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的前世今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10 06:48 12

摘要:湖北省天门市的前世今生是如何?最早的形式是什么?区划名称的由来?从区划地名的角度,简要梳理一下今天门地域区划名称历史沿革,仅是交流,如有错漏,还请指正!

湖北省天门市的前世今生是如何?最早的形式是什么?区划名称的由来?从区划地名的角度,简要梳理一下今天门地域区划名称历史沿革,仅是交流,如有错漏,还请指正!

天门地区古属风国(即伏羲,风姓),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为楚国竟陵邑。

秦时,置竟陵县(竟陵者,陵之竟也,大洪山余脉至此而终),属南郡。

西汉时,析南郡东部置江夏郡,竟陵县属江夏郡。

新朝王莽时期改竟陵县为守平县,东汉复名竟陵县。

三国时,竟陵县属吴国荆州江夏郡。

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年),竟陵县属竟陵郡(晋惠帝分江夏郡立竟陵郡),郡治为石城县(今钟祥市)。

东晋末年,析竟陵县置霄城县(今天门市东北)。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

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竟陵郡郡治迁至竟陵县。

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省竟陵县入霄城县,属郢州竟陵郡,郡治为霄城县。

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置建兴县(今仙桃市西南)。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改霄城县改为竟陵县,竟陵县属复州(北周初置复州,因复池湖而得名,复州州治为建兴县,隋改建兴县为改沔阳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废郡制,行州县两级制,竟陵县属复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废州设郡,改州为郡,改复州为沔阳郡,竟陵县隶属沔阳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由建兴县(今仙桃市西南)迁至竟陵县。

唐贞观七年(633年公元),复州州治又迁沔阳县,此时天门地区属山南道复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治所襄州(今湖北襄阳),辖今湖北长江以北、河南西南部以及重庆东部等。在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的基础上,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增设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合计15 道。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此时天门地区属山南东道竟陵郡。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竟陵郡为复州。茶圣陆羽大致生活在这个时代,唐朝复州竟陵县人。

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复州州治再次迁至竟陵县。此时天门地区再次成为地级治所,五代时期,竟陵县依旧为州/郡治所。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因避石敬瑭讳而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敬"与"竟"同音)。后汉复名竟陵县。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复州州治竟陵县,沔阳县县治沔城镇。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湖北路复州。复州辖区大致为今仙桃、天门、洪湖等地。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复州为江陵府,废沔阳县为沔城镇。此时仙沔城镇从地级/县级治所变成镇治所。

宋时为十五路,今湖北有三十余县隶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亦是始于此。十五路包括宋实控地区的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两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峡西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在非实控的幽云十六州,宋朝默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撤销复州,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安州(安州州治为安陆县,安陆郡由郡发展成唐宋的安州,宋元明清时的德安府)。

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恢复复州,州治为景陵县。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在景陵县设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宋时,无论宣威军、安远军、汉阳军还是沔州、安州,以及后期的汉阳府、德安府等,基本与郡相当,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安远军是地名,是五代以及宋朝节度州的军额名,不用节度州之州名,而挂节度州之军额名。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在景陵县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由景陵迁至沔城。由于蒙军南下,州县治所迁至沔城,转徙频繁。从此以后,景陵县再也没有成为地级治所。从北宋乾德三年至南宋端平三年,沔城为镇级治所达270年。

元时,为省、府、县三级制,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复州先改为复州路,后改为沔阳府),府治玉沙县(今仙桃市,初在今洪湖市西北,此时已迁至今沔城镇)。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复州为复州路。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县名仍为玉沙县,路府县同治沔城镇。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置玉沙县(今洪湖市西北沙口镇),隶属江陵府;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属复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省玉沙县入监利县;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玉沙县。元时玉沙县移治沔城镇,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玉沙县为沔阳府府治。

明初,景陵县为景陵卫。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撤卫改县,景陵县属沔阳府。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府为州,改沔阳府为沔阳州,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从南宋端平三年至明洪武九年,府县同治140余年。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府治今钟祥市,嘉靖帝出生地),景陵县属承天府沔阳州。

明天启年间,沔阳州降为散州,州下无县,景陵县属承天府。

清延明制,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此亦为为湖北省建制之始。其时湖北省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因避康熙陵寝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境西北天门山而得名),此为天门名称之始。

一县三次因避讳而改名,第一次因避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讳,由竟陵县改为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第二次是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讳,由竟陵县改名景陵县;第三次是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因避康熙陵寝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

民国初期,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

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湖北省,天门县为省直辖。

1932年,天门县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天门县。

此段时期,湖北省设由11个督察区,第1区驻蒲圻县,辖7县;第2区驻大冶县,辖4县;第3区驻蕲春县,辖6县;第4区驻黄安县,辖4县;第5区驻随县,辖6县;第6区驻天门县,辖6县;第7区驻江陵县,辖7县;第8区驻襄阳县,辖7县;第9区驻宜昌县,辖8县;第10区驻恩施县,辖8县;第11区郧县,辖6县。

1936年,天门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随县(今随州市)。

后期天门县县治迁至合丰店、京山县六房嘴等地,1945年9月天门县县治迁回竟陵镇。

1938年我党先后在天门县东部、西部、南部与邻县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1949年5月天汉县、天京潜县,恢复天门县建制,属湖北省荆州专区。

1950年6月,天门县汉江以南毛咀划入沔阳县,沔阳县汉江以北仙北等地划入天门县。

1955年7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京山县多宝、拖市划入天门县。

1987年8月,撤天门县设县级天门市。

1994年10月,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

天门中学

1996年11月,蒋湖农场归天门,2001年8月沉湖基地(天门部分)移交天门,形成现境,府河和汉北河横贯腹地。辖6街道16镇6乡,6街道为竟陵街道、岳口街道、皂市街道、陆羽街道、杨林街道、侯口街道,16镇为多宝镇、张港镇、蒋场镇、渔薪镇、黄潭镇、横林镇、彭市镇、麻洋镇、多祥镇、干驿镇、马湾镇、卢市镇、小板镇、九真镇、胡市镇、石河镇,6乡为拖市乡、汪场乡、新堰乡、净潭乡、李场乡、佛子山乡,市政府驻竟陵街道。

天门大桥

2001年,李场镇与皂市镇合并为皂市镇,陆羽街道与竟陵街道合并为竟陵街道、新堰乡与候口街道合并为候口街道。

纯属交流学习,个人意见,难免偏颇,还请指教!#天门#

来源:七根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