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9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何美以“艺术批评的诸种意识”为题开展讲座。在近三小时的讲座中,她以“四个意识”为纲,结合“苏超”漫画、“村BA”、《黑神话:悟空》、《雄狮少年》动画等最新案例,系统阐释了新大众文艺评论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路径。
讲座现场
7月29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何美以“艺术批评的诸种意识”为题开展讲座。在近三小时的讲座中,她以“四个意识”为纲,结合“苏超”漫画、“村BA”、《黑神话:悟空》、《雄狮少年》动画等最新案例,系统阐释了新大众文艺评论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路径。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何美开宗明义地谈道,当前文艺评论亟须从“社会治理”“艺术本体”“学术研究”“行业发展”四维坐标重新定位。针对“评论失语”“理论空转”等顽疾,她倡导批评者应积极构建“四大意识”体系:
一是主动构建审美意识。她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展《长恨梦魂》为例,指出数字技术激活传统美学的同时,需警惕“技术炫技”稀释写意精神。她援引《雄狮少年2》将岭南木棉与上海白玉兰并置的视觉叙事,阐明地域美学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短视频的流行引发了形神分离的美学问题,需要大家反思。
二是注重培养历史意识。通过对比《觉醒年代》与英剧《狼厅》的叙事策略,她认为大历史观应兼具“历史时刻的厚重”与“日常烟火的温度”。她表示,敦煌285窟的“五星出东方”纹样在当代舞剧中的创新演绎,生动展现了文物活化如何跨越“符号拼贴”的局限,迈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审美叙事与图像建构中,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现代性路径大相径庭。历史创作涉及戏剧、影视等,须避免急功近利的创作现象。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三是切实强化问题意识。她列举2022年古装剧《我叫刘金凤》因日式造型被下架事件,指出“细节真实”已成为行业刚性标准。她以《人民日报》评论版对“苏超”漫画的讨论为例,论证文艺评论需直面“新大众文艺”的伦理边界:“批评不是挑刺,而是为创作校准精神坐标。”此外,何美也关注了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如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艺术创作和评论都应围绕问题展开,以促进艺术行业的发展。
四是秉持科学理论意识。针对西方话语垄断现状,她呼吁构建“以中国经验为方法”的评论范式。她援引陶庆梅的《当代剧场与中国美学》作为范例,表示“中阶理论”应当充当宏观美学与微观创作之间的桥梁,以防止过度使用“大词轰炸”或陷入“碎片感悟”的两极困境。
讲座尾声,她提出艺术批评实践的“两题”与“六度”。两题分别是选题和解题,并从力度、态度、角度、深度、风度、厚度六维度训练实战能力。为青年评论者提供训练方案,说明批评是“创作之后的再创作”,其终极目标是让评论者“走出自我、走进作品、走近作者、走向读者”。
摄影 | 刘科瑶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