25℃,就已构成“高温作业”。

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为什么25℃可能比35℃更“热”?

设想一下:盛夏午后,天气预报播报气温为34℃,可你正在密闭的钢结构厂房里做焊接,身边是炽热的钢板,空气几乎不流动,湿度却高得能拧出水。此时WBGT指数早已轻松跨过25℃,甚至逼近30℃。这期间,尽管温度指标上离“高温日”还差1℃,但你的身体却承受着比街头行人更高的热压力。

中暑,往往就发生在这种“听起来不热”的地方。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3部分:高温》中把高温伤害风险分为四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级别越高,劳动者出现热痉挛、热衰竭甚至热射病的概率越大。

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3部分:高温》

GBZ 41—2019《职业性中暑的诊断》

为了把风险锁进笼子里,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当日最高气温达40℃时,须停止当日室外作业;当气温在37℃至40℃之间时,室外作业不得超过5小时,且12时至15时期间严禁进行室外作业;当气温在35℃以上至37℃以下时,须通过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且不得安排室外作业者加班。换句话说,气象台口中的35℃只是“温馨提示”,而职业健康语境下的25℃却是一刀切的“健康底线”。

37℃,身体告急的警戒线

1851年,德国医生卡尔·温德利希(Carl Wunderlich)测量了莱比锡市25000人的腋窝温度,确定了人体温度大约为37℃的标准数值。然而现代研究发现,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已悄悄刷新到36.6℃。这0.4℃的下滑,被科学家归因于生活方式、代谢率变化以及测量技术的进步。也就说,当下时代,以前的“标准体温”已变为“发烧预兆”,当我们的腋下温度超过37℃时,我们就要注意身体是否有发烧症状,及时预防,合理休息,以降低身体出现的不适可能性。在体温温度悄悄下滑的百余年间,温度计的发展也走过了漫长旅程,每一次的技术迭代,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身体的“温度信号”。

热浪中的生存智慧

高温年年有,且在未来有可能会愈演愈烈,但风险可以被科学拆解。当手机再次跳出“高温预警”,别只盯着35℃这个数字。

对于户外工作者而言,真正需要关心的是现场实测的WBGT指数;对于企业管理者,把车间温度降到25℃以下或调整作业时段,不是“福利”,而是写在法规里的义务;对于每一位普通人,尽量避开高温日10点到16点的烈日,及时补水、做好防晒,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及时的保护。读懂“高温”的双重含义,让“热”不再是一句抱怨、一种困境,而是一整套可被预测、被管理、被降低的生存智慧。

作者:梁燕、曾征

来源:中国标准化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