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年代中的印支运动是一次重要的地壳构造运动,发生在晚二叠世至三叠纪期间,大约从2.5亿年至2亿年前。这一时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后续的地质演化和生物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质年代中的印支运动是一次重要的地壳构造运动,发生在晚二叠世至三叠纪期间,大约从2.5亿年至2亿年前。这一时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后续的地质演化和生物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支运动名称最初是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在1934年提出的,他用以描述印支半岛在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并将其命名为印支褶皱。后来,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在1945年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并以印支旋回称呼中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因此,印支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印度支那半岛的地理名称,并用以指代那一时期特定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了一系列的地槽褶皱带,如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地槽褶皱带。这些褶皱带的形成,标志着印支运动对这些地区地壳的强烈改造。同时,在中国东部,印支运动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使古地理、古构造格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印支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了中国古地理格局,结束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在印支运动之前,中国北部为陆地环境,而南部则主要是海洋环境。然而,通过印支运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这一变化对于中国的地质演化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印支运动还导致了大规模的地壳抬升和褶皱形成,塑造了许多山脉和盆地。例如,在秦岭地区,印支运动使地壳抬升,形成了雄伟的秦岭山脉。同时,在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印支运动也造成了显著的地质变化。印支运动不仅对中国的地质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全球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地球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壳运动,塑造了现今地球的地貌和构造格局。
总之,印支运动是地质年代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地质构造和古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印支运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周老师历史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