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经的丘拜斯,一手推动了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
将国家资产以极低的价格转入寡头手中,导致无数民众陷入贫困,被老百姓恨之入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将俄罗斯拉入深渊他,最终却没遭到普京的清算,究竟为何?
信源:俄罗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跑了 红色文化网 2022-03-26
在苏联时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生活物资非常短缺,官僚主义风气盛行,老百姓生活困苦,到处都是抱怨的声音。
年轻的丘拜斯对此深有感触,他迫切地想要找到改变这种糟糕局面的办法。
后来,在列宁格勒的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与他内心对苏联僵化体制的批判非常吻合。
1984年,他秘密地组织了一个叫做“青年经济学者”的小组,专门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并且勇敢地传播市场经济的思想。
丘拜斯当时的做法非常冒险,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但也正说明他迫切想要改变当时的局面。
同时,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用写作尖锐地批判苏联体制的弊端,加速了苏联的瓦解。
1994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到俄罗斯的索尔仁尼琴,却被他看到的景象深深震撼。
社会一片混乱,道德水准下降,人们生活困苦,这一切和他理想中民主的俄罗斯完全不同。
也许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当年的选择,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对了。
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信念。
这种反差感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让他开始对过去的选择产生了动摇,也让他对俄罗斯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转型的重要机会,同时也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
当时的总统叶利钦非常需要一位有能力带领国家摆脱困境的经济专家,这时盖达尔向叶利钦推荐了丘拜斯,他说他和丘拜斯能够一起为俄罗斯创造新的希望。
随后,丘拜斯被任命为俄罗斯的副总理,主要负责经济方面的改革工作。
将俄罗斯拉入深渊1992年初,在丘拜斯和盖达尔的主导下,叶利钦政府颁布了《私有化改革纲领》,正式开始实施“休克疗法”。
这项改革最关键的两部分内容是,放开商品价格,让市场定价,以及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
为了更快地搞私有化,他们把国企的股份变成一种叫“私有化凭证”的东西,发给每个俄罗斯人。
结果,通货膨胀太厉害,这些凭证很快就没啥价值了。
一些脑子活络的生意人,像后来的那几个“七大寡头”,就抓住机会,用很便宜的价格把这些凭证买过来,最后花很少的钱,就控制了大量的国有资产。
然而,老百姓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手里的凭证变成废纸,少数人却突然成了大富翁。
丘拜斯认为“没有富豪,谁来保卫国家?”这句话,也让他受到了很多批评。
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执政期间的俄罗斯,政治舞台上弥漫着权钱交易的气息。
少数巨富,也就是寡头,凭借积累的巨额财富,插手政治事务,影响政府决策。
为了能够再次当选总统,叶利钦不得不寻求这些寡头的帮助,这导致寡头对政治的控制更加严重。
当时,一位寡头甚至狂妄地说,“只要他们愿意,他们甚至可以让猴子当总统”,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嚣张跋扈,而丘拜斯则身处这场权力和利益争夺的核心位置。
他从副总理变成了总统办公厅主任,大家都叫他“摄政王”,因为他实际上权力很大。
他和那些很有钱的大老板关系很复杂,说不清。
有人觉得他是在罩着这些寡头,给他们好处,也有人觉得他只是想利用这些寡头,帮自己实现当大官的野心。
1996年,叶利钦成功再次当选总统,那些寡头们也跟着捞到了更多的好处,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都不少。
可是,俄罗斯的经济却一直不好,问题越来越多,老百姓也越来越不满意。
在政坛风云变幻的时期,丘拜斯做出了关键选择,他向叶利钦举荐了普京。
那时,普京刚离开圣彼得堡市政府,事业发展并不顺利。
丘拜斯独具慧眼,发现了普京的能力和发展空间,于是把他带到了莫斯科权力核心。
助力普京上位在这之后,普京的升迁之路非常顺利,最终接替叶利钦成为俄罗斯总统。
而丘拜斯在普京当上总统后,慢慢离开了政治舞台,转而负责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
普京没有深究丘拜斯在私有化改革中的问题,这可能是为了报答丘拜斯的提携之情,也可能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丘拜斯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他卸任所有职务,告别俄罗斯,最终定居以色列。
关于他离开的原因,人们的说法各不相同,一种观点认为他是对战争表示反对,另一种猜测则认为他是为了躲避可能的政治迫害。
他之前在土耳其露过一次面,但没过多久,他的妻子就公开说他得了重病,必须去欧洲治病。
他到底得了什么病?去了欧洲哪里?这些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各种说法也冒出来了,有人甚至怀疑他是被人暗杀了。
来源:山有木兮木有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