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倬云(1930年9月2日-2025年8月4日)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其学术生涯横跨中西,以“大历史观”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著称,被誉为“穿透历史的智者”。
美国当地时间8月4日清晨,华语世界史学泰斗、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许倬云先生于匹兹堡逝世,享年95岁。
许倬云(1930年9月2日-2025年8月4日)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其学术生涯横跨中西,以“大历史观”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著称,被誉为“穿透历史的智者”。
一、跨越世纪的学术人生
许倬云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因先天性肌肉萎缩终身与轮椅相伴,但凭借坚韧意志完成了学业。1949年随家人赴台后,他在傅斯年、胡适等学者影响下转向史学研究,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他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并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2024年获唐奖汉学奖 。2025年8月4日,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逝世,临终前引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深切牵挂 。
二、重构中国史的叙事范式
1. 上古史研究的突破
许倬云早期以严谨的考古学与文献互证方法,重新诠释中国文明起源。其《西周史》通过分析青铜器铭文与聚落形态,揭示周代封建制的社会基础;《汉代农业》则运用经济学模型,论证精耕农业对中央集权的支撑作用,被誉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里程碑” 。
2. 大众史学的革新
退休后,他致力于将学术转化为公共知识,其作品《万古江河》以长江文明为隐喻,打破“中原中心论”,展现多元互动的中国史;《说中国》提出“多重共同体”概念,强调文化认同对国家存续的关键作用,这些著作在中国大陆销量超百万册,成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入门指南” 。
3. 文明比较的宏大视野
在《经纬华夏》(2023年)中,他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如石峁遗址、三星堆玉器),将中国史置于欧亚大陆文明互动的框架下,提出“三大核心区”理论(黄河、长江、沿海),论证华夏文明的开放性与适应性。2025年新作《千秋一脉》更系统的梳理了中华文明的“源”与“流”,收录100余篇论文,涵盖亲缘制度、文官体系、精耕农业等关键议题,试图回答“中国何以延续五千年”的终极命题。
三、历史智慧照进现代社会
1. 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
许倬云晚年聚焦文明转型问题,在“文明三书”(《三千年文明大变局》《世界何以至此》《我们去向何方》)中指出,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正陷入“意义真空”:科技异化使人沦为工具,个人主义导致社会原子化,全球化加剧文化冲突。他认为,中华文明强调的“群己协调”“变化哲学”(如《易经》思想)或可为冲突提供解药,主张通过重建“生命现象价值观”来平衡物质进步与精神需求。
2. 对美国社会的深度剖析
在《许倬云说美国》(2020年)中,他以历史学家的冷峻笔触,揭示美国从“理想之国”到“分裂帝国”的蜕变,美国种族矛盾根源在于历史遗留的阶层固化,民主制度被资本寡头操控,特朗普现象是民粹对精英政治的反噬。他特别强调,中国需警惕“美国化陷阱”,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
3. 对年轻一代的精神指引
许先生尽管晚年瘫痪在床,仅两根手指能动,许倬云仍通过直播、访谈(如《十三邀》第八季)与年轻人对话。他反复强调“往里走,安顿自己”,呼吁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从历史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基。其2024年微博最后一条仍在回忆抗战中川军全师阵亡的悲壮,彰显“历史贴着人心”的治史理念 。
2025年8月4日,许倬云在美国安详离世,他的逝世引发了两岸学界深切悼念,各界盛赞其“以一根手指写尽千年史”的学术毅力,以及“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情怀。其遗孀孙曼丽女士50余年如一日的陪伴,更被视为“学术伉俪”的典范。
作为“最后一位士大夫型学者”,许倬云留给世人的不仅是皇皇巨著,更是一种“大历史”的思维方式,在文明的长周期中审视当下,在中西的碰撞中寻找平衡。正如他在《万古江河》序言中所写:“长江出三峡,始成大器。”其学术与思想,恰如浩荡江河,将持续滋养后世对文明本质的追问。愿许先生一路走好[祈祷][祈祷][祈祷]
来源:小宇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