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句不客气的话,凡是不知道李瑞东的人就不是真正练传武的人。这就好似不知道形意拳的李存义,八卦掌的尹福,八极拳的李书文,通背拳的张策,大成拳的王芗斋等等就甭说自己是学传武的。
有个别人戴着有色的眼镜,也不去好好查阅历史就说我里面讲的内容是胡说八道。
说句不客气的话,凡是不知道李瑞东的人就不是真正练传武的人。这就好似不知道形意拳的李存义,八卦掌的尹福,八极拳的李书文,通背拳的张策,大成拳的王芗斋等等就甭说自己是学传武的。
各行各业都讲究一个圈字。凡是圈里的人都必然有错综复杂的交集,哪怕是隔着门户,隔着时代,也都有着或远或近,或深或浅的关联。而我所说的太极拳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你若不清楚,不知道,只能说明一点,你,根本就不是这个圈里的人。那么对于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人和事还是慎言的好。免得让懂行的人笑话。
杨禄躔(露禅)
杨禄躔(露禅)57岁之后进的北京城,76岁之前逝世。期间的18年里,是由他和次子杨班侯扛鼎太极门的大旗。而自1881年至1917年这三十余年间扛鼎太极门大旗的则是李瑞东。
这是有着确凿历史记载可查的。
(在我门所传的书谱、资料里记载的杨先生的名字都是禄躔二字。例如:杨先生的真传弟子王永泰(字兰亭)在恩师过世之后,于同治十三年春正月上旬写了一篇叙,在叙中记述了自己从对太极一无所知到“由羡慕而发奋,竟至东都门拜杨禄躔先生门下,受艺七载,荷蒙恩师循循善诱,将太极真传尽授全焉”。
这篇叙中表露了王兰亭的肺腑之言,对太极的向往、对恩师的感激崇敬溢于言表。通篇内容情真意切,绝无敷衍做作之笔,杨禄躔三字清晰可鉴,反映了徒弟对恩师的忠孝之情。)
在这三十余年的岁月里,形意门有李存义扛鼎,八卦门有董海川的八大弟子扛鼎,八极门有张景兴,黄四海,李书文扛鼎等等。而他们都是李瑞东的至交好友。这从另一个方面也是对李瑞东真人真事的又一证明。
李瑞东
之所以说这些还真不是为了标榜李瑞东怎么怎么厉害,可有的人那颗心却总是偏偏爱那么认为!
之所以说这些是为了让大家能对真正的太极到底怎么练通过追踪溯源有个清晰的认识,至于自己是否按照过去的太极练法去练则是个人之事了。
但是可以肯定一点的是,按照过去的练法去练,无论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是为了体验太极真功,是绝对事半功倍,人人都能见效的。而现在的练法和过去的练法确实已经有了太大的不同。
现今的太极拳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套路盛行。
零基础的人从套路开始学,然后又一个接着一个套路的学,教的人也是热衷于这么样的教。
这样的教和学肯定是错的,错就错在练法的先后次序颠倒了,先后颠倒了,结果也必然不理想。所以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多,真受益的人少。因为现在这样的学法,练法失真了。
真正的太极练法不是现在社会上这么练的。
李瑞东在所留秘谱中曾记载他当时学杨禄躔所传下来的太极拳的次序是这样的:
“自光绪初年,得太极真传。从先师兄王兰亭学太极十三势功夫一载有余……后又授我八势,五步,八法并单练、双练、单行、双行、单操、双操、单杀、双杀各层工夫。”
这给后人留下了过去的太极学练次序和内容的确切记载。是不是和今天的太极拳学习截然不同啊?要知道,古人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于太极拳到底怎么练比今天要认识得更深刻,它绝不先学套路。而这在其它门派拳术的练法特点上也体现得比较明显。
例如与太极拳并称为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八卦掌也是有套路的,可它一开始的练法就是“转掌”(转大树)。
“转掌”练的不是招式,而是功。八卦掌之所以厉害就在于所有练法和招式都围绕通过“转掌”练出来的那个功来深入的。
再例如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形意拳也有套路,可它一开始的练法也不是套路,而是“三体式”。
“三体式”也不是招式,它是一个桩,练的也是功。讲究的是“一桩六艺”。六艺分别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鹰捉,雷声。它后续的所有练法,包括五行拳,十二形等等也都是围绕这个功来深入的。
从这个开始围绕功来入手练,以及其后围绕功来深入练的过去练法可知,这么练的次序才是对。作为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当然也不例外,可现在的太极拳学练是重在套路,没有内功。
次序不对,少了核心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太极拳当然就越传越走样了。当然,它在健身上也有效果,可是我真的不想说又不得不说,哪种锻炼方法对健身又没有效果呢?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会感觉挺有意思的,真是不说不知晓,一说才知道,原来传统拳术各个门派是这么个练法啊,那这么练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告诉大家啊,这么练的意义就在于“功练人”。
如果我们把太极拳比喻成一部汽车,打拳就相当于架势这部车。那么功就相当于这部车的发动机,驱动器。如果没有功,打拳就是人推着汽车走,这叫做“人练拳”,如果有了功,打拳就是发动机推着汽车在走,这就是“功练人”。
由我所讲的这些,以及翻阅各种太极拳历史资料,你就会发现以前被大家忽略了的功是真实存在的,对太极拳的习练功效是至关重要的。
譬如吴式太极拳传人吴图南传有“太极功”;王培生传有“乾坤戊己功”;陈式太极拳传人李经梧传有“太极功”;武式太极拳传人阎志高传有“武式太极功”;孙式太极拳传人孙剑云传有“孙式太极功”;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澄甫及其弟子田兆麟、张钦霖、叶大密、郑曼青、董英杰、张虎臣等等都传有“杨式太极功”。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了,我的老师怎么没有教过我太极功呢?那我要告诉你了,不是他不会,就是他不想让你会。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虽然我说真话,是容易得罪很多人的。可无论怎样,太极功的真实存在是谁都否定不了的。太极练了多少年都无半点功夫可言,即使想改善身体的效果都效果甚微,都是和没有练过太极功息息相关的。
本门祖师李瑞东在秘谱中给后人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太极功练法。
根据不同层次境界划分出的对应名称如下:
功法义理说明:
一、五层功法从下逐级向上练。
二、功法本身可达到天人修炼的奥妙,秘谱称之“内炼为丹”。
三、每层功法对应的套路练法名称各不相同,秘谱称之为“外练为捶”。
第一层功法名为“百日筑基功”。功法应用在拳法上称之为“海底翻花捶”。
太极拳讲究“八门五步十三势”。
无论什么门派,多少招式,只要是正宗正脉的就都是围绕十三势来创编的。
十三势就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为八门),进、退、顾、盼、定(此为五步)。
八门是身体的八个部位,八个部位练八个劲。
五步是脚下动静的规矩,每一个字都有对应的练法。
过去练法歌诀中所讲的“手舞八卦,脚踩五行”指的就是练拳要规矩。即不管什么招式,在手法上一定要和八门中的某个劲地运用对得上,招式的进退旋转一定要遵循五步的规矩。
其中,五步里的定是十三势的核心。
定,说的是中定。
过去练法歌诀中说的“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进退四正身”的第一句指的就是中定。
“百日筑基功”的练法目的就是练出中定。兼具筑基生精的丹功修炼之妙。
李瑞东弟子高瑞周指导梅兰芳推手
第二层功法名为“圣胎还元功”。功法应用在拳法上称之为“玄牝安炉捶”。
第一层功法练成之后方可进入第二层功法的习练。
圣胎者,即先天也。凡胎者,即后天也。正宗正脉的太极传人都知道,真正的太极拳是先天拳。先天在此处具体何意呢?
胎儿在母体当中的动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枝动,百枝摇。这就是整体动的体现,整体动形成的力就叫做整体力,整劲。
胎儿刚出离母体的几个月还能保持这种整体动静开合的状态,可是随着站立,渐渐就做不到了整。因此,第二层功法的习练目的就是为了还原到最初整的状态。所以,圣胎还元功的名字是这么来的。
练这一层的功法要“拿住丹田练内功”,而若想“拿住丹田练内功”则“须开白虎锁”(开胯,胯为虎),“再解缚龙绳”(活脊,脊为龙)。开胯活脊在过去都有专门的练法,本门祖师李瑞东给传了下来。
丹田是气力的枢纽,气的汇集地,故又称气海。练拳收势要蓄在丹田,放势要发在丹田。尤其是发力的瞬间,丹田呈现的炸劲,夯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是发不出人去的。
因此,这层功夫是专门围绕下丹田来练的。兼具“炼精化气”的丹功修炼之妙。
第三层功法名为“卯酉周天功”。功法应用在拳法上称之为“混元一气捶”。
第二层功法练成之后方可进入第三层功法的习练。
卯酉者,气机在体内上下左右的循环;周天者,气机在体内上下前后的循环。
具体到内里前者体现在肝肺交,后者体现在心肾交。脾不与任何一脏之气机相混,独居于中,发挥和调心肾,肝肺气机流转的功效。
本门祖师李瑞东在秘谱里有言,肺、肾、肝、火、土乃内五行,大、食、中、无名、小五指为外五行。
五脏之气可生五力,强化五脏之气就是强化五力。其理其效与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对应五脏的练法是一样的。所以这一层太极练法的奥妙多在五指上。
习练的时候要在掤、擎、拨、掠、分五诀下功夫。每一诀对应每一个手指。
不同的招式应用不同的手指诀法。所以,真正的太极绝对不是放松练那么简单。
正所谓,手随腕转,来往莫叫空翻。不明其奥义者可以通过陈式太极拳的顺逆缠丝用大指,小指来完成来理解。然而本门太极较之要更为细腻。
到了这一层,拳功一体,周身折叠往返,螺旋缠绕,捻拧裹翻,练的是盘根错节,多角度,多维度的混元力。因真正太极的力是由气而生,所以对应这一层功法的拳又名混元一气捶。
这一层练法既关乎下丹田,又涉及中丹田,故兼具“练气化神”的丹功修炼之妙。
第四层功法名为“九转还丹功”。功法应用在拳法上称之为“如意紫金捶”。
第五层功法名为“天罡钓蟾功”。功法应用在拳法上称之为“金蟾望月捶”。
一如之前,每一层功法都要在前一层功法练成之后才能进行练习。而这两层功法涉及的内容在现代人而言绝大部分都会感觉玄虚,所以就不再多述。
最后我想把我个人的一点思想意识和大家分享,即我们每一个人一生所能知道的永远比我们不知道的要少的多的多。自己做不到的不代表前人也做不到,所以希望我们都能尊重历史,尊重前人,心怀敬畏,敬畏培德!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