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ASH丨邱少伟教授:谈急性髓系白血病M2b的研究进展

B站影视 2025-02-06 18:53 2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AML-M2b)是一类特殊的AML亚型,其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临床症状较重,预后相对欠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下文简称血研所)率先发现了M2b型白血病,并且在其研究方面持续深耕,取得了不俗的进展。在

编者按: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AML-M2b)是一类特殊的AML亚型,其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临床症状较重,预后相对欠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下文简称血研所)率先发现了M2b型白血病,并且在其研究方面持续深耕,取得了不俗的进展。在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2025 CASH)上,血研所邱少伟教授围绕“急性髓系白血病M2b的研究进展”的话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01

血研所探索AML-M2b的“红色传承”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AML-M2b)是由血研所杨崇礼教授率先于1959年通过形态学发现的一种AML的特殊亚型,该亚型已于1986年被正式纳入我国白血病分型方案。

(一)M2b特征及临床表现

血研所不仅早于国外学者发现M2b,且经过几代血液学专家的努力,对M2b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免疫学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均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通过持续研究,血研所逐步阐明了AML-M2b的特征:①伴有特异性t (8;21) (q22;q22)染色体易位,进而导致AML1-ETO融合基因(也称RUNX1-RUNX1T1)的形成(详见下图);②大部分M2b亚型AML患者贫血症状较重,易形成髓外(尤其是脊髓、神经根)浸润;③血象和骨髓象以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且有明显的形态异常,即核浆发育不平衡,常见大而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疏松,核畸形和胞浆内常见空泡;④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苏丹黑、过氧化物酶、特异和非特异性酯酶反应指数高,且酶反应呈特殊的染色形态。

Al-Harbi, Sayer et al. Blood advances. 2020

Xu Dan et al. Blood Cancer J. 2023

(二)M2b发病机制研究

1998~1999年,王建祥教授在PNASCancer Res期刊上发表的两项研究阐明了ETO通过结合N-CoR/mSin3/HDAC1复合体导致AML1转录过程抑制,从而导致白血病的进展。

Wang JX,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8;95(18):10860-10865

Wang JX, et al. Cancer Res,1999;59:2766-2769

王建祥教授团队于2009年发表于Leukemia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AML1a过表达在AML1-ETO白血病的发生进展中有潜在作用。

2012年,该团队另一项发表于Leukemia期刊上的研究显示,AML1通过激活PIG7基因,可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和凋亡,而AML1-ETO可抑制PIG7基因的表达,促进了M2b的发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HDAC抑制剂(HDACi)能诱导t(8,21) AML细胞系Kasumi-1细胞的分化和凋亡,引起AML1b和PIG7的表达上调以及AML1-ETO融合蛋白的降解,对t(8,21)AML具有靶向治疗作用。

Liu J, et al. Leukemia, 2012, 26: 117–126

(三)M2b临床治疗困境

在临床治疗方面,根据ELN指南,虽然t(8;21)型AML属于预后良好组,但实际亚洲人携带KIT等不良预后突变比例显著高于欧美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欧美患者。基于此,国内指南将携带KIT突变的t(8;21)型AML归为预后中等组,大约30%-40%的该类患者化疗后在1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仅为50~60%,仍建议缓解期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02

血研所M2b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一览

2024年,王建祥/邱少伟教授课题组团队的一项研究(题为Targeting Fatty Acid Metabolism Abrogates the Differentiation Blockade in Preleukemic Cells)发表于Cancer Research期刊,该研究使用条件性RUNX1::RUNX1T1基因(AML1-ETO)敲入小鼠模型来评估前白血病细胞的代谢特征。其结果表明:①AML1–ETO的表达导致了造血重建受损和自我更新能力增强。与之伴随的是,前白血病细胞的氧化磷酸化(OXPHOS)和糖酵解显著下降,同时造血干细胞 (HSC)的静止状态增强,细胞周期减少和分化停滞。②此外,表达AML1–ETO的HSC显示出对脂肪酸的需求增加,通过代谢流分析发现这种依赖性。通过CRISPR/Cas9技术靶向删除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3或进行饮食性脂肪剥夺,部分恢复了分化能力。

该研究揭示了前白血病细胞的独特代谢特征,并提出FATP3作为干扰白血病发生的新潜在靶点。

Cancer Research 2024

该团队的另一项研究通过收集新诊断的RUNX1::RUNX1T1 AML (AML1-ETO)患者的骨髓 (BM) T 细胞作为配对单细胞 RNA 测序和单细胞 V(D)J 测序的样本,旨在评估肿瘤反应性T细胞的特征。其结果表明,ADGRG1+患者具有更强的细胞杀伤能力,治疗结局也更佳(见下图)。该研究认为,ADGRG1可以作为CD8+T肿瘤反应性T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

Exp Hematol Oncol.

在刚结束的2024 ASH会议上,邱少伟教授的一项研究(abstract 328)入选了大会口头报告, 该研究综合多组学分析鉴定出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预后不良的高危亚组,该研究共鉴定出三种t(8;21) AML的亚组(C1/C2/C3),通过研究分析发现,C1型患者的无病生存(DFS)要劣于非C1型患者,对化疗耐药,易复发,转录组学显示出显著富集的白血病干细胞特征,提示该类型患者除了常规化疗外,可能需要接受靶向白血病干细胞才能降低复发率。而非C1类型患者对化疗敏感,复发率低,干扰素通路显著富集,提示该类型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可能敏感。该研究也已于2024年发表于Blood Cancer Journal期刊上。

Blood Cancer Journal,2024

03

血研所AML临床化疗方案进展

王建祥/魏辉教授团队的一项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中剂量HAD方案 (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高三尖杉酯碱)vs 标准剂量HAD方案在新诊断AML中的疗效,纳入591例15~55岁新诊断AML患者,随机接受标准剂量阿糖胞苷(SDAC:100 mg/m2/d,d1~7,n=296)或中剂量阿糖胞苷(IDAC:100 mg/m2/d,d1~4,然后1g/m2/q12h,d5~7,n=295)联合柔红霉素(40 mg/m2,d1~3)和高三尖杉酯碱(2 mg/m2,d1~7)诱导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R)的患者在巩固治疗前进行第二次随机分组,其中一半患者接受3个疗程的HiDAC(3 g/m2/q12h,d1~3),另一半患者接受2个疗程的IDAC(1.5 g/m2/q12h,d1~3)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第一疗程联合柔红霉素,第二疗程联合米托蒽醌)。

研究发现,ID-HAD诱导治疗可提高15~55岁AML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缓解后接受2个疗程IDAC联合蒽环类药物与3个疗程HiDAC的巩固治疗疗效相当。这一研究证实了ID-HAD诱导治疗可以提高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治愈率。

Clin Cancer Res. 2020

基于上述项研究的结果,对该队列患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延长随访时间后发现,ID-HAD诱导治疗可以显著提高t(8;21)AML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因此,该类型患者能够受益于中剂量的HAD诱导化疗方案。这项研究(题为Benefit of intermediate-dose cytarabine containing induction in molecular subgroup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已经发表于Haematologica期刊。

Haematologica. 2020

此外,邱少伟教授课题组的前期基础研究结果提示AML1/ETO细胞系及小鼠模型显示对于维奈克拉(Ventoclax)的疗效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这与不适合接受强化疗的t(8;21)AML患者接受VA(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诱导方案时仅有30-40%的低缓解率相吻合。因此,该类型患者不适合接受VA作为诱导化疗,建议维奈克拉应联合化疗或者阿伐替尼、索拉非尼等KIT通路抑制剂,联合用药有可能克服该类型患者对维奈克拉的耐药,目前该部分的研究仍在进展中。

邱少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白血病诊疗中心病区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本科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访问学者

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lood(2023), Leukemia(2022,2024), Cancer research(2024), J Clin Invest(2019), Cancer Communications(2023), Blood Cancer journal(2024)等杂志发表SCI论文

研究领域为急性白血病发病耐药机制及免疫靶向治疗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天津市自然基金、临床科研基金等;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医科院创新工程等基金。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