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社会最缺什么?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呼啸而过的5G速度,更不是社交媒体上喧嚣的流量狂欢,而是一种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公平正义——那种让人不用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一生、不用因出身而背负命运枷锁、不用为基本生存尊严而挣扎的公平。
中国社会最缺什么?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呼啸而过的5G速度,更不是社交媒体上喧嚣的流量狂欢,而是一种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公平正义——那种让人不用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一生、不用因出身而背负命运枷锁、不用为基本生存尊严而挣扎的公平。
这种缺失,像一根隐形的刺,扎在社会的肌理中,疼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回望历史,中国从“赶超”的焦虑中一路狂奔。自洋务运动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建国后勒紧裤腰带搞工业化,再到改革开放后“时间就是金钱”的深圳速度,我们始终在追赶。
这种追赶成就了“世界工厂”的奇迹,却也埋下了今日社会矛盾的伏笔。
北京大学教授姚洋一针见血:“赶超战略让我们习惯了多储蓄、少消费、多生产、少福利。”
就像一辆高速列车,发动机轰鸣着冲向“强国”目标,但车厢里的乘客却被颠簸得东倒西歪——农民工在流水线上耗尽青春,换来的是城市里买不起的一平方米;农村老人攥着每月不足200元的养老金,看着城里退休干部领着比自己子女工资还高的退休金;小镇做题家寒窗十年挤进985,却发现“拼爹”的竞争早已在实习offer发放前就结束了。
这种撕裂,在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促消费”列为头号任务却收效甚微的现实中愈发凸显:老百姓不是不想消费,而是不敢消费。
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率仅占GDP的39%,而储蓄率高达20%,这背后哪是什么“中国人爱存钱”的国民性,分明是教育、医疗、养老“新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种不公平早已渗透进社会的毛细血管。
当北上广深的家长为子女争抢每平方米30万的学区房时,云南山区的孩子还在为能否继续读完初中发愁;当城市白领在直播间抢购“满399减200”的消费券时,农民工正盘算着如何用380元的新农合缴费撑过下一个生病意外;当网红主播一夜带货破亿登上热搜,制造业工厂里45岁下岗的工人还在为送外卖还是开滴滴纠结。
更荒诞的是,某些政策本为公平设计,落地时却成了新的不公平——比如各地发放的消费券非要指定购买家电、汽车,美其名曰“促进产业升级”,实则把最需要帮扶的低收入群体挡在门外,因为他们连温饱尚且精打细算,哪有余钱“以旧换新”?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恰如姚洋所言:“促消费仍是生产驱动,本质上还是赶超心态作祟。”
而在社会公平的天平上,最刺眼的砝码莫过于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退休职工养老金连续18年上涨,2025年增幅仍有5%,而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仅为每月135元。
这种差距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赤裸裸的生存鸿沟——在浙江某县城,公园里跳舞的阿姨们热议着退休金又涨了300元,而菜市场里摆摊的农村老人为了省两块钱公交费,宁愿挑着担子走五里路。
更令人揪心的是,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从十年前的50元涨到380元,对于年收入仅万元的家庭,这笔支出足以让他们在“保命”和“保生活”之间艰难抉择。
这种制度性不公平,让“共同富裕”的口号在某些地方成了空中楼阁。
当然,我们也在见证改变的发生。
2025年春节前夕,重庆潼南区法院把“车载便民法庭”开到村民家门口,调解八旬老人赡养纠纷;湖北黄石法官在长江边公开审理非法捕捞案,让被告买鱼苗放流赎罪。
这些“流动的公平”像星星之火,试图照亮基层社会的暗角。但个案的温暖终究难抵系统的冰冷——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疾呼“2035年必须消除城乡社保差距”,当宏观经济蓝皮书建议“将财政支出向农村养老、医疗倾斜”,恰恰反衬出这场公平正义的补课已经刻不容缓。
毕竟,当城市白领热议“35岁职场危机”时,建筑工地上50岁的农民工还在为凑齐儿子彩礼钱日夜加班;当社交媒体为“00后整顿职场”欢呼时,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年轻人正用重复五千次的动作换取明天的饭钱。
说到底,中国社会最缺的不是财富,而是财富分配的良心;不是速度,而是发展温度的把控;不是口号,而是制度对每个平凡生命的敬畏。
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中。
或许正如社科院报告所洞见的:当宏观调控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当福利政策不再区分城市与乡村,当每个孩子不必因户籍而在教育起跑线上摔倒,这片土地才能真正生长出让世界尊敬的文明。
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它拥有多少航母与卫星,而在于它的老人能否安享晚年,它的青年不必透支健康换生存,它的孩子可以凭努力改写命运——这才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五千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来源:血在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