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正是中国共产党激流勇进、力挽狂澜,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对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了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正是中国共产党激流勇进、力挽狂澜,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对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了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是合乎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构成正确抗战史观的核心要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正是中国共产党激流勇进、力挽狂澜,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对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了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视觉中国/图)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下,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起点,同时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而蒋介石却声称“攘外必先安内”,执意打内战,继续全力“围剿”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1935年10月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1936年4月,中共中央专门致书国民党中央,为“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而唏嘘,呼吁为救亡图存共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逼蒋抗日,避免了自相残杀、亲痛仇快的局面。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揭幕。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遇严峻考验,其变数与挑战主要来自国民党方面。在日本诱降下,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伪政权,沦为日本“以华治华、分而治之”的工具。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限共”“防共”方针。嗣后,国民党三次掀起反共高潮,第二次反共高潮即震惊中外、被周恩来喻作“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九千余人在奉命北移途中遭国民党重兵伏击,大部阵亡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这三次反共高潮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频频告危。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不仅团结了中间阶层,也使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能不继续坚持抗战,从而化解危机,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声望和政治地位随之空前提高。
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引领抗战正确方向。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论持久战》,条分缕析,从战略高度科学解答了众所关切的诸多问题。此时,全民族抗战已历时十个月,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颇不一致,众说纷纭。如《论持久战》所归纳,这些问题包括“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毛泽东全面分析中日两国基本国情和中日战争基本特点,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以持久战战略应对日本的速决战战略;指出中国不会亡,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持久战有多久?毛泽东将战争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一预判与战争后来的实际进程完全吻合。怎样进行持久战?毛泽东对国民党当局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以阵地战为主、一味拼消耗的错误战略方针提出质疑和批评,提出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阵地战为辅,具体而论,要做到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在《论持久战》末尾,毛泽东系统阐释了人民战争思想,明确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持久战的精髓,也是全篇的精髓。《论持久战》提振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曾有沦陷区读者感叹说:“这一本博得全世界称誉的名著,深刻明晰底预示了抗战前途和我们自己应走的路。这一历史上不朽的文献,对于整个抗战刻画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力策应正面战场作战,使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广州、武汉后,因战线越拉越长而兵力不足,抗日战争遂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虽侵占中国大片国土,但只能控制中心城市、县城和狭窄的交通沿线,对广大乡村鞭长莫及。这给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赴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广阔空间。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能在千难万险中渐成气候,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统一战线。通过统一战线,党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一切抗日力量,迅速在敌后站住脚跟。二是正确的战略方针。《论持久战》说得很清楚:“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三是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内,民众被广泛动员和组织起来,除青壮年踊跃参军外,还成立了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农会等各种抗日群众组织。这就使侵华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以上三大因素,归根到底在于党的领导。国民党虽然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但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无力也不敢放手发动民众,导致力量急遽萎缩。中国共产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早在1940年,华北日军已将八路军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到1943年,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牵制和抗击了侵华日军总数的64%和全部伪军的95%,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敌消我长力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到1945年春,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有19块,人口近1亿,形成对日军盘踞的中心城市和交通线的包围,成为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
《论持久战》有一段话说得很深刻、很有分量:“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动员老百姓,推行片面抗战路线的国民党做不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这是由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决定的。
在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和民主大旗,顺应时势和民心,形成高效的战时机制,显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譬如,在政权建设上,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政府人员构成上采用“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体现了党实行民主政治、接受人民监督的诚意。陕甘宁边区因而成为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政治上最进步的地方。相比之下,国民党无意改变一党专政,对中共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以及大后方推进民主政治的呼声置若罔闻,导致弊窦丛生,大失人心。再如,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毛泽东将之称为“伟大的工程”,从维护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的高度来看待党群、干群关系,郑重告诫全党要养成一种新风气,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这为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相比之下,国民党虽三令五申惩治贪腐、整饬吏治,但受制于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基本成为一纸具文,没有实际约束力。有人甚至借机大发国难财,以致出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现象。又如,在文化建设上,中国共产党着力建立和传播新文化,即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极大促进了人们思想和精神的解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空前迸发,有力支撑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相比之下,蒋介石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从改造国民日常生活入手,宣传“礼义廉耻”“生活军事化”等,以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相期许,但终归是新瓶装旧酒,最终不了了之。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向何处去?毛泽东撰写《新民主主义论》等文,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描绘了中国发展的新图景,主张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即开放民主、改善民生。陕甘宁边区成为这一理论的“试验区”,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相比之下,国民党虽提出“抗战建国”主张,但缺乏真正提振人心的实际举措。1943年春,蒋介石推出《中国之命运》一书,老调重弹,渲染儒家传统的“四维八德”,连篇累牍论证中国命运与国民党的关系,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强作辩解,故面世后招致不少讥讽和批评。闻一多教授便表示:“‘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就境界、眼光、气魄而论,《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之命运》实有霄壤之别,高下立判。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国民党没有做也做不成的事,中国共产党做了,而且做得很出色。中国共产党挽狂澜于既倒,对抗战最终胜利起了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鲜明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充分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归根到底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就此而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枢纽。伟大的抗日战争锻炼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烽火洗礼下,中国共产党迅速走向成熟壮大。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24年来的历史作出科学结论,充满豪情地宣布:“这是快要胜利了的党,这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战胜了的党。”随后召开的七大,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再后来,仅用三年多时间,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在人民的欢呼声中,新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