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脱单为何这么难?沈奕斐:爱情需要学习 幸福也需要练习|专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4 20:51 1

摘要:沈奕斐,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被评为“复旦大学‘十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之一;沈奕斐的两性话题、亲密关系、家庭教育等相关视频,在互联网各平台上累计播放量已超过13.2亿。

沈奕斐,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被评为“复旦大学‘十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之一;沈奕斐的两性话题、亲密关系、家庭教育等相关视频,在互联网各平台上累计播放量已超过13.2亿。

脱单为什么这么难?

沈奕斐:互联网的“二元对立”

让我们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

沈奕斐认为,时代的爱情脚本已发生了重大改变。旧脚本:结婚追求的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整体利益;新脚本:结婚追求的是个人幸福,找一个独特、匹配的个体,形成链接,共同生活。

沈奕斐:我早期做爱情课的时候,其实还在讲新旧脚本,我觉得这是底层逻辑,我希望每一个年轻人都去把自己理一理。但我这几年在复旦上课,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我不仅要把底层逻辑讲清楚,我还要对抗互联网的“二元对立”。年轻人们从互联网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互联网是一个极其“二元对立”的世界,非黑即白。一个男性如果说了一句话让你不舒服,评论区都说:马上分呐,不分留着过年吗?一个女性一旦说:我希望你送我一个礼物,我想要什么什么样的礼物……评论区立马就说:拜金啊,这女的就是来骗你钱的。

其实这几年努力做了很多工作,都是针对这种“二元对立”,所以你发现如今年轻人很多时候脱单很难,就是因为发现没有一个人是……

吴小莉:理想的另一半。

沈奕斐:是的。所以我觉得,为什么我们还要更多地做公共传播,就是因为复杂的生活,它不是像互联网这样“二元对立”的。

吴小莉:你在复旦大学上课时,当谈情感、两性或亲密关系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说感觉你像放了一个摄像头在他们身边,每一次都戳到那个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细腻的观察?

沈奕斐 :那是因为我做大量的田野研究。比如我最近就有一个发现,跟我们那个时候特别不一样。现在年轻人对于“报备”这件事情,特别在乎。我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夫妻之间需要报备,就是我今天干什么,需要向另外一方报备,我觉得这没有必要。我就去问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要报备?你就会发现,其实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是非常大的。

吴小莉:比之前要大,为什么?

沈奕斐:因为互联网告诉你,男人都是会变坏的,女人都是拜金的,这种言论特别特别多。年轻人看到后会觉得,我并不知道对方在日常生活中对我是不是真的忠贞,我们俩是不是稳定的,所以他们有极大的不安全感,那么他们为了解决不安全感,会有一套应对的机制。

吴小莉:那你在课堂里,会怎么和他们分享,让他们不要这么紧张呢?

沈奕斐:举个例子,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演示,什么叫“边界”。比如说哪种情况下,我吃饭要告诉对方,哪种情况下,不需要告诉对方;或者我有什么权利?可以去做什么事情?我会让他们有很多的语境来谈论这个话题。我从来不追求所谓的统一方案,而是我让每个学生去梳理清楚,你所认识的两性关系的“边界”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边界”,但并不需要一致。

幸福课、爱情课火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沈奕斐:我们进入了“幸福拐点”的阶段

吴小莉:这几年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情感课、恋爱课,为什么大家在这个时候觉得,关系、感情、幸福这么重要了?

沈奕斐: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讲进入了“幸福拐点”。就是说过去经济发展,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幸福感,吃得更好、穿得更好,都让你感觉幸福。可是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其实就进入“幸福拐点”了,经济增长带来幸福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那么真正能够带来幸福的,其实是关系,是那种深度的关系。

虽然现在我们会觉得,爱情不重要,但亲密关系变得更重要,所以这种需求其实是在高涨,这也是为什么各个学科都意识到了这种高涨的要求。但另外一方面,市场经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又特别破坏亲密关系。市场经济的那种消费主义逻辑,把情感商品化;互联网把婚姻市场做出来了,以前我们没有婚姻市场的,现在每个人都有标签,你在互联网上都能知道,自己能遇到什么样的人,匹配自己的标签。所以我觉得,可能就是在这种不同的力量下,亲密关系,就变成越来越热的一个话题。

沈奕斐:爱情需要学习 幸福需要练习

吴小莉:你说社会学的框架中,对于“差异”的逻辑,是“很颠覆但是很重要的”,这个“颠覆”你觉得放在两性关系上,或者任何的关系上,有什么样的助益?

沈奕斐:我觉得放在两性关系里,你会变得宽容。比如,对方说一句话:家务活嘛,就是你们女人比较擅长,你立马就火大了,怎么家务活就应该是我女人做的?你男人就不做家务?你会发现你的价值判断就出来了。对方这个是落后的父权概念,但其实性别学本身,要问的问题是,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讲?他的成长环境是怎么样子的?所以他有这个想法,那我们要怎么改变?

吴小莉:那要怎么改变呢?

沈奕斐:比如说,我先生就觉得,家务就是应该女性做,因为他来自他的背景,我就问他:“你有两个太太,一个太太做好家务活,家里很干净,你回来踩脏了,她就骂你;还有一个太太,家里不太干净,但你回来我就很高兴,你选哪个?”他就说:“我就不能选,家里又很干净,又回来很快乐吗?”我说:“这个做不到,这就叫人性。”他想了想说:“我还是选第二个”,我说:“恭喜你,老婆找对了,我就是第二个”。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差异”,但是我也非常尊重我先生,很多他的那些决策,我也非常尊重的,即使我不同意,我也支持你。界限,我觉得我是做得很好的,这个真的是性别学,对我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吴小莉:那么对于没有机会去学性别学的人,进入婚姻的状态,他们总会从蜜月期进入长久相处、求同存异期的时候,你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沈奕斐:在夫妻关系里面,即使我们已经是很好的“我们”了,你要记得,依然有“你”“我”的分别,这是现代爱情里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亲密关系是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你不断地在跟别人学习,怎么叫链接,怎么叫“你”“我”。甚至在今天这个时代,我觉得亲密关系,它真的要学习的。不像以前,亲密关系咱们可以不用学,因为以前的爱情旧脚本,每个人的角色是非常清楚的,妻子该做什么,丈夫该做什么。

吴小莉 :大家就归位,就好了。

沈奕斐:家庭利益最大化,你是知道怎么做这个角色的。现代生活不是的,那个角色是你自己去匹配出来的。妻子一定要干那么多活吗?丈夫一定要挣那么多钱吗?我们不愿意做原来那个角色了,那你就必须要去不断地调整,所以在夫妻关系里,这种调整和冲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经常说:拥抱是身体和身体的接触、冲突是灵魂跟灵魂的碰撞,你要允许冲突的发生,你要允许你们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如何让“两性”问题不只是流量和消费,

而能够真正产生影响?

吴小莉:最近有好几个出圈的、讲女性话题的脱口秀段子,发现讲两性问题流量其实很多。你怎么看这个现象?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它不再只是流量、是消费,而是真能够产生影响?

沈奕斐:虽然有时候我会对那种“两性对立”非常难受,因为这真的不是我们做性别研究的目标,我们希望每个个体,不因为自己的性别身份受到区别化的对待。但是互联网上性别议题本身的火爆,的的确确也产生了一些正面的影响,过去很多“两性”没有看到的东西会被看见。

吴小莉:包括一些脱口秀演员用调侃的方式说,男性也是可以被看见的。

沈奕斐:包括“月经”这个词,终于可以有更多的人知道它对女性生活是有影响的,不是喝个热水就能解决的,我觉得这就是进步。我也特别能理解,为什么今天性别议题会有那么大的争议,因为它就是人类区分人体的最大公约数,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如果要解决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的人是要稍微尖锐极端一点,否则问题听不到;我们做研究的人,要客观中立一点;但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要特别的宽容保守,要把方方面面的利益都考虑到,甚至在解决女性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男性利益,否则一个好的政策是执行不下去的。

但比较让我遗憾的是,有时候看到非常激进提出问题的人,看不惯解决问题的那些人,觉得他们太过保守,解决问题的人又会觉得你们太过激进了。其实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是需要我们联起手来,一起去改变这个社会的。

吴小莉:你曾经很形象地说,真的有一些极端的想法和愤怒的人群大概5%,另外95%就是我们常说的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会沉默?

沈奕斐:只有动了他奶酪的人,才会发出声音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是要去捍卫的,很多人就会明哲保身、不会发出声音。就像我们经常在性别研究里讲,为什么会对一些少数派的权利做一些争取,是因为有可能你也会成为在某个意义上的少数派,但很多人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会明哲保身。

吴小莉:长期以往,在互联网的时代,如果都不发声,会使得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

沈奕斐: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少数派会捆绑大多数。

吴小莉:但是你也曾经说过,为女性发声的知识分子通常没有好下场,罗翔就退圈了,你都不知道能够支持到什么时候。

沈奕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到了一个公共领域,就是去说真话,这是你的意义所在。因为互联网的流量逻辑,如果归因他人,诉诸情感,就特别好传播,比如,家庭问题全是丈夫不爱我们,都是丈夫的问题,这样的内容,女性就特别容易传播转发。但是如果我说,女性也要调整自己,那你会发现,这个视频两边不讨好。

吴小莉:其实受害者的形象是最容易被接纳的,觉得都是他人的错,心里会好过一点,但事实不是这样子的。

沈奕斐:告诉他错在哪里,这些人就不会看这个视频,点都不会点开。骂你的人,只是想骂你,绝大部分骂我的人,是不看我的视频的,所以我现在心态上,我只帮助那些自己想要改变自己的、想要走向幸福的、能够对我的视频看完以后再评论的。

吴小莉:最后一个问题,你最终的目标在哪里?你到底希望在社会上要多有影响力?

沈奕斐:这个问题,我其实跟我女儿也沟通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她能看得到我在公共领域里经常会被受伤,我觉得他们这种“Z时代”的孩子非常敏锐,她和我儿子很早就跟我讲:妈,你越厉害黑粉就会越多!这是必然,所以我觉得问题的核心是,你能扛住多少的伤害?所以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哪天扛不住了咱就退,我没有设定目标说一定要到哪个点,因为我不知道那个点在哪里。

吴小莉:互联网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能够让你在这里留得更久一点,把你希望帮助他们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得到,能够有所改变。

沈奕斐:在今天这个时代,爱是需要学习的,幸福是需要练习的, 所以我觉得要让人们看到更多的幸福样本,那种“多元性”,有那种独立的人的幸福样本,也有婚姻内很幸福的样本,也有其他的各种关系很幸福的样本,我觉得“多元性”才是改变这种情况的很重要的途径。

来源:凤凰卫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