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壤光复百货肉品柜台前,58岁的朴英姬展开三张泛黄纸片——每张印着「猪肉200克」的鲜红印章,像三枚沉重的勋章。“攒了仨月,今天给儿子庆生。”她盯着冷柜里肥瘦相间的肋排,身后队伍突然骚动:新到的猪肉只剩最后半扇!穿军装的老爷子一个箭步抢到柜前,肉票拍得玻璃柜嗡
平壤光复百货肉品柜台前,58岁的朴英姬展开三张泛黄纸片——每张印着「猪肉200克」的鲜红印章,像三枚沉重的勋章。
“攒了仨月,今天给儿子庆生。”她盯着冷柜里肥瘦相间的肋排,身后队伍突然骚动:新到的猪肉只剩最后半扇!
穿军装的老爷子一个箭步抢到柜前,肉票拍得玻璃柜嗡嗡响:“我小孙子肺炎刚出院!”
当营业员把最后一根肋排割给老人时,朴英姬默默把肉票收回口袋。暮色里她攥紧拳头,指甲掐得掌心生疼:“啥时候才能想吃就买啊?”
后院土猪:500天的尊严
黄海道山沟里,74岁的金永哲正挥镰割蒲公英。晨露浸透他补丁裤腿,身后两头黑猪哼唧着拱他的草鞋——这是他用养老钱换的猪崽,已养了928天。
“城里人笑我傻!”老人把蒲公英拌进米糠,猪群立刻发出欢快的呼噜,“他们吃四个月催大的洋猪肉,咱这可是‘三年陈’!”
去年冬至雪夜,全村聚集在合作社大院。二十头土猪挂上木架,金老汉操刀主理。当他把五斤肋条肉递给烈属崔大娘时,老人枯手颤抖:“三年没沾油星啦…”
火光映着油亮的肉块,雪地里飘起久违的肉香。这香味要支撑他们走过又一个寒冬。
钢铁猪圈:流水线上的希望
三十公里外,李英爱穿着消毒服穿行在恒温车间。不锈钢猪栏里,六百头白猪正拱着自动喂食槽——这是朝鲜首座千头现代化养猪场。
“以前在家养猪,半夜得添柴保暖。”她抓起把进口玉米饲料撒进食槽,金灿灿的颗粒像碎阳光,“现在地暖24小时恒温,猪比人享福!”
更让她惊喜的是工资:150元人民币虽不多,但厂区公寓有抽水马桶,女儿在厂办学校领到免费文具。有次参观团问起梦想,她脱口而出:“盼着取消肉票,让闺女天天吃肉!”
车间电视突然播放金正恩视察新闻:“要保证每个孩子喝上肉汤!” 工人们鼓掌时,李英爱偷偷抹泪——她想起去年女儿生日,用半月工资换的黑市肉票,只买到三两肥膘。
肉票江湖:方寸纸上的冷暖
平壤粮店后巷的“肉票黑市”,65岁的张顺子把肉票藏进头发髻。见巡查队走过,她才掏出三张肉票:“换五斤玉米面,成不?”
她的小本记录着肉票的另一种价值:
一张票 = 孙子的铅笔盒(黑市价)
两张票 = 老伴的止疼药(药房缺货)
三张票 = 女儿相亲时的“体面肉”(借的)
巷口突然传来欢呼!原来黄海道养猪场的运输车抛锚,临时卸下十扇猪肉。人群疯抢中,张顺子被挤掉头巾。当她赤着头攥住最后一块猪皮时,肉票从散开的发髻雪片般飞落——
那印着红章的纸片飘进泥水沟,像溺死的蝴蝶。
沙里院的早晨:白米饭与肉汤的梦想
沙里院市养猪场食堂,工人们盯着墙上的标语发呆:「年产三万吨,实现肉汤自由」。厨师老金却把大锅白菜汤搅得哗哗响——汤里只浮着零星油花。
“饲料涨价了。”场长指着账本叹气,“中国玉米涨三成,得减供半月。”
当晚李英爱家的晚餐桌上,五岁女儿突然推开玉米饭:“金老师说元帅让喝肉汤!” 她只能哄道:“等咱场的猪宝宝长大…”
孩子睡着后,她翻出结婚时的银簪子。月光下簪头雕的猪崽图案已磨花——那是当年婆婆给的祝福:“愿你们餐餐有肉”。
尾声:冬至的肉香
今年冬至,金永哲照例操刀分肉。当他把肋条肉递给烈属崔大娘时,村口忽然驶来印着「黄海道养猪场」的卡车。
李英爱跳下车喊:“场里捐两头猪给乡亲!”
现代化猪场的白猪与传统黑猪并排挂在木架上。村民们惊奇地发现:洋猪膘厚三指,土猪肉纹如大理石。
金老汉把两种肉同煮一锅,蒸汽熏红了眼睛:“白猪出肉多,黑猪滋味厚——好日子该是这样,又多又香啊!”
后记:平壤的除夕夜
春节前夜,朴英姬终于走进光复百货。冷柜前空无一人——取消肉票的试点通知刚贴出!
她颤抖着指向最好的里脊肉:“要…要一斤!”
当售货员直接称重装袋时,她突然嚎啕大哭。三十年前她在此排队流产,因丈夫把肉票换药救母;十年前儿子婚礼,全家肉票只够买半斤肥膘…
此刻她抱着鲜红的里脊肉冲出商场,零下二十度的寒风里,眼泪在脸上冻成冰珠,怀里却像抱着团火。
这团火终将融化所有寒冬,
因为渴望尊严的胃,
比任何主义都更接近真理。
来源:百姓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