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合肥市民柴女士的智能家居系统已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厨房中,搭载高清视频的燃气灶正播放烹饪教学;傍晚归家时,空调根据室外温度与用户习惯提前启动,洗衣机已完成衣物的智能分拣与除菌……这些曾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千万家庭的日常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合肥市民柴女士的智能家居系统已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厨房中,搭载高清视频的燃气灶正播放烹饪教学;傍晚归家时,空调根据室外温度与用户习惯提前启动,洗衣机已完成衣物的智能分拣与除菌……这些曾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千万家庭的日常。
从“四大件”产量领跑全国,到全屋智能生态蔚然成风,安徽家电产业正以“链式突破、数智赋能、生态共生”的路径,完成从传统制造向智慧生态的华丽蜕变,产业基因在迭代中焕发新生。数据勾勒出清晰的上扬曲线:今年1—6月,全省家电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全省家电“四大件”累计产量4952.5万台,位居全国第二。
数字化转型:从“机器轰鸣”到“数据交响”
安徽家电产业的基因里,从不缺乏创新的密码——我国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均诞生于此。依托规模化生产优势,这里长期占据全国家电版图的重要位置:全国15%的家电在安徽生产。但传统制造的“成长烦恼”也曾接踵而至:生产线数据孤岛林立、柔性化响应不足、产业链协同滞后,成为产业升级的瓶颈。
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的智能机器人正在作业。
破局之道,始于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攻坚。在滁州经开区的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大脑”屏幕上清晰呈现工厂生产实时数据,智能工厂车间的生产设备精准运送液晶面板,搭载机器视觉系统的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成为生产线的“主角”,曾经的“哑设备”变得“耳聪目明”。
“对于家电制造业来说,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改变过去的制造管理能力,打破生产设备、生产环节数据间的信息孤岛。”公司副总经理张可青的话语里,藏着传统车间的蜕变密码:从“制造”走向“智造”,在这里依靠的是工业互联网。如今,通过“机器换人、软件换人、数据换人”,企业生产效率提高50%,单线用工减少45%,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3%,单位产值能耗下降37%。
这样的智能图景正在江淮大地铺展:芜湖美的厨热产业园的洗碗机生产线,每18秒下线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融合了餐具清洁、厨余处理、水质净化的“厨房场景解决方案”;客来福新桥4.0工厂里,六台分拣机器人默契配合,实现板材“零落地”全自动化流转,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合肥美的洗衣机工厂通过能源智能调度和订单零库存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如今,安徽“灯塔工厂”创建数量居全国第4位,全省5家中家电行业占4家,合肥美的洗衣机工厂升级为“可持续灯塔工厂”;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家、优秀应用场景9家,行业型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安徽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9家、数字化车间41家,数字化转型的“安徽样本”正不断扩容。
创新驱动:从“技术跟跑”到“标准领跑”
走进格力电器(芜湖)有限公司展厅,一台荣获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称号的“宁畅”空调,彰显着企业的创新实力。“自主核心技术是立足全球市场的底气。”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助理石琴的话,道出了安徽家电企业的创新共识。
近年来,芜湖格力依托“省工业设计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和“省企业研发中心”三大创新平台,研发经费“按需投入、不设上限”。格力电器独创的“质量技术创新循环D-CTFP”和“质量预防五步法”,助力企业相关项目荣获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二等奖;通过全员QC改善活动,累计获国家级、省级质量荣誉20余项。2023年入选“国家级5G工厂”,智慧物流系统实现信息流与实物流无缝衔接。2024年通过数字化改造降本超3000万元,净利润同比上升7%,创新驱动的成效清晰可见。
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SMT贴片线。
这样的故事在安徽家电产业俯拾皆是:TCL冰箱的磁场保鲜技术让食材保鲜期延长一倍;美的洗衣机的“洗护一体”技术重新定义洗衣机功能;海尔的双极离子杀菌技术领跑空调健康赛道……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突破,背后是强大的创新平台矩阵。
合肥、滁州2个家电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家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合肥)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滁州分院等2个国家级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4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省级6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1家,共同构筑起产业创新的“四梁八柱”。
产业集聚:从“单点发力”到“全链共生”
在肥西经开区的TCL智能家电(合肥)产业园,一台台智能冰箱从自动化生产线下线,随即通过全球物流网络发往160多个国家。这个拥有冰箱、洗衣机、注塑三大智慧工厂、9条自动化制造生产线的企业,用10年时间构建起“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
“在全球任何地方,看到标有TCL的冰箱和洗衣机,都是在合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透露着底气。
这正是安徽智能家电产业从“单点发力”迈向“全链共生”的生动注脚。在合肥,美菱、美的、海尔、格力、TCL、惠而浦等龙头企业构筑起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先后三次荣获“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冰箱、空调、洗衣机和彩电四大件产量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
如今,作为智能家电的重要产业基地,安徽已形成以合肥、芜湖和滁州为“一体两翼”,马鞍山、六安、蚌埠、阜阳、宣城、宿州等“多点开花”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10+1000”的“龙头+配套”产业体系进一步巩固,美的、海尔、格力等头部在皖企业对安徽家电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产业链省内配套率达60%以上,实现从单一制造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产业集群的活力持续增强:2月份,投资20亿元的马鞍山科诺尔家电产业园项目签约;3月份,投资50亿元的芜湖美芝压缩机、电子膨胀阀、车用阀及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园项目开工,预计达产后实现年新增纳税总额超2.2亿元;6月份,投资30亿元的宿州年产8000万件创意家居用品项目签约;上半年,投资50亿元的芜湖奥克斯年产3000万台空调压缩机项目正式投产,预计每年可实现营收60亿元……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让安徽家电产业生态愈发繁茂。
根据《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2027年,全省将形成“小家电占比20%、智能家居占比20%、外销占比20%”的产业格局。从单机智能到全屋互联,从产业链协同到生态化共赢,“安徽智造”正以更具温度的创新,重新定义“家”的内涵,在全球产业版图上镌刻下鲜明的“安徽坐标”。(文/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王晓琴 海报/见习记者 钟文君)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