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鹏新区是深圳知名侨乡,承载着无数大鹏海外侨胞与港澳同胞远赴海外寻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记忆。他们之中,许多人选择了餐饮业作为异国他乡的立足之本,凭借卓越烹饪技艺与不懈奋斗,不仅在当地稳固事业根基,更将大鹏独特餐饮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为了深入发掘并传承这份宝贵的华侨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通讯员 黄海旋 薛丽珠
【开栏语】
大鹏新区是深圳知名侨乡,承载着无数大鹏海外侨胞与港澳同胞远赴海外寻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记忆。他们之中,许多人选择了餐饮业作为异国他乡的立足之本,凭借卓越烹饪技艺与不懈奋斗,不仅在当地稳固事业根基,更将大鹏独特餐饮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为了深入发掘并传承这份宝贵的华侨文化,进一步深化大鹏侨史研究工作及“四书一图”成果,大鹏新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在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开辟“大鹏味·家乡情”——侨港食味记栏目,敬请垂注。
【人物档案】
杨东成,1950年出生,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鹏城社区人,西班牙帕尔马市华人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华人协会永远名誉会长。
大鹏半岛,排牙山麓,田畴如环,抱一村静卧,名曰“田心”。
田心村静卧大鹏所城西侧,这里是深圳别称“鹏城”的源起之地。明洪武年间,大鹏所城巍然矗立,戍边将士携家带口落脚周边,7个自然村落如星子、次第升起。天南地北的人们扎根于此,在炊烟袅袅之间,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最初烟火。
这里便是杨东成的故乡,他走得再远也魂牵梦萦的精神原乡。
“包吃包住”让他投身餐饮业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守着“田心”这片沃土却难求一餐温饱。杨东成的父亲早年前往香港谋生,却因缺乏谋生技艺,在异乡的钢筋水泥间艰难求生,微薄收入仅够勉强糊口,更遑论接济大鹏的妻儿。
1966年,当16岁的杨东成读完小学,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少年的心里已悄然有了扛起整个家庭重担的念头。
渡海南下,似乎是最直接的办法。那时的香港,在少年的眼里充满了机会。可当他到了香港,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举步维艰。父亲自顾不暇,甚至连个容身之所都没办法给他提供,他只好靠着朋友的接济,勉强挨过最初的日子。
从洗衣铺学徒到空调安装工,杨东成靠着吃苦肯学的劲头,努力在港求得生存之机。“有一次,我去九龙油麻地的一家京菜馆东英楼安装冷气,见到饭店包吃包住,就问老板请不请我?”回想起那段艰苦的日子,杨东成坦言,现在说出来可能都没人相信,空调安装工连饭都吃不饱,难得京菜馆老板看他年轻又能熬,便给他机会开始学厨。所谓“包住”,是餐馆关门后,拉出几张餐椅拼在一起,变成了“床”。
但餐馆吃得好,老板是山东人,做的又是京菜馆,馒头、饺子、面……各种面食变着花样吃,半年时间里,杨东成学会了蒸馒头、做面食……每个月赚60元港币,他能省出50元寄给在乡下的妈妈和弟弟。
那段艰苦岁月,不仅磨砺出杨东成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坚韧品格,更在他饮食习惯里刻下了独特印记,“现在都有朋友笑我,说我这广东人却爱吃面食,简直不像个地道的广东仔。”这句带着幽默的自嘲里,藏着他年少时在物质匮乏中与面食相伴的记忆,也见证着那段日子在他生命里留下的深刻烙印。
莱茵河畔飞来邀约之信
虽然面食也能裹腹,可骨子里的广东人爱吃米饭的基因还是蠢蠢欲动。有一位姓卢的朋友,在旺角金凰酒楼打工,天天有米饭吃,让杨东成动了跳槽的心。
于是,杨东成踏入金凰酒楼,从杂工开始,正式开启了他的粤菜烹饪生涯。“那时候还没通石油气,餐馆都靠烧煤做饭,我每天天不亮就得爬起来生煤炉,常常被熏得满脸乌黑。干完一天活,还得帮师傅洗衣服,累得腰酸背痛。”回忆起那段岁月,他感慨道,“好在带我的师傅人特别好,不仅手把手教了我不少厨艺绝活,后来还带着我跳槽到香港当时最有名的客家菜馆——位于旺角花园街的泉章居。”
这家生意火爆的餐馆里,年轻的杨东成常常从早炒到晚,笑称自己“天天炒菜炒到脑袋发懵”。凭借勤奋与天赋,年纪轻轻的他已晋升为“二镬”,即副主厨,开始在厨艺道路上崭露头角。
两年的淬炼,杨东成已从青涩学徒蜕变为技法纯熟的厨师,他明白,应该到更大的世界去闯闯。
恰在此时,一封跨越重洋的信笺翩然而至——那位曾与他同舟渡海的老友,从莱茵河畔捎来邀约,希望他飞往德国,加盟其所在的餐馆。
1968年底,杨东成启程远赴欧洲,也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
生活考验接踵而至
前往德国的行程充满波折。杨东成从香港飞抵瑞士后,因转机安排需在机场等待五六个小时。随后转机至比利时,幸好还有大鹏同乡接他前往荷兰。次日晚间,他趁着夜色翻越边境铁丝网,终于进入德国境内。从香港出发到与朋友在德国火车站会合,耗时长达三四天。多年后向儿子说起此事,儿子满脸的难以置信让杨东成不禁莞尔。
命运为杨东成安排的舞台远比想象中广阔。当地燕京楼的老板早已望眼欲穿,这位香港来的年轻人刚踏入店门,掌勺的锅铲便递到了他手中。令人惊叹的是,初来乍到的他竟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上午刚到德国,下午就在灶台前挥洒自如。
老板惊喜之余,当场“毁约”:原定月薪700马克,直接将报酬翻倍至1600马克。
多年后他仍清晰记得,在德国炒的第一道菜是融合八珍豆腐与杂菜的“全家福”,与他昔日在香港烹制的精致粤菜、客家菜相比,这般菜式简直太简单了。
3个月后,远京饭店因故结业。凭借一身厨艺,他很快在德国中部的“龙凤楼”餐馆找到大厨职位,月薪提升至2000马克。
每月,他都会将500马克寄回家乡:先将马克装入信封寄到香港舅舅处,再由舅舅兑换成港币后通过中国银行汇至大鹏。1982年,杨东成将母亲接到西班牙团聚,母亲自豪地告诉乡亲们,自己是村里第一个收到这么多外汇的人。这段经历既展现了杨东成的职业发展,也体现了他对家庭的担当。
生活的考验从未停止。1970年,杨东成因没有居留权被遣送回香港。可不认输的他,几个月后再次动身前往德国。这次不同的是,他申请了旅游签证。
用两年积蓄创办了帕尔马市第一家中餐馆
有了旅游签证,杨东成在德国一家上海饭店当上了大厨,月薪已涨至3000马克。
可旅游签证无法长期居住,这份工还是打得提心吊胆。两年后,移民部门又到餐馆检查。这位机敏的厨师竟一边颠勺炒菜,一边用流利的德语与官员寒暄,巧妙化解了身份危机。
杨东成深知,这不过是权宜之计。1972年,他辗转来到西班牙马略卡岛,办理了居留证。“本来在西班牙不想长久居住,想一年后再申请前往德国,可我看到我待的西班牙海岛上,没有什么中国人,也没有中国饭店,便想在这里试试自己创业。”
杨东成用两年间积攒的2万马克积蓄,创办了人生中第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中餐馆——文华饭店。圣诞钟声敲响前,这家承载着梦想的餐厅正式开门迎客。
文华饭店所开办的城市叫帕尔马,这座源自拉丁语“棕榈树”的城市,被誉为地中海上的明珠,也见证了杨东成餐饮事业的萌芽与壮大。
“我既是老板又是大厨。”杨东成说,为了节约成本,20个座位的餐馆只请了两名当地女孩做服务员,其他岗位都是杨东成“一脚踢”。
将大鹏传统名菜带入西班牙
一道自创的杏仁鸡在岛上独步天下,成为了餐厅的招牌菜。“这个地中海的小岛除了棕榈树多,还盛产杏仁。”杨东成说,先把杏仁炸香,再与鸡丁、蔬菜粒一起炒熟。尽管是鸡丁,但杨东成坚持用新鲜鸡肉切成。“春卷的皮,我都要自己擀,而不是用现成。”更别说,中餐厅用量巨大的豆芽,他更是每天亲自泡发。
用料讲究、厨艺高超,杨东成的小餐馆短短两三年间就扩张到了200个座位,甚至连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与索菲亚王后都曾到访用餐。
但他并未满足,1980年开始,每年回中国精进厨艺。“我最开始学的一道菜就是大鹏炒米粉。”杨东成说,这道源自大鹏华侨厨师的发明,直接让“大鹏”这个名字蜚声英美。看似简单的炒米粉,必须先用上汤泡发,而上汤需要用猪骨、鱿鱼、虾和上肉熬制,米粉吸足了上汤,再充分炒至干身,期间需要厨师不停翻炒,少一点功夫都不成。
杨东成笑称,自己不怕麻烦,所以炒粉、炒饭都是拿手菜。“直到现在,我的儿子和孙子从美国回来西班牙探亲,都点名要吃我的炒饭”。当看到孙子点赞说“爷爷的炒饭Very Good!”时,这位干了一辈子的老厨师别提多满足了。
除了大鹏炒米粉外,杨东成还把“大鹏炸猪肉”带回了西班牙,他专门拜大鹏所城一位专做宴会菜式的师傅——曾伯学艺,“我的炸猪肉连市长、国王都点赞。”
主动结业让美好定格
2000年前后,杨东成在烹饪艺术上开启了新的探索——从融合菜系转向以地中海海鲜为主打的精致料理。
地中海特产的龙虾,每年只有5月1日至8月30日才允许捕捞,而且必须大于1公斤方算合格,否则便要放回大海。“这种龙虾产量很少,但肉质很细腻,是其他地方的龙虾难以比美的。”杨东成说,自己有位堂叔在美国做海鲜批发生意,常年到世界各地收购海鲜。有一次,堂叔来到马略卡岛,杨东成用地中海龙虾做了一道姜葱炒龙虾给他品尝,堂叔一尝便知是珍品,当即拍板,要买15个货柜的龙虾。
这个数字让杨东成忍俊不禁:在地中海,龙虾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而是渔民与海洋博弈的馈赠,每日捕捞量全凭天意。
在文华饭店的餐桌上,白灼虾的鲜甜、清蒸鱼的本味、白切鸡的嫩滑,这些看似朴素的中式烹饪哲学,却让这家餐厅长期稳坐岛上价格之巅。“我的餐厅定价是整个岛上最贵的,但整天都要排队,特别是星期六日,客人都是做不完的。”
近五十年来,文华饭店一直是当地中餐业的标杆。最鼎盛时期,杨东成在欧洲各地拥有8家餐厅。2016年的那场腰部手术成了命运的转折点,当妻子独自吃力地支撑餐厅时,这位年逾花甲的厨师做出了一个诗意的选择:与其让招牌蒙尘,不如让美好定格。
“我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没有从事餐饮行业,我知道自己的身体顶不住,如果不亲自打理,餐厅的质量肯定无法控制,生意也会走下坡路。”杨东成说。
当地媒体获知这个消息后接连报道,整个岛都轰动了。很多老顾客都表达了不舍,还有一位瑞士银行家的太太问他是不是资金周转遇到了问题,可以提供帮助。尽管老顾客百般挽留,但他深知“花无百日红”的道理,还是如期结束了餐厅生意。
尽管离开了餐饮行业,但这几十年来,杨东成培育出许多徒弟,继续在世界各地将中餐发扬光大。“我很高兴,这些徒弟都没有丢我的脸,如果有厨艺大学,我也早就是‘教授’级别了。”
现在的杨东成更注重享受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他在深圳和广州都置办了房产,一年中约有半年在中国居住,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好河山:春至江南品时令鲜笋,夏赴川渝尝火辣江湖,秋往陕北嚼黄土高原的醇厚,冬临东北感受冰雪里的烟火气。
这般张弛有度的生活哲学,恰似他五十年来烹饪时对火候的精准把控。
【讲饮讲食】
杨东成心里一直有一道让他念念不忘的大鹏本地美食——绿丸仔,本地人又叫“绿园仔”“青丸仔”。绿丸仔对大鹏本地人来说,有一个特别的寓意“外婆茶果”,就是女儿外嫁后生了孩子,娘家要在孩子满月那天将绿丸仔送到女儿家。杨东成每次回到大鹏,都回到较场尾海滨的鹏城人家海鲜酒家用餐,特别爱点这道绿丸仔,对于他来说,这就是家的味道。“鹏城人家的服务也特别周到,对于我做了一辈子餐饮的人来说,除了出品好、食材好,服务也要好才行。”杨东成说。
【大厨私藏】
大鹏绿丸仔制作方法:
1.食材准备:准备新鲜海鲜,推荐新鲜虾仁、干虾米,本地蚬仔肉、上等五花肉,蒜苗等(按需搭配),少许葱花,芹菜粒;调味料有盐、少许白胡椒粉(可选)
2.用菠菜菜叶榨汁和糯米粉,搅拌成粉团捣平,切成菱形;
3. 处理海鲜:虾剪去虾须剥虾壳,去虾线,蚬子肉处理洗净;所有海鲜用清水快速冲洗,沥干备用(避免过多水分影响汤味);
4..姜片干葱头起油窝,鲜虾仁,干虾米,蚬仔肉,五花肉爆香锅中加适量淡高汤,放入青圆仔,大火煮开;
5. 调味出锅:加少许盐(根据汤的咸度调整,海鲜本身有鲜味,别太咸)、少许白胡椒粉提鲜,撒芹菜粒,拌匀即可。
这样做能最大程度保留海鲜的鲜甜,汤清味浓,绿丸仔吸足了海鲜汤的精华,一口下去超满足。海鲜一定要新鲜,煮的软即可,入口软糯。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