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40万年轻人挤在BW2025动漫展现场。他们顶着35℃高温排队三小时,只为抢购限量版LABUBU盲盒。汗水浸透Cos服的面料,指尖在手机屏上快速滑动——短短三天,这里的潮玩销售额同比激增315.2%,酒店预订量暴涨50%。
一边喊着“穷到吃土”,一边为虚拟爱因斯坦的脑子和好运喷雾买单,这届年轻人正陷入一场价值2万亿的情绪围猎。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40万年轻人挤在BW2025动漫展现场。他们顶着35℃高温排队三小时,只为抢购限量版LABUBU盲盒。汗水浸透Cos服的面料,指尖在手机屏上快速滑动——短短三天,这里的潮玩销售额同比激增315.2%,酒店预订量暴涨50%。
与此同时,无锡湖滨商业街的龙虾摊烟火升腾。近4万球迷举着“苏超”票根兑换啤酒折扣,将街区挤得水泄不通。美团数据显示,这场赛事带动江苏省休闲消费订单激增40%,稳居华东第一。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正被同一个经济现象串联:情绪消费。
情绪经济版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这背后是Z世代的消费革命。64.6% 的年轻人明确表示“更看重精神消费”,近半数人坚持每周安排专属时间“彻底慢下来”。在得物APP负责人看来,这代人的消费呈现两大特征:追求品质升级与价值认同。
资本迅速捕捉到商机。天猫“618”期间,玩具潮玩行业诞生6个销售额破亿品牌,盲盒类产品同比增长超1000%,解压玩具暴涨900%。泡泡玛特的LABUBU成为现象级IP,其怪异叛逆的形象意外引发年轻人共鸣——“这不就是被工作逼疯的我吗?”
情绪消费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线上售卖“爱因斯坦的脑子”“虚拟恋人”服务,线下拆盲盒、抱治愈系玩偶,甚至兴起“抱树疗愈”新潮流。在广东某三甲医院心理科,候诊的年轻人手机里装着三个情感APP,月均消费超500元。
资本运作情绪经济的手法堪称精准外科手术式收割。
第一把镰刀:神经劫持术
LABUBU盲盒采用“随机+限量+稀缺”组合拳,将多巴胺分泌机制植入消费流程。拆盒瞬间的心跳加速,被行为经济学家验证为激活大脑“快思考”系统的典型案例。这种“准博彩”机制让溢价10倍的商品照样热卖。
第二把镰刀:人设构建场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在此完美验证。购买Jellycat晒朋友圈等于贴上“治愈系青年”标签,订购自律监督服务则强化“上进人设”。学者胡泳犀利指出:LABUBU本质是身份表演媒介,不展示就毫无价值。
第三把镰刀:痛点工业化
资本将社会焦虑分类打包,再兜售解决方案。52.2%的人靠刷微短剧解压,43.3%找陌生人当“零压力搭子”。凤凰自行车抓住户外骑行热潮,在得物APP首发新款公路车,销量暴增9倍,95后买家占比65%。
表面繁荣的情绪经济,暗藏令人忧心的悖论。
当年轻人在抖音购买“晚安短信”服务,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警告的“群体性孤独”正在应验:虚拟亲密关系越发达,现实社交能力越退化。某社交平台调研显示,Z世代人均拥有3.2个虚拟伴侣,却对真人直言“不给情绪价值就别谈恋爱”。
更隐蔽的是“巫魅经济”的复活。算命占星、水晶开光、锦鲤转发等现代巫术披着消费主义外衣重生。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预言的“祛魅时代”彻底破产——年轻人一边嘲讽宗教迷信,一边为“好运喷雾”付费。
脱口秀演员小鹿的调侃直击本质:“花3000买香奈儿叫‘重新养育自己’?这分明是当资本的孝子贤孙!资本说花钱才能治愈童年,我看这价格——我的童年是得了什么大病吗?”
面对情绪经济的狂潮,清醒者开始构筑反收割防线。
识别资本套路成为必修课:警惕多巴胺陷阱(盲盒/秒杀)、符号绑架(LOGO=身份)、痛点工业化(焦虑打包再出售)。当想买LABUBU时,先自问:是真心喜欢,还是害怕被圈子抛弃?
寻找天然荷尔蒙:网友总结的幸福激素指南正在年轻人中流传——血清素(晒太阳)、内啡肽(运动大笑)、催产素(撸猫助人)。在杭州某互联网公司,95后员工自发组织“日落俱乐部”,每天准点上天台观赏晚霞。
日本学者三浦展提出的“创费”理念提供新思路:为创造生活方式而消费。与其199元买虚拟恋人,不如:
参加即兴戏剧释放压力学烹饪体验心流状态养绿植观察生命成长中央财经大学魏鹏举教授指出:“当电影、演出、旅游等业态联动,形成的综合吸引力远超单一业态。”这种融合创新或许才是情绪经济的健康形态。
深夜的北京望京,26岁的程序员小王放下发烫的手机。屏幕上是刚付款的LABUBU盲盒订单,桌角堆着未拆封的“自律监督”“虚拟恋人”服务卡。他走到窗前深呼吸,突然关掉购物APP,“妈,这周末我回家吃饭”。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映照着下方举起手机的人群。那些闪烁的屏幕里,装着价值2万亿的集体情绪,也映照出这个时代最昂贵的困境——我们购买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感知真实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来源:象棋张无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