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滴答——滴答——”吊瓶里的药水在晨光中折射出细碎的光,李春燕盯着输液管的眼神专注而温柔。走廊尽头传来孩子的啼哭声,她快步走过去,白大褂在水泥地上扫出轻微的沙沙声。这是2025年护士节前夕,贵州从江县大塘村卫生室里最寻常的一幕,却藏着一段跨越二十年的“生命守护
“滴答——滴答——”吊瓶里的药水在晨光中折射出细碎的光,李春燕盯着输液管的眼神专注而温柔。走廊尽头传来孩子的啼哭声,她快步走过去,白大褂在水泥地上扫出轻微的沙沙声。这是2025年护士节前夕,贵州从江县大塘村卫生室里最寻常的一幕,却藏着一段跨越二十年的“生命守护传奇”。
2005年的夏天,24岁的李春燕攥着贵州省卫校的毕业证,站在村头老槐树下犹豫了整整三天。那时的大塘村,全村400多口人挤在陡峭的山腰上,下山看病要爬三个小时山路,很多老人一辈子没进过医院的门。
“春燕啊,你别走,给咱村留个看病的人吧!”王大爷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往她手里塞了把野山椒。看着老人浑浊的眼睛里跳动的希望,这个皮肤黝黑的苗族姑娘咬咬牙,把县城医院的录用通知折成纸船,放进了村口的小溪。
没有诊室,她就把自家木楼改造成卫生室;没有设备,就用嫁妆钱买了台二手血压仪;没有药柜,就和丈夫上山砍竹子编药架。当第一盏煤油灯在木楼里亮起时,李春燕在笔记本上写下:“这里没有南丁格尔的油灯,但我有照亮人心的决心。”
“阿燕,三婶咳血了!”凌晨三点的砸门声惊醒了整个木楼。李春燕摸黑背起三十斤重的医药篓,打着手电筒冲进雨幕。通往邻村的羊肠小道在暴雨中变成“泥石流滑道”,她滑倒三次,膝盖磕得血肉模糊,却死死护着篓里的青霉素。
这样的深夜出诊,她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2012年寒冬, 虎娃重度窒息,小脸紫得像茄子。李春燕跪在火塘边,口对口给婴儿做人工呼吸,整整两个小时没敢直腰。当虎娃发出第一声啼哭时,她才发现自己的膝盖已经冻得失去知觉。
“春燕啊,你比亲闺女还亲!”虎娃奶奶把煮熟的土鸡蛋硬塞进她兜里。这些年,她的背篓里装过退烧药、接生包、血糖仪,更装着全村人沉甸甸的信任。有人算过,她走烂的胶鞋能堆成小山,磨破的背带接起来能绕村子五圈。
2015年,一张照片在网上疯传:李春燕背着医药篓,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爬,发丝被汗水粘在脸上,却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网友们给她起了个外号——“背篓护士”,捐款像雪片般飞向大塘村。
有人劝她“趁机进城享福”,她却用善款盖起了三层楼的标准化卫生室,引进了B超机、心电图仪。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苗族姑娘,竟然带着村医们搞起了“互联网+医疗”——她学会了用短视频科普急救知识,直播间里教留守老人测血糖,甚至用无人机给偏远村寨送药。
“李院长,您这直播比电视剧还好看!”直播间里,远在广东打工的村民隔着屏幕抹眼泪。如今的大塘村卫生室,墙上挂满了锦旗,诊室里飘着中药香,诊室门口的宣传栏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海报格外醒目。李春燕的白大褂上,别着一枚闪亮的党徽,那是她2021年入党时郑重戴上的。
“李阿姨,节日快乐!”5月12日清晨,虎娃带着女朋友冲进卫生室,手里捧着一束野百合。二十年前那个差点夭折的婴儿,如今已经是医学院的大学生。“我要像您一样,做守护生命的人。”小伙子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极了当年火塘边跳动的烛火。
窗外,布谷鸟在竹林里啼叫,新修的盘山公路上,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李春燕翻看着最新的体检报告,嘴角露出欣慰的笑。这些年,她最骄傲的不是收到多少锦旗,而是看着曾经“小病拖、大病扛”的乡亲们,学会了定期量血压、主动做体检。
暮色四合时,李春燕坐在卫生室门口的石凳上,望着满天星斗。手机里弹出无数条祝福信息,其中一条来自千里之外的网友:“您教会我们,天使不一定穿白纱,也可能穿白大褂,背着背篓,在群山间播撒希望。”
风轻轻吹过,屋檐下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个在大山里坚守了二十年的护士,摸了摸胸前的工作牌,上面“李春燕”三个字已经有些褪色,却依然在暮色中闪着光——那是生命的重量,也是爱的光芒。
来源:千古天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