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撞飞重卡测试引风波,中国汽研快速发声“以正视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4 19:45 1

摘要:近日,理想汽车发布会上一段理想i8的碰撞测试视频,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内和舆论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一个小小的碰撞测试引发行业大风波,中国汽研快速发声“以正视听”。

——为测试“去魅”,为行业“立规”,为理想画问号,为自媒体敲警钟。

近日,理想汽车发布会上一段理想i8的碰撞测试视频,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内和舆论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中,部分关于测试机构(尤其指向中国汽研)及测试本身性质的解读,更让事件趋于复杂。

8月3日,作为事件核心关联方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研)发布官方声明函,清晰回应舆论关切,为争议“一锤定音”,也为行业的测试规范和市场沟通方式敲响警钟。

这份声明函的核心价值在于“祛魅”与“明责”。

它有力地祛除了公众对该次碰撞测试的过度解读之“魅”。

1.

中国汽研开门见山点明,此测试仅为委托性质的“定制项目”,核心目标仅为验证理想i8单一车型在特定模拟场景下的安全表现,其性质完全不同于国际或行业公认的“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

更关键的是,声明斩钉截铁地指出,测试“不涉及任何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

这无疑是对网络上各种基于此视频进行品牌对比解读的直接否定,也是对理想汽车发布会上可能存在的暗示性表达(若存在)的强有力回击。

2.

进一步看,声明揭示了测试方案的委托方主导特征。移动壁障车采用二手卡车、8吨配重、伪装处理等关键要素,均由企业“依据搭建交通事故场景的需要”确定。中国汽研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晰:是“执行者”,而非主导设计者。这划清了责任边界,也暗示测试结果的展示和解读,其最终责任应归于委托方理想汽车。

3.

声明中最具杀伤力的澄清,莫过于其首次官方表态:“截至发文前,中国汽研未在任何平台、媒介发布测试数据、报告和影像资料,也未就此次事件做出任何官方回应。”

这句话分量极重。

它直接针对了理想发布会视频的来源问题——既然作为原始测试数据提供方的中国汽研从未公开发布过相关详细资料,那么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展示的详尽数据、画面来源是否获得了完整授权?是否在解读上存在“超授权”使用甚至“误导性剪辑”?

这无疑为理想汽车的传播策略及其发布的客观性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4.

中国汽研在声明中大声疾呼“客观理性”、“维护行业生态”、“维护网络清朗”,并罕见地明确表示,将对“恶意解读、误导传播”者保留法律追诉权——这不仅是对某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的警告,更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包括品牌方、媒体、自媒体在内的一种严正表态。科研机构的公信力不容被消费,测试数据的严谨性不容被歪曲。

5.

中国汽研在声明的结尾,以其 “国资央企”、“国家一类科研院所”、“上市公司” 的多重身份背书,再次强调其科学、公正的立场。

话说,

央企还能不权威?

国资还能不科学?

上市公司岂能不爱惜羽毛?

有鉴于此,请各位相信:身份不能打败物理学定律,身份一定会尊重科学。

(那重卡腾空的视频是咋回事?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6.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重要的形象维护,也是对未来行为的承诺。

它为汽车行业的性能测试、传播沟通确立了一个鲜明标杆:测试是严肃的技术活动,应服务于科学验证和消费者安全,而非成为市场营销博弈的工具;任何引用第三方机构测试的行为,都应恪守边界,尊重事实,避免误导。

此次风波与澄清,也是一次生动的行业警示。它提醒车企,在追求产品亮点的同时,对测试数据和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引用需慎之又慎,严守真实与规范的底线;也提醒传播各方,面对技术性较强的信息,应秉持专业精神,避免过度解读和煽动性言论。

只有当“科学严谨”与“诚实守信”成为全行业的共同语言,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能行稳致远。中国汽研此次的发声,正是维护这种共识而走出的重要一步。

来源:汽车情报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