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中南海,大伙都知道是党中央办公的地方,可70多年前,这地儿跟“荒郊野岭”没啥区别。
说起中南海,大伙都知道是党中央办公的地方,可70多年前,这地儿跟“荒郊野岭”没啥区别。
清朝灭亡后,中南海就没人管了,军阀混战的时候被占来占去,日本人来了更是一顿糟践,走的时候还埋了不少地雷。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后,申伯纯(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带着人先进来收拾,一进门都惊呆了:
墙根长着半人高的荒草,屋里堆着破桌子烂椅子,墙角还能看见野猫窜过去。
负责城防的张明河(北平市警备司令部参谋长)赶紧找齐燕铭(政协筹备会副秘书长)申请扫雷清垃圾
整整三个多月,才清理干净。
到了5月,中南海才算有点“皇家园林”的样子,虽说房子还是旧的,但至少能住人了。
6月,毛主席从香山搬到菊香书屋,那是个四合院,院子里几棵老槐树遮着荫,屋里的床和书桌紧挨着,他说这样方便,睡觉前看两眼书,醒来就能提笔写东西。
可这么大的中南海,为啥只让中央军委和中宣部搬进来?财政部、外交部这些部门咋没跟着?
时间回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同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上,毛主席说了句后来人人皆知的话:“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头夺出来的。”
这话啥意思?说白了,手里没枪,说话就没人听。
共产党刚成立那几年,光知道发动老百姓罢工、游行,可手里没兵。
“四一二”政变时,国民党说杀就杀,共产党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
后来毛主席带着人上了井冈山,才明白:必须有自己的军队,而且军队得听党的话。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可仗还没打完。
国民党残兵在西南躲着,土匪在山里晃悠,国外还有人盯着咱们。
这时候军队要是离得远,咋指挥?
中央军委搬进中南海的居仁堂,离毛主席住的菊香书屋走路就几分钟,半夜有紧急电报,负责军委日常工作的人带着文件就能跑过来。
您说,这枪杆子能离得开党中央吗?
以前的史料记载,当年的军委办公室,桌子上摆着好几个电话,地图铺满一面墙,参谋们半夜还在标红蓝铅笔印
那时候军委就是党中央的“护身符”,有他们在,毛主席睡觉都踏实点。
都说“枪杆子打天下”,可打完天下咋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毛主席早就想明白了:得靠“笔杆子”。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当过记者,办过《湘江评论》。
那时候他写文章,从来不用那些弯弯绕的话,就写老百姓心里想的——“农民为啥穷?地主把地都占了!”“工人为啥累?资本家把钱都赚跑了!”
老百姓一看就懂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几亿人,有的识字有的不识字,咋让大家知道“新中国是咋回事”?中宣部就得干这事。
那时候中宣部住在庆云堂,离怀仁堂不远,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党的政策写成广播稿、印成传单,甚至编成快板、话剧。
要是老百姓听不懂“人民民主专政”,可要是听见快板说“穷人翻身做主人,土地分到各家门”,马上就明白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宣部的工作就是把大家的思想拧成一股绳。
有人可能问:财政部管钱,外交部管外交,这些部门不重要吗?
重要,但分啥时候。
1949年的新中国,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最要紧的不是“穿啥衣服”“吃啥饭”,而是“别摔着”“别让人欺负”。
军委管着“别摔着”——军队在手里,别人不敢随便动手
中宣部管着“别迷路”——让老百姓知道该往哪走。
至于财政部,那时候全国财政还没统一,老百姓用的钱都不一样,财政部忙着整理账本、印新人民币,住哪儿都行,只要能办公就行
外交部更忙,忙着跟各国建交,可那时候外国大使馆都在东交民巷,外交部住中南海反而不方便。
毛主席一辈子讲究“抓主要矛盾”——啥是主要矛盾?刚打下的江山,先得保住,再得让老百姓认账。
就像盖房子,得先把墙砌稳,把屋顶搭好,然后才能摆桌子、铺地板。
中南海就这么大地方,先让“砌墙”“搭屋顶”的人住进来,别的人往后排,这不是偏心,是过日子的道理。
毛主席带谁进中南海,从来不是看谁官大,而是看啥对老百姓有用。
军委保的是安全——没有军队,老百姓种地都得担心土匪来抢
中宣部保的是方向——没有宣传,老百姓连“新中国为啥好”都不知道。
这俩部门,一个是“盾”,一个是“灯”,缺了哪个,新中国都走不稳。
后来翻看《毛泽东年谱》,他的核心思想很明确:革命时期,枪杆子让敌人怕,笔杆子让老百姓跟;建国之后,枪杆子让国家稳,笔杆子让人心齐。
现在跟老人聊天,他们总说:“那时候毛主席的决策,咱老百姓一开始看不懂,后来日子过好了,才知道都是为了咱。”
可不是嘛,70多年前的中南海里,搬进去的不是“部门”,是毛主席心里装着的“老百姓的日子”——先让老百姓别怕打仗,再让老百姓明白为啥跟着共产党走,这两样办妥了,别的事才有盼头。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