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迪拜人和老迪拜人的界限是什么?在于你是否能听得懂这些古早的“迪拜暗语”。虽然如今这些“暗语”大多已基本消失,或逐渐式微,但想当年,它们与迪拜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迪拜人和老迪拜人的界限是什么?在于你是否能听得懂这些古早的“迪拜暗语”。虽然如今这些“暗语”大多已基本消失,或逐渐式微,但想当年,它们与迪拜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 本文诸多内容引用自《迪拜往事》,该书是首部记录迪拜华人发展历程的文字作品
{ 暗语 ① }
“大家”
“你住哪里?”
“我住X姐的‘大家’。”
2000往后,随着出口贸易热潮,来迪拜的华人也越来越多。那时期初来乍到的迪拜华人基本都以租房生活,但随着2002年迪拜房地产的放开,房价和租金暴涨,当时高昂的租金让许多打工者望而却步,一种华人间合租混居的模式应运而生了 —— 当年华人称之为“大家”。
“大家”往往会在一套公寓里塞入数量不菲的床铺,再分别将这些铺位租赁给不同的华人,通过压缩生活空间,来换取更低的生活成本。“大家”并非华人的产物,很早就已经在迪拜的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社群里广泛存在,当时华人的“大家”一个床位平均收费在600-1000迪拉姆每月不等。
部分同事和朋友间的“拼单合租”严格来说还不能称之为“大家”。那些“职业二房东”所改造的空间,才会被称为“大家”。他们会整租一个公寓,将其隔断改造,塞入多个高低铺,再把这些床位对外招租,赚取租金上的差价并以此为生。不少“职业二房东”还会参与“大家”的管理并提供多样化的业务,除了会设立居住规则、解决日常纠纷外,有的还会贩售日常用品、以及代办理各种服务等等。
大部分情况,“大家”里的一个房间,往往要塞下6到8个床位,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空间,甚至连客厅都会被床位占用。
基于迪拜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家”里的华人常常互不相识,或来自各行各业、天南地北,这使得“大家”的环境层次不齐,往往意味着拥挤、简陋和混乱,经常会出现房客间争执和偷窃的现象。其中许多“大家”还允许男女混住,不少夫妻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时只是拉一个布帘子做隔挡,保存仅有的一点点隐私。
但“大家”也不全然是华人为了在迪拜生存的妥协,其中也有积极的要素,在那个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代,“大家”加速了华人社群间的互动交流,让各种信息在坊间流动,甚至很多人早期的人脉关系,就是从“大家”而来。
之后,基于迪拜房租的暴跌,许多华人纷纷改善了住房条件,再加上政府对合租拼租的严打,运营“大家”的风险陡增,“大家”逐渐式微了。
{ 暗语 ② }
跑展会
“你在迪拜做什么的?”
“我跑展会的。”
2000年的迪拜地球村展会
90年代末,中阿贸易正处于蓝海期,但当时中国发生了“下岗潮”,使得很多下岗工人涌入迪拜。当时阿联酋包括整个中东地区还缺乏大型的购物中心,所以每逢节假日,特别是开斋节,各个酋长国都会举办各种短期的临时展会,和如今高大上的各种行业展会不同,早期的展会其实就是各种零售小摊的集合。当年很多老华侨以及下岗工人就经常在各地参加展会卖货赚钱,俗称“跑展会”。
他们往往在迪拜的木须巴扎批发市场进货,然后拿到各个展会上去销售,甚至很多华人经常去多哈(卡塔尔)、巴林、马斯喀特(阿曼)、萨拉拉(阿曼)跑展会,一度成为当年很多华人的经商手段,也为不少迪拜华人积累了非常重要“第一桶金”。
如今响彻中东的迪拜地球村和迪拜购物节,其前生就是迪拜政府于1996年搞的一场展会。
正因为有了“跑展会”的经验,部分中国商人才开始构思建设小型的“中国城”的概念。为之后各种“中国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之后,随着迪拜现代化的发展,民众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跑展会”模式逐渐退出主流。
{ 暗语 ③ }
飞签
“你明天怎么安排?”
“我明天要飞签。”
当年飞签胜地Kish岛上的涂鸦
阿联酋对中国人的免签待遇是2016年末才开始的,而在此之前,华人来阿联酋需要办理旅游签证。而由于当时办理工作签流程冗长且费用高,旅游签虽然只有一个月有效期,但可以反复申请延续,反而更加灵活经济,因此有不少华人是以旅游签的身份在迪拜长期生活的。为了解决其中身份合法性的问题,“飞签”是最主流的方式。
当时阿联酋政府允许旅游签证持有者,只要在签证到期前出境,旅游社就可以在出境后立即为其申请新的旅游签证,然后再重新入境,这样就又获得了一个月的有效期。出签效率高的时候,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获得新的旅游签证。
主流的飞签目的地是波斯湾上的隶属于伊朗的Kish岛和Qeshm岛,飞签者往往可以当日就返回阿联酋完成飞签的流程。但也有因为各种问题而导致无法短期出签的中国人被滞留在岛上的情况。
“飞签”在“跑展会”和自由职业群体里非常流行,此外不少企业也冒着风险让员工通过这种方式为其工作,以节约成本。因此当年大部分华人一般都有过飞签的经历。
由于需求旺盛,飞签业务在当年极为火爆(不仅仅只是华人在使用),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许多华人旅行社也通过飞签业务赚到了第一桶金。
飞签的黄金期一直持续到2008年8月,基于阿联酋旅游签政策的改革,飞签操作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导致飞签业务一落千丈,甚至曾一度消失。而如今华人享受免签待遇,也没有必要再飞签了。
{ 暗语 ④ }
“黑户”
“白袍来店里,他怎么躲起来了?”
“他是黑下来的‘黑户’……”
“飞签”当年为迪拜华人提供了一种合法且经济的居留方式,但当年也有一些华人并不在乎其身份的合法性,通过旅游签进入迪拜后,既不办理工作签,也不通过飞签延续旅游签,而是直接以“黑户”的方式留在迪拜工作,这个群体大多游走在一些灰色产业,他们面临很大的被查处的风险,因此经常要躲着警察。
这个群体其实不在少数,由于旅游签是由旅行社担保办理的,如果签证持有人不能如期出境,旅游公司则会面临不能继续开展业务以及大量罚款的巨大损失,在当时的华文杂志上,经常会有华人旅行社刊登“寻人启事”,公示他们经手的“黑户”们的护照信息,警告他们速速离境,否则将采取报警处理。
如今在迪拜当“黑户”的收益太小,风险太大且还会面临高昂的罚款,已经没有华人这么干了。但很多来自印巴孟、非洲等贫瘠国家的穷人中,还是存在不少“黑户”。
{ 暗语 ⑤ }
黑车
“我要回去了。”
“那我帮你叫个黑车。”
早期的黑车时常会在这里揽客
迪拜“黑车”的概念和国内类似,指的是违法营运的客运服务。而迪拜“黑车”的诞生,与2004年龙城的开业息息相关。由于当时的龙城地处偏远,也没有开通公共交通,且生活配套极差,因此许多在龙城上班的华人会选择住在德拉,即便是居住在国际城里的华人,也需要时常前往德拉解决生活需求、补充物资,其中往返两地的交通属于刚性需求,黑车便应运而生了。黑车司机们开辟出一条德拉往返龙城的“客运专线”,不同的乘客还可以拼车前往,价钱比单独打车更划算,每人仅需10-15迪拉姆,只有打车费用的1/3。早期在德拉娜莎广场的Dubai Tower楼下,经常能看到华人黑车司机在那里揽客。
之后,黑车的服务远不止于龙城和德拉的两地接送,而是衍生出非常广泛的业务模式。从单次收费的载客,到按月收费的通勤,再到送货、接机等等,只要有华人用车需求的地方,都能看到黑车的影子。因为呼叫灵活,价钱公道,黑车服务备受华人青睐。从事黑车业务并没有什么门槛,只需要有启动资金购入一台车或租赁一台车便可以开始,往往通过发名片或口口相传的方式获客,当时迪拜华人的手机里总会保存多个黑车司机的电话,以备不时之需。
而在2010年后,随着华人旅游行业的大崛起,带车导游的需求急剧上升,并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原本赚辛苦钱的黑车司机几乎全部“洗白”,转行进军旅游业,成为一个个全职的带车导游,伴随迪拜华人近6年的黑车业务,在旅游业兴起后基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暗语 ⑥ }
钱庄
“今天哪个钱庄汇率好?”
“你去XX钱庄汇吧。”
2005年的华人钱庄
最早的时候,迪拜华人要汇款回国,只能通过本地银行或外国人办的Exchange。然而在90年代中后期,华人的钱庄悄然登场并逐渐成为华人汇款的主流渠道。
最早的华人钱庄大多由浙江人发起,当时一些贸易公司为了解决进出口贸易流程中的问题,需要大量的迪拉姆,由此衍生出了私下换汇的业务。早期的钱庄并不完全公开对外,基本处于地下的状态,由于华人钱庄提供比银行和外国钱庄更好的汇率,因此吸引到了一些华人前去换汇。
这些华人钱庄的换汇并不直接经过跨国转账手续,而是通过“对敲”的方式。客人只需要支付迪拉姆,填写国内的银行账号,钱庄就会通过自己国内的账户完成转账,往往在1-7个工作日内可到账,整个汇款流程非常方便。
2000年开始,随着大量华人的涌入,华人汇款的需求也日益壮大。然而当时很大一部分的华人由于收入不高,或涉及灰色产业,甚至没有合规签证,无法达到银行开设账户的标准,也就无法通过银行进行汇款操作,只能私下找华人钱庄换汇。
由于有利可图,许多华人钱庄从地下转为地上,开出了以钱庄为名的门面店铺,除了提供换汇业务,有的还提供存款业务。由于汇率较好且易于操作,手续费也才十几迪拉姆,当时几乎所有华人都通过这些钱庄往国内汇款,其中不乏许多贸易商人,同时也有许多华人散户也将大量财富存在这些华人钱庄里。
其中,一家由香港华人创办的名为“海湾华人”的钱庄,由于起步早,门店地段好且善于营销,成为当时生意最火爆的华人钱庄。然而在2007年,“海湾华人”钱庄跑路,卷走了大量的华人财富,总金额难以计算,但有受害人估算,这起案件波及300多人,涉案金额约600万迪拉姆。而之后,又有多家华人钱庄跑路,这些事件不仅对迪拜华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损失,也对华人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当年暴雷的海湾华人公司
虽然一些华人钱庄和华人之间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汇款的刚需并不会消失,由于华人钱庄的不可替代性,市场很快对其重拾信心,华人钱庄也纷纷推出即时到账的服务,打消了汇款客人的顾虑。在很多年间,华人钱庄都是迪拜华人汇款回国的首选。
但随着国内对非法换汇的严打,钱庄面临巨大的经营和法律风险,如今迪拜的钱庄业务已基本消亡,或深藏于地下。
{ 暗语 ⑦ }
“电话卡”
“你这有啥电话卡卖?”
“有‘中国通’和‘国际通’。”
国际通电话卡,一张卡可以通话150分钟
在还没有微信的年代,迪拜华人要与国内语音沟通只能拨打国际长途,一分钟的费率就高达12人民币,实在打不起。许多华人要给国内打电话,会去特定的能通过网络拨打长途的网吧,费用能便宜很多。而在家用笔记本电脑普及后,迪拜市面上开始出现面向华人的网络电话卡,通过特定的软件,可以直接拨打到国内手机或座机,费率也非常便宜。随着技术的发展,随后也出现可以直接在手机上使用的长途电话卡,通过呼叫转移的方式拨打长途,费率仅比网络电话卡稍微贵一些。
华人在某些场景下说的“电话卡”,指的基本就是这种长途电话卡。这些电话卡在某个时期的销售非常火爆,发展出许多销售下线,有不少华人在全职或兼职售卖。其中,“中国通”和“国际通”电话卡,是当年卖的最好的。
然而,这些电话卡并不合法合规,在2010年前后随着本地电信公司的打压,逐渐销声匿迹了。
{ 暗语 ⑧ }
606
“今天去哪儿吃饭?”
“去606吧~”
德拉的中国建材城,曾藏有不少家庭餐馆和“大家”
2000年左右的迪拜,虽然当时已经有一些中国餐厅,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大量华人的就餐需求,此时一种更隐蔽的餐饮模式开始兴起,那便是家庭餐馆。家庭餐馆并不开在街边或商区,而是偷偷开设在公寓楼中,将住家改造为餐厅,非常隐蔽,如果不提前得知门牌号或没有熟人引领,很难发现。
这些家庭餐馆往往没有名字,仅以门牌号为代码在华人中口口相传。其中藏在德拉中国建材城里的“606”(已关闭)最为著名,甚至有许多菲律宾客人也慕名前往。
这些家庭餐馆主要提供一些家常小炒,由于没有店铺租金成本,相比正规餐厅来说更加物美价廉,生意往往不错。家庭餐馆自然是不合法的,随时会面临着被查处和罚款的风险,家庭餐馆的经营者也会百般小心,练就“反侦察”的能力,但由于家庭餐馆利润空间巨大,一些火爆的家庭餐馆令可一边交着罚款一边照常营业。
随着政府对住家公寓监管的加强,曾经热闹的家庭餐馆也变得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中餐厅开始涌现。
{ 暗语⑨ }
三棵树
“我在哪儿等你?”
“在三棵树碰头吧”
这里就是三棵树
早期华人在迪拜从事贸易工作,大多数是从德拉的木须巴扎市场开始的,而“三棵树”就是位于市场里的非官方地名,地图上没有,但华人喊着喊着就成了一个地标。
由于木须巴扎市场里宛若迷宫,并且没有明显的标志建筑,稍不留神就会迷路,因此华人在这片区域发明了独特的“辅助地标”,比如“三棵树”与“四条凳子”。因为在木须巴扎这片区域,树木极其稀少,刚好某条街的路口有三棵树,华人索性便以“三棵树”命名了这个地方。“四条凳子”挨着“三棵树”不远,确实有四条不起眼的凳子在此处放着。据说“四条凳子”的典故,早期是阿拉伯人叫出来的,对老外一说“Arab Chairs”,他们就知道是那个地方,而“三棵树”应该是正宗的华人发明。而恰恰“四条凳子”和“三棵树”周围,正是早期华商在木须巴扎的势力范围。
三棵树的名字至今仍在华人圈里沿用,只是随着华人生活中心的转移,三棵树乃至木须巴扎市场越来越少被人提及了。
{ 暗语 ⑩ }
“海牙特”和“赛克隆”
“打扮那么骚包,要去海牙特玩么?”
“……”
早期的“海亚特”酒店
“海牙特”在早期华人圈特指位于德拉的凯越酒店(Hyatt Regency),取其Hyatt的英语发音,因为当时华人普遍英文不好,很多地名都直接用发音来英翻中。
这家“海牙特”酒店早在1980年就建成开业了,是迪拜最古老的酒店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德拉地区非常重要的地标建筑。许多华商会把重要的客人安排在“海牙特”,酒店的写字楼也有部分华人公司入驻。
但“海牙特”还有另一个邪修版的含义。因为其内开着一家特殊的酒吧,是迪拜当年著名的风月场所,里面集结着大量来自各国的风尘女子。除了酒水费用,光想进入酒吧,就要先支付几百迪拉姆的入场费。因为这个暗黑酒吧的存在,也让“海牙特”一度成为迪拜“寻欢作乐”的代名词。
此外,还有一个比“海亚特”更古早的风月场所 —— “赛克隆”酒吧,如今也只有古早的老司机们才记得这个名字,在当年号称迪拜版天上人间,但因为资料匮乏,网络上已经找不到它的踪迹。
想了解更多迪拜华人发展史
这是首部记录阿联酋华人发展历程的书籍
来源:迪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