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押题范文11:守文化之灯,燃创新之火

B站影视 2025-02-24 16:31 1

摘要:悠悠华夏,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神州大地,璀璨文化熠熠生辉。回望历史长河,阿房宫、华清池、李杜名句、老庄格言无不千古流传;烛照当下社会,科技对文化的赋能又让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拥有了新的含义。“譬如一灯燃百灯,明者皆燃,明终不尽。”中国的文脉在于坚守,在于传承,

作文模拟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全球化浪潮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有人认为应该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文化,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

守文化之灯,燃创新之火

悠悠华夏,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神州大地,璀璨文化熠熠生辉。回望历史长河,阿房宫、华清池、李杜名句、老庄格言无不千古流传;烛照当下社会,科技对文化的赋能又让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拥有了新的含义。“譬如一灯燃百灯,明者皆燃,明终不尽。”中国的文脉在于坚守,在于传承,在于创新,在乎于你我之间。守一盏千年不灭的文化之灯,燃一团生生不息的创新之火,通往未来的征途才会被光明照亮。

传统永远是文明的基因密码,是文化的源头活水。镌刻在甲骨上的记忆,梳理由仓颉开始的汉字文脉;商周青铜器上狞厉的饕餮纹,在对神明的敬畏中衍生为华夏民族最早的美学觉醒;《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仅是简单的自然描摹,更是中国人最初的诗意栖居。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提醒我们今天的文明拥有如此高度,正因为站在无数先人的肩膀上。且看福建漳州的木版年画匠人,依然遵循着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一版七色”古法,用天然矿物研磨的颜料在梨木上层层套印。“木香缀年味,丹青盼薪传”,匠人们传承的何止是丹青古法,更是人之真情与文化脉络。

文化之灯明亮如昼,但若要令其始终如新,还需时时拂拭、勤为点火。正如泰戈尔所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而那播种工具正是创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那些曾经斑驳的色彩,在数字技术的呵护下重绽光彩;那些深藏洞窟的佛经,通过云端向世界诉说古老的智慧。于是飘飘然兮飞天衣袂,穿透千年时光依旧明艳动人。当故宫文创将《千里江山图》化作茶具上的青绿山水,当数字博物馆让《韩熙载夜宴图》变成动画里的流动盛宴,当河南卫视将《唐宫夜宴》搬上晚会舞台……如同传统戏曲与现代全息技术的不期而遇,那些水袖翻飞的瞬间,不正是汤显祖笔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现代表达?

更何况,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自有其弊端:“存天理,灭人欲”拘禁了人性,“刑不上大夫”威压了自由,“闹洞房”等恶俗激发了邪恶,又有士大夫文化与圣贤历史,借阳春白雪之雅将庶民文学、凡人赞歌排除在外。倘若不去芜存菁、惩恶扬善,那便真成了古代愚民政策下的“黔首”,用黑色的头巾裹住脑袋也裹住一切思想的火花。真正的文化传承,是在守护文明火种的同时,为它添续新的薪柴;是在伫立文化河床的同时,展现其容纳百川的胸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传统文化方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守文化之灯,燃创新之火。让敦煌壁画中那盏千年不灭的莲花灯,既保持火焰的纯粹,又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添续灯油。当飘摇的广袖丝绦轻柔地抚过你我面颊,耳边再度传来先贤哲人的低语:“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来源:清溪壶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