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瞧不起农村出身的母亲,等到父亲离婚再娶,奶奶却后悔不已

B站影视 2025-02-09 15:25 3

摘要: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从农村考出来当了护士,一心想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婆婆的认可。

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从农村考出来当了护士,一心想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婆婆的认可。

然而她越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奶奶却越看不上她的农村出身。

最讽刺的是,等到父亲离婚再娶了个城里姑娘,奶奶却开始后悔不已。

01

那是一九九五年的深秋,窗外的梧桐叶随风翻飞,医院的走廊上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

“快点,快点!”父亲焦急地推着担架,上面躺着疼得脸色发白的奶奶。

那天晚上奶奶突发阑尾炎,父亲连鞋都来不及换就把奶奶送到了医院,护士站值班的正是我的母亲。

“病人请先别动,我来测个体温。”母亲清亮的声音传来,她动作麻利地为奶奶测量体温、血压,又仔细询问症状。

昏暗的灯光下,母亲白色的护士服格外醒目,她的眉头微蹙,认真地在病历本上记录。

“阑尾炎的可能性很大,需要马上联系医生。”母亲说完就快步离开,不一会儿就找来了值班医生。

手术很快开始了,在等待的过程中,母亲一直在安慰焦虑的父亲:

“您放心,主刀的是我们医院最好的外科医生。”

她的声音温柔却坚定,让人莫名安心。

手术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做完手术母亲走进走出病房多次,替奶奶擦汗、调整被子、检查点滴速度。

她的每个动作都那么轻柔,生怕打扰到刚做完手术的奶奶。

“真是太感谢您了。”父亲由衷地说,“我出去买点吃的,您饿了吧?这么晚还在忙。”

母亲腼腆地笑了笑:“不用麻烦的,这是我的工作。”

“您这么照顾我母亲,怎么能不感谢呢?”父亲执意要去,“想吃点什么?”

“随便什么都行。”母亲低下头,脸微微泛红。

父亲很快买回了热气腾腾的馄饨,在医院的走廊里,他们聊了很久。

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她第一次觉得,原来夜班也可以这么温暖。

父亲开始频繁到医院“探望”奶奶,有时是带些水果,有时是送些汤水。

奶奶恢复得很好,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

她总说:“小李护士真是个好姑娘,又能干,又细心。”

每次父亲来,母亲的眼睛都会不自觉地亮起来。

她总是把护士站收拾得格外整齐,连值班表都写得工工整整。

父亲常常找各种理由和母亲说话,有时是请教护理知识,有时是咨询复诊事项。

奶奶出院那天,特意送了一盒巧克力给母亲。

“小李啊,有空常来家里坐坐。”奶奶拉着母亲的手说。

母亲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眼神却悄悄瞟向父亲。

之后的日子,父亲经常约母亲出去。有时是去江边散步,有时是去看场电影。

母亲总是穿着朴素的碎花裙,提着一个简单的帆布包。

但在父亲眼里,她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明亮。

“你爸是个老实人,”母亲后来告诉我,“他从不说什么甜言蜜语,

但每次约会总会记得我爱吃的东西,还特意了解护士的工作性质,主动配合我的排班时间。”

然而后来别人无意提到母亲是从农村考上护校的,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让奶奶的脸色瞬间变了。

“农村的?”奶奶皱起眉头,“家里是做什么的?”

“我父母都是农民。”母亲坦然回答,声音却微微发抖。

从那天起,奶奶对这段感情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她开始旁敲侧击地打听其他护士的情况,暗示父亲不如认识认识城里的姑娘。

“现在是九十年代了,还在乎这些?”父亲难得顶撞奶奶。

“我是为你好!”奶奶急得直跺脚,“农村姑娘能有什么见识?以后怎么给你撑门面?”

但父亲态度坚决:“我就要娶她。”

奶奶气得一连几天没和父亲说话,最后还是在亲戚的劝说下,奶奶不情不愿地点了头。

但在订婚那天,奶奶的眼神里满是不甘和担忧。

母亲依然每天笑着,仿佛没看见奶奶眼中的不认可。

“没事的,”她总是这样安慰自己,“慢慢来,总会好的。”

那时候的母亲,还不知道这只是一切的开始。

窗外的梧桐叶依然在飘落,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雨。

02

一九九六年春天,母亲穿着淡蓝色的裙子,坐着红色的轿车嫁进了父亲家。

那时的她,眼神里满是憧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然而新婚的喜悦还未散去,婆媳之间的矛盾就像春天里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每一个角落。

“这菜咸了。”餐桌上,奶奶皱着眉头,把筷子往桌上一放。

母亲连忙给奶奶盛了碗汤:“妈,您喝点汤解解咸。”

奶奶却不领情:“就你们农村人爱吃咸的,一点都不讲究。”

母亲默默低下头,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

她眼里闪过一丝伤痛,却又迅速被笑容取代:“我下次注意。”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家经常上演,奶奶嫌弃母亲做的饭菜不够精致,嫌弃她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乡音,甚至连她收拾房间的方式也要挑剔。

“看看人家家的儿媳妇,”每逢亲戚来访,奶奶总要说上这么一句,

“城里长大的就是不一样,懂得打扮,会来事。她要是我儿媳妇该多好。”

母亲从不反驳,只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加整洁,把家务做得更加细致。

她下班回来就忙着做饭收拾,节假日更是起早贪黑地大扫除。

可奶奶却说:“装模作样,心思都用在表面功夫上了。”

渐渐地,母亲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笑容也越来越少。

有时我半夜醒来,会看见她独自坐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月亮发呆。

那个曾经在医院里干练自信的护士,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

十年的时光,足以改变太多东西。

父亲被夹在母亲和奶奶之间,疲惫不堪。

他开始频繁地加班,似乎只有在工作中才能逃避这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

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父母的对话。

“你就不能为我说句话吗?”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我知道我是农村人,可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父亲沉默了许久:“妈年纪大了,你多担待些。”

“担待?我担待了十年了!”母亲苦笑,“可是我累了,真的累了。”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什么东西碎裂的声音。也许是母亲的心,也许是这个家。

2004年的冬天特别冷,那天下着小雪,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进民政局。

父亲和奶奶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我什么都不要,”母亲的声音很平静,“只要带走女儿。”

她知道奶奶一直嫌弃我是个女孩,觉得不能传宗接代。

奶奶很痛快地同意了,父亲低着头,始终没有说话。

在收拾行李时,我发现母亲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留下了,只带走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和一个相册。

相册里有她和父亲的合影,还有一张全家福,那是在我2岁生日时拍的,所有人都在笑。

“妈妈,你还爱爸爸吗?”在搬出去的路上,我问她。

母亲摸着我的头,眼泪无声地流下:“有些事情,爱不是全部。

当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人活着,不光要有爱,还要有尊严。”

我们租了一个小房子,母亲继续在医院工作。

没有了婆媳矛盾的压力,她重新变得开朗起来,工作更加出色。

同事们都说,李护士又找回了当年的样子。

而父亲,偶尔会在医院门口徘徊,远远地看着母亲工作的身影。

但他从未鼓起勇气上前打招呼,就像当年没有勇气站出来维护母亲一样。

有时我会想,如果当初奶奶能放下城乡的偏见,如果父亲能再勇敢一些,现在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但生活没有如果,就像母亲常说的:“有些路,一旦走错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03

父亲的第二次婚姻来得很快,离婚后不到半年,奶奶就替他张罗着相亲。

在她眼中,三十二岁的儿子虽然带着一段婚史,但有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依然是很好的结婚对象。

小林是奶奶一个老姐妹介绍的,二十五岁,城里人。

第一次见面时,她穿着名牌连衣裙,妆容精致,谈吐优雅。

奶奶看得连连点头:“这才是我儿子该找的媳妇。”

小林刚搬进来那天,奶奶特意买了一大束玫瑰花插在客厅里,她对小林百般呵护,生怕她受了委屈。

“妈,我想去美容院做个护理。”小林撒着娇。

“去吧去吧,要打车去,别坐公交。”奶奶心疼地掏出钱包。

“妈,朋友约我打麻将。”“玩得开心点,晚饭我来做。”

往日里对母亲百般挑剔的奶奶,此刻却像变了个人。她包揽了所有家务,就怕小林累着。

可小林却越发娇气,整天不是泡在美容院,就是和朋友逛街打牌,家里的事一点不管。

“年轻人嘛,爱美很正常。”奶奶总这样替小林开脱。

可当她看到小林花钱越来越厉害时,笑容终于挂不住了。

矛盾在小林怀孕后达到顶峰,小林一直不愿生孩子,说影响她的身材。

最后在全家人的压力下才勉强同意。

可她连孕期检查都懒得去,整天抱怨身材走样,还偷偷去做美甲美发。

“你这样对胎儿不好。”奶奶好言相劝。

“我乐意,你管得着吗?”小林直接顶了回去。

生下儿子后,小林更是撒手不管,全扔给奶奶带。

我那年回去看奶奶,发现她瘦了一大圈,头发全白了。

可她还是强撑着每天照顾孙子,给他冲奶粉、换尿布、哄他睡觉。

等好不容易把孙子拉扯到上初中,小林又开始嫌弃奶奶:

“你年纪大了,带孩子也力不从心了,不如去养老院住着吧,那里有专业的护工。”

“我不去养老院!”那天奶奶歇斯底里地哭喊着,“这是我的家!”

父亲难得对小林发了火:“你怎么能这样?”

“怎么了?我说错了吗?”小林冷笑,“你妈确实老了,万一摔着碰着,谁负责?”

看着小林冷漠的表情,奶奶突然想起了母亲。

记得有一次她感冒发烧,母亲连续三天请假在家照顾她,细心地煮粥熬药。

即使被她挑剔说粥太稀,母亲也只是笑笑,重新去熬一锅。

“李护士,现在过得怎么样?”一次去医院复查,奶奶偶遇以前的老熟人。

“她啊,现在可好了,当上了护士长。”老熟人笑着说,“去年还评上了市级优秀护士呢。”

“是吗?”奶奶的声音有些颤抖。

“嗯,她真是个好姑娘,能干又懂事。听说再婚后生活也很幸福,丈夫是个中学老师,特别疼她。”

回家的路上,奶奶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她终于明白,自己当初的偏见有多么可笑。

母亲虽然出身农村,但她善良勤劳,任劳任怨。

而自己却被所谓的城乡观念蒙蔽了双眼,错过了一个真心实意待自己好的儿媳妇。

“如果时光能倒流就好了。”奶奶常常坐在窗前喃喃自语。

有次奶奶路过医院时,恰好看见母亲穿着护士长的制服从里面走出来。

岁月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她的眼神依然那么温柔坚定。

一个男人接她下班,动作轻柔地替她整理围巾,两人说说笑笑地走远了,奶奶后悔但是也做不了什么。

我想起母亲曾经说过的话:“有些路,一旦走错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但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重要的是,我们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

来源:林深史见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