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与皮肤瘙痒抗争了23年

B站影视 2025-02-24 20:14 2

摘要:凌晨三点,Sunny又一次被皮肤的极度瘙痒感叫醒,她机械地摸向床头的风扇,冷风裹挟着渗液黏皮肤上,带来片刻麻痹般的舒缓。“身上从头到脚没有一块好地方,脸部是渗液,自己都能闻到那股臭鸡蛋味。”许多个这样的夜晚,她辗转反侧,看着布满皮疹的皮肤,和床上掉落的皮屑,等

凌晨三点,Sunny又一次被皮肤的极度瘙痒感叫醒,她机械地摸向床头的风扇,冷风裹挟着渗液黏皮肤上,带来片刻麻痹般的舒缓。“身上从头到脚没有一块好地方,脸部是渗液,自己都能闻到那股臭鸡蛋味。”许多个这样的夜晚,她辗转反侧,看着布满皮疹的皮肤,和床上掉落的皮屑,等待着天亮。

而这是特应性皮炎(AD)患者再熟悉不过的一幕。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曾有过过敏经历,AD则是过敏症的常见疾病,存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过敏进程,最突出的临床特征是持续性瘙痒、皮肤干燥和慢性湿疹。

“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AD患病率约6%,可以算一下,至少有七八千万AD患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建中教授介绍,近年来,AD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一方面是诊断标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也跟生活环境变化有关,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减少,免疫系统失衡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增加。这一变化就表现为皮肤微生物群变化,免疫应答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出现障碍,患者陷入“瘙痒-抓挠-溃烂”的死循环,有的病程能长达数十年。

30岁的Sunny,从6岁开始她的生活就被AD割裂成两半,一半是瘙痒、渗液、结痂的皮肤,另一半是反复就医、试药、崩溃的循环。

皮肤上的“无声抗争”

对于AD患者来说,痒是刻在血液里的记忆。Sunny第一次特应性皮炎发作是在6岁时,最初身上出了风团,一大片一大片的风疙瘩遍布全身,唯一的感受就是痒,一边哭一边挠。

但当时小小的Sunny还没有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直到十一二岁时,第一次迎来爆发期,脖子、耳朵、胳膊、腿全身多发皮损,这次不光要忍受烧心的痒,还要承受皮损破开溃烂的疼。

即使是这样,直到2018年又一次发作时,Sunny才被确诊为AD。医生告诉她,之前她都被诊断错了,一直被当成湿疹来治疗。但AD是免疫系统问题,跟免疫力低下导致的湿疹在治疗上截然不同。“那是我第一次听见这个词,还去网上搜了一下。”Sunny说。

AD发作时Sunny的面部状态

张建中解释道,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AD这一类型的皮肤病,但在我国的临床诊断中,一直没有特别关注,主要原因是诊断标准不明晰。“当时有一个国外的Hanifin-Rajka标准,在临床和科研中很广泛,但问题是他们有27条指标,医生背不下来,跟我国患者情况也不一定符合。”

鉴于此,2016年,在总结了2662例湿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后,张建中团队提出了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其中包含3个指标:一是病程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二是患者本人和/或家庭成员有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史;三是化验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或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若满足第一条,且二三条中有任意一条,即可确诊为AD【1】。

此后这个诊断标准开始在全国推广,AD患者有了专属诊断标准,“患病率从30年前的0.59%,到现在的6%,AD真正被重视起来,并成为非致命性皮肤疾病中疾病负担第一的皮肤病。”张建中说。2020年,时任国际特应性皮炎研究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主委的他,还牵头更新了《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将最新诊断标准纳入其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建中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中对AD的系统治疗方式同步进行了更新,从“治疗AD疗效不确定”调整为“对成人中重度AD具有良好疗效”【2】。而此时国产生物制剂司普奇拜单抗刚刚开展临床试验,正是借助这一临床试验,Sunny迎来新的治疗希望。

“突然意识到我不抓挠自己了”

事实上,在得到有效治疗前,Sunny已经试过所有可能的治疗方法。

大学毕业前,Sunny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凭借英语优势,她不仅是大学外语社团的部长,还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做过陪同翻译,有英语培训机构兼职等经历,因此跟朋友一起创业,办了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当时干劲很足,我要负责班主任的工作,还有行政、后勤、写公众号,基本上什么岗位都干。尤其是暑假的时候,我都是从八点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也是因为连轴转熬夜,加上焦虑、心理压力大,那种极度瘙痒的症状再次找上了她。“皮肤烂得不行”,没办法,半年后她从自己一手创立的机构退出。之后她又看了很多中医,做过针灸,打过PRP和光子DPL(医美项目),西医从普通的抗组胺药到舌下脱敏滴剂,还先后入组过JAK抑制剂和PDE-4抑制剂临床试验组。

尤其是她还经人介绍,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辟谷疗法。Sunny形容为“简直是人间炼狱”,这里的人告诉她,辟谷前要先做三个月的经络拍打,把所有的经络部位打出淤血。“那时候医生每周拿着一个蜂窝状的拍打器,对着一条经络连续拍打两三个小时。那种感觉就像几万个蜜蜂蛰着我,我就一直忍着眼泪,然后一直拍。”拍打三个月后,Sunny又断食了七天。

“大概半年后,又复发了。”说到这里的Sunny很是无奈。这就像给漏水的房子不停擦地,却找不到破裂的水管,“治标不治本”始终是AD治疗的困境。

“目前上市的AD治疗药物有“三大金刚”,两个JAK抑制剂和一个生物制剂。但JAK抑制剂的优势是起效快,缺点就是停药后短期内容易复发。”张建中介绍,AD的核心发病机制是2型炎症,其中,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3(IL-13)是介导AD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因此,针对白介素靶点的靶向生物制剂,成为AD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2022年2月,由张建中等300多位临床研究者参与,在59家医学中心,对500名受试者开展司普奇拜单抗Ⅲ临床实验研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受试者样本量最大的随机对照研究,历经一年半时间完成。”张建中说。而Sunny也是在此时入组的。

“入组前也是我正好又在经历爆发期,想着先试试。大概是打完第一针之后的两周后,瘙痒的感觉开始缓解了,打完第二针后的有一天,我看着我的大腿皮损,突然间意识到我不用抓挠了,那个时刻印象很深刻的。”Sunny激动地说道。

Sunny入组司普奇拜单抗Ⅲ临床实验前(上)与出组时最后一次用药后(下)的头颈部状态

不只是Sunny,根据发表在世界过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Allergy》的研究文章称,同实验组患者在52周治疗结束后,EASI-90应答率达77.1%,EASI-75应答率达92.5%,头颈部提前2个多月达同水平EASI改善(EASI-90指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较基线改善至少90%)【3】。

“这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头颈部的效果改善。”张建中解释,有如此突破,跟司普奇拜单抗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IL-4、IL-13与IL-4Rα的结合位点有关,能通过特异性地结合IL-4受体亚基Rα,从而阻断IL-4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精准抑制IL-4介导的免疫反应,进而减轻皮肤炎症和瘙痒。

“当然目前还不能说AD已经实现治愈,毕竟EASI-90之后还有EASI-100,但如果患者达到长期稳定,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临床治愈。”张建中说。而就在试验结果发布后不久,司普奇拜单抗就于2024年9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这也是我国首个获批特应性皮炎适应症的国产一类新药。

当瘙痒止息,希望生长

如今,距离Sunny完成司普奇拜临床试验治疗已经一年半了,至今没有再复发,已经看不出曾经皮损的迹象。她也重新找回“干劲满满”的状态,开始在线上线下为AD患者做科普和患教。

“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会再因为身材与容貌感到焦虑,健康与自信就是最好的。”Sunny很享受现在生活的“平稳”,除了要忌口,她可以穿想穿的衣服,做自己想做的事。“最想做的是想把科普这方面的内容做起来,把我的成长经历、患病经历告诉更多人,希望能给跟我一样面临疾病困扰的人一些触动和启发。”

社交平台上,Sunny的科普账号已经有2500多位粉丝,还开设了涵盖儿童、青少年、成年AD群体的约400人社群,不定时分享她关于AD的治疗、用药和日常护理事宜。有时她的一条经验分享能收到上百位“病友”的回应和讨论。“前两天有一个患者跟我说,他的皮损已经改善90%了,但总有10%不好,没办法接受怎么办。”Sunny认真告诉他要专注在好的一面,如果只看到不好的,那生活永远充满阴霾,还可能导致状态更差。“其实大多数人都是焦虑的,有疾病带来的痛苦,有在意别人眼光的焦虑,有对治疗结果的怀疑,对AD患者来说好的心态真的很重要。”Sunny说。

Sunny在社交媒体上科普AD相关内容

对Sunny和更多AD患者来说,当瘙痒止息,希望才能更好生长。而这背后离不开司国产创新药幕后研发公司康诺亚。公司由抗体药物研发专家、君实生物创始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PD-1药物的发明人陈博,联合世界首个PD-1“O药”发明人王常玉等科学家于2016年创立。彼时,生物医药研发的风向还在PD-1肿瘤药,他执意押注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较于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其实更广泛,患者的疾病负担也很重。就单说AD,国内七八千万患者,中重度患者有两三千万。患者很多,但是治疗的药物却很有限。这也是我们创立康诺亚的初衷,就是想做一个创新驱动的研发、生产制造型企业,关注临床需求大的适应症,做到自主研发,和规模化、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制造,最终能让更多患者受益,也向世界展现中国创新药的强大国际竞争力。”康诺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博表示。

Sunny的改变,也让陈博更加感慨,医药创新的终极价值,就是让人重获生活的希望。目前司普奇拜单抗已经获批AD、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三个适应症,并在积极探索针对更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前景,快速推进包括青少年中重度AD、结节性痒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多个适应症临床研究。

当前,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医药创新也在经历从“有”到“优”的跃升,从过去的缺医少药,到目前已建立起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成为更好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重要支撑。更重要的是,医药的创新,拓宽了疾病治疗的边界,为无数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就如对Sunny们来说,是皮肤不再成为人生的枷锁,是每一个深夜,都能安然入眠。

参考资料:

[1][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 53(2):81-88.

[3]Yan Zhao,et al.Allergy.

2024 Oct 25.doi:10.1111/all.16368.

作者:刘焕

编辑:马敏

运营编辑:王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