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也叫知了,因为蝉是夏天的信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7-18 06:22 1

摘要:每一年的夏天,烈日炎炎,万物在高温的烘烤下已经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唯有蝉例外,它们仿佛就是为高温而生,为烈日而活。当人类在大树下乘凉时,它们却附在树干上拼命“歌唱”。它们唱得欢快,不知疲倦,但人类可遭罪了,被它们闹得不行。我们就纳闷了,这些家伙一刻不停地鸣叫,不

每一年的夏天,烈日炎炎,万物在高温的烘烤下已经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唯有蝉例外,它们仿佛就是为高温而生,为烈日而活。当人类在大树下乘凉时,它们却附在树干上拼命“歌唱”。它们唱得欢快,不知疲倦,但人类可遭罪了,被它们闹得不行。我们就纳闷了,这些家伙一刻不停地鸣叫,不累吗?不饿吗?

答案是人家真不累,也不会饿。

殊不知,当我们看到它们趴在树干上时,其实人家是一边在搞“演奏”,一边在吃东西呢。原来蝉类有着像针一样中空的嘴,我们称之为口器。当它们附在树干上“嘚瑟”时,会用嘴巴锋利的口器刺入大树的躯干,就像蚊子叮我们的皮肤一样,通过吸食树木的汁液,来维持身体能量和营养。这还真是吃饭唱歌两不耽误,难怪精力旺盛,乐此不疲。

不过,我们人类想要逮它们还是很容易的。因为它们只有吸食的口器,缺乏像牙齿一样的咀嚼器官,所以不会咬人。

作为昆虫界的顶级歌手,蝉类家族凭的是自身的实力,依靠的是自身特殊的构造。不像我们人类是用嘴巴发出声音,它们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包含鼓膜、鸣肌和共鸣腔。鼓膜通过振动产生声音,鸣肌每秒可伸缩约1万次,经过中空腹腔共鸣后,声音不仅特别响亮,还能传播50~100米远。

这种特殊的发声结构使雄蝉在高温环境下通过高频鸣叫吸引异性,温度越高,他们就越活跃,叫声越响亮,从而形成群体效应。雌蝉在高温时候活动更频繁,加剧了鸣叫的音量竞赛。但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我们只好叫它们“哑巴蝉”。

每个种类的雄蝉能发出三种不同的叫声:每天早晨起来的集合声;交配期的求偶声;受到惊吓或被捉住时的急促声。

还记得小时候爬树捉蝉吗?捉到它们后,放在地上,用手压住它们的头,立刻就传来聒噪的声音;要是按住它们的腹部,你立刻就能感觉到指尖传来的振动声,急促沉闷,那是它们在对强大的人类表达反抗和不满:过分了哦,还不松手,烦死了!

别名“知了”

在中国民间,蝉又被叫做“知了”、“蜘蟟”或“知了猴”。知了猴就是蝉的幼虫。这源自它们发出的持续响声,在人类听来很像“知了”的发音。这种拟声现象,反映了蝉鸣的独特声学特征。

小学课本里有一则寓言故事叫《大雁和知了》,讲述的是一只大雁每年都要展翅高飞,冬季往南方飞去,春天又从南方飞回来,南北往返数千公里。它曾飞越过无数的高山、江河、草原、森林;见识过大量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经历过数不清的狂风、暴雨、冰雹、霜雪。

有一只蝉知道大雁的阅历后十分羡慕,便恳求大雁教它学习长途飞行。大雁答应了,便耐心教授飞行的技巧和需要的耐力。大雁每天都重复昨天的内容,这只蝉渐渐就不耐烦了。后来只要大雁一开口,这只蝉就心不在焉地回应“知了!知了!”

大雁见此情况,知道这只蝉是个狂妄无知的家伙,就不再搭理它,振了一下翅膀就飞走了。蝉终因无知和缺乏毅力没能学会长途飞行,一辈子只能在在小地方飞来飞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浅薄的人把学问放在嘴上渊博的人把学问放在心里

根据这个寓言故事,民间就把蝉也叫做“知了”了。

所有蝉类都会经历若虫成虫三个生命周期,雄蝉鸣叫吸引雌蝉交配,雌蝉通常选择在木质植物组织中产卵,一段时间后新孵化的若虫(即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钻入地下,靠吸取植物根部的汁液存活长大。若虫(民间也叫马猴)通常在一年内经历五次蜕皮,或更长时间才能成熟。成熟的若虫通常成群地出现在地面上,并在附近的树干上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有翅的成虫通过这个开口缓慢出来,留下一个透明的空壳,这就是中医说的“蝉衣”或“蝉蜕”。成虫羽化后就是蝉。

如果蝉的幼虫(若虫)在地底下被虫草菌感染、寄生,遇到气候环境适宜时,吸收虫体的营养转化成菌丝体,最终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据而只剩下一个躯壳。万物复苏时节,菌丝体又从营养阶段逐渐转化为有性阶段具有繁殖功能的“孢子粉”,渐渐从顶端分枝“发芽”形似花朵,这就是中医里说的“蝉花”。

蝉蜕和蝉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治病强身之功效。

蝉是地底蛰伏、羽化变态的生物,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墓葬中,人们总是把一枚玉蝉放入口中,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金蝉子”转世,妖怪们认为吃了其肉可以长生不老。

图片‖汉八刀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认为蝉栖高枝、餐风饮露,是品行高洁的象征。

所以古人注重玉蝉,生以为佩,死而以含。生前是高洁的代表,死后是永生的象征。

蝉因为善于鸣叫, 在西方文化中,竖琴常以蝉为标志或装饰物。古希腊人称蝉为“歌唱女王”,并将其用于装饰竖琴,赋予音乐以自然意象。

蝉又是周而复始、绵延不断的动物,寓意子孙万代、生生不息。在古代,蝉还表示“第一”的意思,像我们现在常说的蝉联冠军的“蝉联”,就是连续不断的意思,象征着位居榜首、无可比拟。

因“蝉”与“缠”同音,又象征着男女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因此男女常以佩戴蝉的饰物,来表明心意,表达永结同心、恩爱到老的愿望。

在吃货的眼里蝉也是可以吃的。中国人食蝉历史悠久,古代典籍中有不少关于食蝉的记载。《礼记·内则》中提到的“蜩(tiáo)范”,指蝉的幼虫和黄蜂,是周天子宴席中常见的食材,被视为“庶馐”,即普通食材中的佳品,与烤蝉肉并列出现在祭祀和宴会上。

图片‖烤蝉肉

三国时期吴国陆玑写的《毛诗陆疏广要》明确提到“盖蜩亦蝉之一种形大而黄昔人啖之”。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亦记载蝉可作为食材,甄权所著《药性论》首次以“蝉蜕”入药,并沿用至今。到了南宋,大诗人陆游写道“碧碗敲冰银齿软金蝉脱壳宝刀剜”,描绘了油炸金蝉的酥脆口感与鲜美滋味。

图片‖油炸金蝉

现今在中国不少地方还保留着食蝉的习俗,吃法亦多种多样,既可以火炙烤熟,也可以油煎烹炸,还可以制酱食之。云南傣族的虫酱就是用大黄蚁卵、蚱蝉(黑蝉)调制而成的。广东、福建、湖南和江苏等地有清炖、清炒、清煮蝉花的吃法,尤其是用蝉花做汤,其味鲜美异常。山东更是是蝉类食品消费的核心地区,尤其以蝉的幼虫闻名。济南、德州、聊城、菏泽等地均有大量捕捉和食用传统,阳信县更是全国最大的金蝉交易市场,日成交量曾超20吨。当地常见的烹饪方式包括油炸、烧烤和爆炒。

图片‖金蝉花老鸭汤

在吃蝉这方面,外国人也不遑多让。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还曾专门写下了自己吃蝉(知了猴)的经验,他还在文章说蛴螬(即金龟子)挣脱外壳之前食用,味道最是鲜美。

墨西哥人把蝉花烹脆,直接吃或夹在面包中吃,美国则制作蚱蝉心巧克力,日本则用清炖的方法食之。

图片‖黑暗料理 美国人制作的巧克力蝉

看来在大自然的馈赠面前,地球上人人都是憨憨的吃货。

蝉是夏天的信使,蝉鸣亦是夏天的标志。

童年的夏天,始于一声清脆的蝉鸣。树影斑驳,微风徐徐,清脆婉转的鸟叫声交织其中。每个傍晚,吃过晚饭,躺在竹席上,看暮色流萤,摇蒲扇纳凉,听蝉鸣蛙叫,那时候,时间的脚步总是悠悠缓缓,仿佛只要抓住一只蝉,就能抓住整个夏天……

盛夏蝉鸣,也是在提醒自然界万物:物极必反大家要小心应对。现在城市里已经不太容易听到蝉鸣了,这是不是在提醒我们气候反常呢?

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关注哦。[心]

来源:海边流浪的puss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