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的寒假日记|于丽平:我和学生共赴一场“诗词之约”

B站影视 2025-02-08 17:03 2

摘要: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人们对于春节的理想状态。而在山东多地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数不尽的教师群体正在祖国大地上“书写”论文。基于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新闻专栏即日起发出“山东教师的寒假日记”征集令,邀请山东省一线教师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2025年寒

编者按: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人们对于春节的理想状态。而在山东多地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数不尽的教师群体正在祖国大地上“书写”论文。基于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新闻专栏即日起发出“山东教师的寒假日记”征集令,邀请山东省一线教师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2025年寒假最难忘的一线故事和精彩瞬间。

文|青岛莱西市院上镇中心小学教师 于丽平

2月7日下午1点,阴沉的天空中飞扬着零零碎碎的雪花。在北风的裹挟下,雪花钻进了我的衣领,冰冰凉。我裹紧大衣,提着笔记本电脑匆匆走进莱西市知行公益服务中心基地——慧童之家,要和参加今年寒假“知行探索2025营”的孩子们共赴一场“诗词之约”,开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旅程。

“知行营”的孩子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学生,年龄从7岁到13岁不等,今下午的探索项目是“学写古诗”。平时,这些孩子们对诗词文化的感知仅限于课本中的几首诗,对诗词创作的规则更是一无所知,所以,作为公益老师的我着实感到压力山大。根据他们的年龄差异和诗词基础,我已经花了三天时间来准备这节课。

孩子们陆续到来了。虽然今天是春节以来最冷的一天,但是没有阻住孩子们探索的步伐。大家热情高昂,对学写古诗充满了兴趣和期待。

我采用放视频、讲故事的方式开头,从古代骆宾王、汪洙幼时作诗的故事引到央视诗词大会少儿团的“出口成诗”,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消除了对诗词的疏离感。接着我让孩子们讲讲家中贴的春联,引导他们分析春联中的上下联的格式,逐渐进入到诗词对仗和平仄的学习。

在引领孩子们逐一打通“知平仄”“晓押韵”“会对仗”“辨律绝”四关之后,初通格律的孩子们开始拿起笔,以“春天”为写作对象,进行古诗创作。孩子们根据写作提示,时而紧皱眉头,时而埋头疾书,时而左顾右盼,时而举手发问,逐渐沉浸在一种全新的思维状态中。

在课堂巡视中,我发现孩子们稚嫩的笔触写出的诗句别有韵味。有位二年级的小学生写道“春雨濛濛下,花草笑盈盈。薄雾缓缓升,小草芽儿青”。她可能是观察到春雨落下时,天地间笼罩着薄雾,所以在诗中进行了细致表达;有的学生写道“春回大地绿芽长,花儿竞开满园香。小雨飘飘从天降,小鸭戏水在池塘。”虽然诗中有两个“小”字重复了,但是四种意象表达得很清新;还有的学生写“柳枝轻轻飘,草儿慢慢摇”;有的写“春天暖阳照,花草乐逍遥”;有的写“雨儿撒满青草尖”……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咏春诗句,惊艳到了我,也得到了现场听课的青岛市春泥诗社副社长宋向辉老师和志愿者老师们的肯定和鼓励。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优美的韵律和高度的凝练性是当代成年人都不易攀登的文学高峰。相较而言,孩子们初次写的古诗虽然在对句尾押韵和句中对仗方面还存在问题,但这种敢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已经难能可贵,他们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构思也确实值得称道。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传承。今天,我从孩子们专注地学习、构思和表达中,看到了诗词传承的光亮。看来,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引领他们探索古诗词创作的奥秘,能用古诗词的形式来反映当今新时代的生活,这既是对诗词文化的传承,又是诗词育人的具象。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