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车企们都选择“不搭理”该测试,尽管涉及“变量失控、过程不透明、场景设计偏颇”等问题,但是围绕「能力边界」的测试话题性十足,跟车企发布会彰显「能力」的视角截然不同。
撰文 | 张祥威 编辑|马青竹
日前,某平台智驾测试引发争议。
“已看到某平台所谓‘测试’,不予置评。”鸿蒙智行回应称。
尽管车企们都选择“不搭理”该测试,尽管涉及“变量失控、过程不透明、场景设计偏颇”等问题,但是围绕「能力边界」的测试话题性十足,跟车企发布会彰显「能力」的视角截然不同。
哪种视角更能体现本质?
至少从实现L3的角度,事故认定时的责任切割才是核心问题。
从去年底到上半年,多家车企频频提及L3。有的硬件已经「L3」,有的算法已经「L3」,有的冗余足够「L3」,L3变成形容词。
但2025过半,智驾L3元年似乎更加成色不足。
当L3成为形容词
去年6月,李想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演讲中称,“我们认为最早在今年年底,最晚在明年上半年,真正的L3就可以批量向用户交付。”
今年3月,吉利汽车公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其中H9为量产级L3方案。
广汽集团将智驾系统升级为ADiGO GSD,并宣布2025年第四季度启动国内首款L3车型上市销售。
奇瑞汽车发布猎鹰智驾技术品牌。其中,猎鹰智驾900方案,可实现L3级高速公路自动驾驶。
4月,东风汽车集团旗下岚图汽车发布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以及基于天元智架的鲲鹏智驾L3级系统。
同月,何小鹏在2025小鹏X9上市发布会上透露,公司将于2025年底实现L3级智驾能力在中国量产落地。
7月,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李文广透露:“华为今年计划开展L3的试点商用,同时开展L4的试点测试。”
上述几家公司的L3方案中,有几个共同点:
其一,算力超1000TOPS。
比如,吉利的千里浩瀚H9集成两颗英伟达Thor-U芯片,算力达到1400TOPS。奇瑞的猎鹰智驾900,算力达1000TOPS。岚图的鲲鹏智驾L3级系统,采用两颗旗舰芯片,算力超1000TOPS。
上个月,号称“全球首款L3级算力汽车”的小鹏G7上市,将算力进一步拉高。小鹏G7 Ultra版搭载三颗自研图灵芯片,有效算力达到2250TOPS。
其二,VLA模型和系统冗余。
2025年,理想的端到端+VLM正在向VLA演进。刚刚上市的理想i8,计划8月开启交付。届时,理想的VLA司机大模型将同步推送。
“VLA的目标是实现超端到端10倍的智驾能力。”何小鹏说。
小鹏G7 Ultra车型的VLA,原计划今年9月推送。何小鹏透露,VLA大概率会提前完成全部测试,并提前推送。
吉利的千里浩瀚H9方案,则采用全冗余架构,实现激光雷达+视觉感知+高精地图三源融合,即便双重传感器失效,系统仍能通过V2X车路协同获取道路信息,号称“永不宕机”。
其三,感知冗余。
上述L3方案中,多家车企的智驾方案采用包含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华为、理想等成为这一技术路线的代表。
“未来走向L3、L4自动驾驶,汽车必须配备激光雷达。”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CEO靳玉志解释:
“激光雷达能够检测出任何障碍物,而无需识别障碍物本身。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融合传感能力可以在极端场景下发挥作用。
相比之下,纯视觉方案需要大量数据训练来识别障碍物,但在数据不足或遇到未见过的极端情况时,可能会带来风险。”
小鹏和特斯拉则坚守纯视觉路线,对于弃用激光雷达,小鹏给出解释。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表示,“激光雷达存在多径效应,且帧率远低于摄像头。在测量远距离的复杂地形或障碍物时,激光雷达可能发生多次反射,导致回波信号混叠,使得原来的信号失真,或者产生错误,难以准确识别甚至误识别真实目标。”
卓驭科技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认为双方是互补关系:
“一些雨雾、雨雪场景,会影响激光雷达的测距。而视觉方案,则在夜晚恶劣光照场景有欠缺。如果要做安全冗余,特别是做L3有条件自动驾驶硬件设计,还是得有传感器层面的互补,而不是单纯的算法就能替代。”
L3落地,离不开标准、法规的完善
近日,何小鹏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L3汽车至少应具备三种能力:
L3级算力和AI软件能力;L3级硬件冗余,包括算力冗余、转向冗余、制动冗余、电源冗余、感知冗余等;法律法规的认证。
“现在,以华为的能力,高快路等封闭路段可以很快实现(L3),但城区L3还要一段时间打磨。L3智驾真正到来要看国家法规。”去年6月,余承东在全国首批问界新M7 Ultra车主交付仪式上称。
上个月的2025享界用户星享之夜活动上,余承东进一步呼吁,“我们真的为L3的能力做好了准备,希望国家的制度法规早点到来。”
今年4月,《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首次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个人乘用车上路提供了制度保障。
地方法规主要基于“有限立法”指导思想,即解决当下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此类法规还有《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
“‘有限’就是定位于目前北京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规范,而不强求对自动驾驶所有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规范和解决。”《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主要参与者之一曾解释。
全国性法规还在紧急推进中。
今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组合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事故判定级数据协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征求意见。
其中对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事故判定流程、系统激活情形、例外场景等判定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为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事故查勘、责任分析、定损理赔等环境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框架,推动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尽快普及。
同月,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被列入审议议程。
对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修订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立法真正从'技术驱动'转向'制度引领',核心是解决'无驾驶人'场景的法律规制问题。”
关于L3等级的标准更新、事故责任判定等问题,或有望进一步解决。
今年初,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预计工信部2025年会发布L3级自动驾驶车辆的相关认证。参考欧盟已经完成了L3级别的认证,初期车企会将L3级自动驾驶认证的ODD(Operational Design Domain,操作设计域)缩得很小,意味着自动驾驶功能将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启用,例如特定的道路和环境。”
如今,到了中国车企冲关L3的时刻,仍存在两种声音。
一方是何小鹏等行业人士的乐观:
“智能驾驶,全球只有中美做得好,目前大家处于同一段位。中国可能在L2、L3的方面会越来越超过美国。”
另一方,公众对智驾既支持,也不乏质疑之声。
L3落地压力不小。
笔者猜想,即便将来L3落地,也很可能先基于限定场景或限定工况下试点。有关车企的能力认证,以及事故后的责任划分等,都会成为新课题。
延伸阅读:智驾进入法规驱动时代,L3更是服务?来源:Autocar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