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代,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市的地域范围内,曾有一个名为琅邪(也称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封国。琅邪国有一个王姓人家,自西汉起,王氏子孙便代代为官,传至第八代,又出了一个名扬后世的大孝子——王祥。
汉代,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市的地域范围内,曾有一个名为琅邪(也称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封国。琅邪国有一个王姓人家,自西汉起,王氏子孙便代代为官,传至第八代,又出了一个名扬后世的大孝子——王祥。
王祥的生母早逝,继母朱氏疼爱亲子王览,对王祥则百般虐待,但王祥不以为意,仍以至孝侍奉朱氏。有一天朱氏生病,想吃鲜鱼,王祥不顾天寒地冻,脱下衣服,准备砸冰捕鱼。正好他砸冰的地方冰块融化,两条鲤鱼可能因为缺氧,从冰窟窿里跳了出来,遂成全了王祥的孝母鱼汤。古代劝孝书籍《二十四孝》将此事迹收入,并加以夸张附会,这就是著名的“卧冰求鲤”。
后来王祥的父亲去世了,王祥的孝行也渐为四邻所知,慢慢地在当地有了声誉。朱氏对此颇为嫉恨,竟然暗地里弄来鸩酒,想找机会毒死王祥。王祥不幸有这样的继母,幸运的是,他还有一个非常敬爱他的同父异母弟弟——王览。王览看不惯朱氏的做法,时时暗中保护王祥,发现鸩酒的秘密后,便在吃饭前抢先把酒壶拿在了手上。朱氏见状,害怕自己儿子中毒,便趁王览不备,赶紧将酒壶夺了过去。
自此,王览多了个心眼,每次母亲留给王祥的饭菜,他都要先尝一下,最终迫使朱氏断了下毒的念头,并有所悔悟,开始正确对待王祥。民国时有人仿照《二十四孝》,将古人敬爱兄长的故事汇集起来,编成“二十四悌”,王览的事迹亦被选入其中,谓之“王览争鸩”。
必须指出的是,琅邪王氏出现“卧冰求鲤”“王览争鸩”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这一家族世居于琅邪,深受本土鲁文化的影响,极为崇儒守礼,他们中的每一代人也都会以儒家经典教育下一代子孙,要求学习前贤,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王祥、王览身上的孝悌品质正是其家族传统的完美体现。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王祥扶持着继母朱氏,带着弟弟王览,举家逃往庐江(今安徽省庐江县)避难。汉代以“察举制”任官,“举孝廉”是其核心,平民只要对父母足够孝顺,就有机会被举为孝廉,踏上仕途,更何况王祥还出自世家大族,故而庐江当地州郡多次征召王祥,但他为了照顾继母和家庭,始终不肯出来做官。
王祥在庐江隐居了二十余年。这一年,继母朱氏辞世,王祥因为过分悲痛,生了一场大病,病愈之初拄着拐杖方能站起。徐州刺史吕虔闻讯,特地下公文召他担任州别驾。
别驾乃州牧佐官,地位很高,王祥起先仍坚辞不就,最后经不住王览劝说,又为之准备了赴任的牛车,这才以年近六十的高龄应召出山。
王祥到任后,吕虔将州里的民政事务全都委托给他处理。其时徐州境内盗寇横行,治安非常混乱,确非能人高士不能治理。王祥不负所托,率领并激励兵卒,逐一击破盗寇,恢复了一方安宁,同时他那早已远播海内的品德及声名,又使其政令教化得以推行无阻。老百姓对王祥非常崇敬,编歌称颂道:“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吕虔欣喜之余,将自己贴身佩带的一把宝刀赠给了王祥,宝刀上刻有文字:“佩带此刀者,可官至三公。”吕虔自认没有做三公的能力和运气,所以将它送给了王祥。
接受宝刀后的王祥,果然官运亨通,他历仕魏晋两朝,直至晋武帝时官拜太保,荣登三公高位(此处“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王览在王祥出山后,也应琅邪地方的征召入仕,最后亦做到了拥有爵位的高官,只是没像哥哥那样官至三公而已。似乎预感到弟弟一脉中终将有人会问鼎“三公”,王祥在临终前将“三公宝刀”转赠王览,说:“你的后代一定兴盛,足配此刀。”
于是宝刀又带着它那神奇的祝语,护佑起了王览一家,并最终将预示落在了王览的孙子、琅邪王氏第十代子弟——王导的身上。
王导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禀赋,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一位高士看到他后称奇不已,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你这个弟弟容貌气度不凡,志向高远,将来必是将相之才!”
少有重名,再加上父辈提供的资源,家族给予的荫庇,王导入仕乃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他长大后,仅仅是承袭了祖父王览的爵位,对于其他等同于送到嘴边的官职,都一一予以谢绝。
这个时期,令王导醉心并忙碌其中的,是“清谈玄学”。
东汉有一种“清议”,相当于对朝廷人物进行评议的民间舆论,它甚至曾一度影响了官员的任用,当年连曹操未当权,都要想方设法找名士为他点评。到了东汉末年,发生党锢之祸,名士横遭迫害,对人物的具体评议,也逐渐变成对政治实际问题的讨论,这就是所谓“清谈”。
魏末西晋时代,清谈大行其道,朝中士大夫或是有志从政的人,若是要表明本人的政治态度,以及为自身的政治立场进行辩护,清谈是必不可少的,也因此,它与人们在仕途上的出路进退,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王导其实对政治很感兴趣,他没有贸然入仕,只是尚未做好准备,而清谈对于他积累人脉,观察和选择政治站队,可以说相当重要。王导自己对此也很清楚,故而直到多年之后,已身在南方的他,仍以曾参与那时的清谈为荣。
至于“玄学”,则是手执麈尾(麈在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麈尾系用麈的尾毛制成,有些类似于道家的拂尘),夸夸其谈,此为形式,内容上则是对老、庄、《周易》等道家思想的研究与解释。
参与玄学活动者,多为儒士,为什么却热衷于谈论道家的学说呢?原因是汉末以来,儒学受到巨大冲击,一些基本价值观已摇摇欲坠。当年魏主曹髦被司马氏派人杀害,群臣都不敢哀悼,唯有王祥不顾得罪司马氏,当场涕泗横流,大声嚎啕,说:“这是老臣的罪过啊!”然而王祥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晋武帝司马炎上位后,他也不得不跟着捧场。
王祥临终前留下《训子令》,诫子孙后代以“五者”为立身之本,此“五者”分别是“信礼孝悌让”,里面并没有提到“忠”字。这绝非无意遗漏,可以想见,王祥终其一生,所目睹亲历的一切变故,都让他觉得已无“忠”可言——作为皇帝的司马炎首先不忠,还怎么要求别人“忠”?缺少了“忠”,儒士又怎么摆出正经面孔示人?
光是儒学已没啥好谈的了,只有援道入儒,才能增加谈资。此其一,其二,曹氏篡汉,政治道德已然站不住脚,等到司马氏学曹氏篡政,其本性之残忍,手腕之毒辣,更是令人侧目,以至于魏晋鼎革之际,名士已很少能够自全。儒士们长期处于这种肃杀氛围之中,为了保全身家性命,只能选择避开政治旋涡,玄学遂成一时风气。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次年,其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惠帝。晋惠帝改年号为元康,此阶段的玄风也因此被称为“元康玄风”。
王导有三个堂兄——王戎、王衍、王敦,皆为琅邪王氏第十代子弟中的精英:魏末时有七位名士,常在竹林之下会集,纵情畅饮,世人将他们称为“竹林七贤”,王戎跻身其中;王衍被奉为当时的名士领袖;王敦因年轻英俊、才华横溢,早在晋武帝在世时,即被武帝看中,将爱女襄城公主下嫁,使其成为当朝驸马。
三人再加上王导,皆投身于“元康玄风”。其时的王导年龄尚小,只是“元康玄风”单纯的追随者,他的堂兄们于吟咏玄虚之余,都已投入到了竹林外的喧嚣竞逐之中。
来源:为了历史指标全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