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TKI治疗Ph+ ALL获重大突破:告别高强度化疗,高效更安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4 20:21 1

摘要: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是一类高度侵袭性血液恶性肿瘤。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前,患者预后极差,长期生存率不足20%。一代、二代TKI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治疗效果,但耐药与复发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三代TKI如普纳替尼虽能克服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靶向联合化疗新突破

撰文 | 碧瑶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是一类高度侵袭性血液恶性肿瘤。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前,患者预后极差,长期生存率不足20%。一代、二代TKI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治疗效果,但耐药与复发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三代TKI如普纳替尼虽能克服多种ABL1耐药突变(尤其是T315I突变),但其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仍处于探索阶段。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独具优势,已有研究证实其与普纳替尼联合用于复发/难治Ph⁺ ALL患者可获较高缓解率。

团队开展了单中心、单臂Ⅱ期临床试验,评估该方案联合低强度化疗对初诊Ph⁺ AL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1],研究成果发表于Leukemia

图1:研究截图

低毒联合方案让Ph⁺ ALL群体获益显著:3个月CMR率达62.0%

该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期间共筛选89例Ph⁺ ALL患者,其中80例符合入组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15-74岁,男性患者占47.5%。中位白细胞计数为43.54×109/L,58.8%的患者白细胞计数超过30×109/L。

研究采用“诱导-巩固-维持”三阶段治疗模式。诱导治疗前,部分患者接受泼尼松预处理(1mg/kg/天,持续3-5天)以降低肿瘤负荷。诱导阶段采用奥雷巴替尼(40mg,隔日一次)联合维奈克拉(第1天100mg,第2天200mg,第3-28天400mg/天),同时给予长春新碱(1.4mg/m²,第1、8、15、22天)和泼尼松(第1-14天60mg/m²/天,第15-28天40mg/m²/天)。

2023年9月研究方案进行修订,根据诱导期末分子反应调整巩固治疗策略:诱导期达到完全分子缓解(CMR)的患者继续原方案巩固;未达CMR者延长维奈克拉治疗至14天,并追加长春新碱治疗。巩固治疗后,根据3个月分子反应、供者可及性及经济状况决定后续治疗,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化疗或博纳吐单抗治疗。维持治疗采用奥雷巴替尼(30mg,隔日一次)联合MM方案(6-巯基嘌呤60mg/m²/日×第1-7天,甲氨蝶呤20mg/m²第8天)与VPV方案(长春新碱1.4mg/m²第1天,泼尼松1mg/kg/日×第1-5天,维奈克拉400mg/日×第1-7天)交替进行,持续2年。

疗效分析

80例入组患者中,79例完成至少3个周期治疗。诱导治疗结束时,除1例因脑梗死退出外,其余79例均达到完全缓解(CR)或CR伴不完全血液学恢复(CRi),CR/CRi率达98.8%。77.5%的患者通过FCM检测达到MRD阴性,51.9%达到CMR。

治疗3个月(即3个周期结束时),62.0%的患者达到CMR,77.2%达到MR4.0及以上水平。值得注意的是,p190亚型患者的CMR率显著高于p210亚型(68.4% vs 42.9%,P=0.040)。在50例同时进行RQ-PCR和NGS检测的患者中,44%双阴性,10%双阳性,46%结果不一致,其中20例PCR阳性/NGS阴性患者的中位BCR::ABL1比值为0.03%。

中位随访12个月时,患者1年总生存(OS)率为93.1%(95%CI 86.4-99.8),无事件生存(EFS)率为89.1%(95%CI 80.3-97.9)。不同巩固治疗组(auto-HSCT、allo-HSCT、化疗、博纳吐单抗)之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达到CMR与未达CMR患者的1年OS(89.1%vs100%,P=0.117)和EFS(89.1%vs92.3%,P=0.396)无显著差异,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对35例CR患者和27例非CR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RNA测序发现,非应答者富集白血病干细胞、B细胞祖细胞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预后相关基因特征;应答者则高表达未折叠蛋白反应、E2F靶基因及G2M检查点相关基因。基因集变异分析显示,应答者主要分为两个亚群:亚群3高表达BCL-2靶基因,对维奈克拉敏感;亚群4则表现出更高的TKI敏感性,提示奥雷巴替尼与维奈克拉存在互补作用机制。

安全性分析

诱导阶段无治疗相关死亡。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AE)为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53.2%)和4级血小板减少(65.8%),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5天和6天。方案修订后延长维奈克拉治疗并未增加3-4级血液学毒性。

非血液学AE以1-2级为主,发生率超过10%的包括疲劳(35.0%)、感觉神经病变(25.0%)、肝毒性(23.8%)、感染(25.0%)和便秘(13.8%)。3例(3.75%)发生动脉闭塞事件,包括2例2级脑血管缺血和1例3级心肌梗死,其中1例因反复心肌梗死死亡。4例(5.0%)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均经抗凝治疗后继续奥雷巴替尼治疗。

表1:安全性分析

本研究证实奥雷巴替尼联合维奈克拉与低强度化疗作为初诊Ph⁺ALL一线治疗的有效性:3个月CMR率达62.0%,显著高于既往二代TKIs联合化疗方案(约43%);1年OS率和EFS率分别达93.1%和89.1%,且无需高强度化疗或免疫治疗支持。这一方案为不适合强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分子机制研究揭示了p190与p210亚型在治疗反应上的差异,可能与两者不同的细胞起源有关:p210亚型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干细胞特性,而p190亚型主要来源于B细胞祖细胞。转录组学分析首次证实奥雷巴替尼与维奈克拉的互补作用机制,为联合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安全性方面,本研究观察到的动脉血栓事件发生率(3.75%)与既往奥雷巴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长期数据一致,但需警惕心血管高危患者的血栓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1例无传统危险因素的年轻患者发生致命性心肌梗死,提示需进一步探索奥雷巴替尼相关血栓的潜在机制。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随访时间较短,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观察;3个月后的治疗策略未标准化,可能影响生存分析结果;缺乏随机对照设计,难以直接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未来研究需关注MRD动态监测对预后的指导价值,优化移植决策,并探索更精准的风险分层治疗策略。德国正在进行的GMALL-EVOLVE随机对照试验或将为Ph⁺ ALL的最佳缓解后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奥雷巴替尼联合维奈克拉的靶向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初诊Ph⁺ ALL患者的早期分子缓解率,且安全性可控,有望改变这类患者的治疗格局,特别是为老年、体能状态较差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Gong, X., Liu, W., Liu, Y. et al. Olverembatinib combined with venetoclax and reduced-intensity chemotherapy for adult newly diagnosed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single-center,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Leukemia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75-025-02674-8

本文来源:医学界血液频道

来源:医学界影像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