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之上》:不只是农民的影像志,更是时代的影像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12:36 3

摘要:2025年1月7日,由解读中国工作室、腾讯视频、上海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学习出版社共同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知名导演秦博执导的纪录片《田野之上》一经上线就引发关注,该片之所以让受众有“不负期待”,是“有温度的乡村影像”,不仅在于其聚焦乡村振兴

当乡村振兴题材的影像内容在荧幕上出现越来越多熟悉的内容的时候,观众就开始期待起新的人物故事和表达方式带给他们新的审美旨趣和精神航标。

2025年1月7日,由解读中国工作室、腾讯视频、上海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学习出版社共同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知名导演秦博执导的纪录片《田野之上》一经上线就引发关注,该片之所以让受众有“不负期待”,是“有温度的乡村影像”,不仅在于其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深入探访中国近百个村庄,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以影像为纽带记录乡土中国的人与情,还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让该片更具人文情怀,更显年轻态,不煽情但也不“袖手旁观”,在宏大叙事中将一个个个体故事细腻呈现,以别具一格的质感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纪录片《田野之上》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中农业、生态、文化、产业、人才、人的全面发展六个角度的展现,深入剖析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实践案例,生动讲述中国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立体展示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抒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写实与写意中绘就新农村发展画卷

“一敬天上神,风调雨顺。二敬土地神,百草皆新。三敬米谷神,五谷丰登。……”江西省上饶市塘丰村村民汪教珍等人在春耕浸种后的春盘宴上喝酒祭祀,播种——这件严肃的大事就在这最古老也最真诚的祝福中拉开帷幕。

而这样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也瞬间拉近了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将对于土地、耕种、农事的审视从荧幕这方寸之地延伸到每一个人的脚下、心里。

在纪录片《田野之上》里,观众一方面可以看到“慢火车”上等待交易的各种鸡鸭牛羊这些特殊的乘客、采访互动环节村民不信任不配合时的“直言直语”、干涸开裂的土地和大火过后漫山灰烬里农妇萧索的背影;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微距镜头下,听到稻米种子破皮发芽的声音、嗅到在阳光的照射下芒果的香气、看到蔬菜瓜果成熟的果实肌理;在航拍镜头下,千里稻田郁郁葱葱,万亩水塘明亮如镜,牛羊结群成了无尽草原上最美的点缀……

这些画面不仅葆有纪实纪录片写实的特性,还兼具了写意表达的美感,让故事、人物、环境以及浓烈的情感充分融合发酵,不断诠释着山川河流、土地田园的大国风光之美,使纪录片既显得生动有趣,又成为符合大众审美的精美考究的艺术品。

在纪录片《春风吹又生》一集里,吉林长春郭家村做事逻辑清晰、干脆利落的李云凤让人印象深刻。她不仅自主改良发展养殖技术,申请专利,还欢迎他人参观、学习、合作、投资。她认为“这样才能影响更多人,一起来保护地球。”

然而面对李云凤发展庭院经济的规划,村民们的态度并不热衷,这些不理解在片中被一一展示出来。同时,李云凤面对退股撤资、投资商爽约以及家庭矛盾时的急躁情绪也未被刻意“隐藏”“美化”,这些真实的记录不仅没让故事主角失去“领头雁”光环,反而让其的形象刻画更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泥土味儿”与“烟火气”不就是像李云凤这样的乡村振兴道路上先锋军所特有的勋章?

而在《粒粒皆辛苦》一集中,“慢火车”的写意哲理更是点题乡村振兴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攀枝花所处的大凉山有一趟“慢火车”,低廉的票价使其成为深山里许多彝族百姓交易农产品实现货物流通时首选的交通工具。

这辆几十年如一日的慢火车象征的是那些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但是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过程中,这样的地方不会被放弃,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惠及之下,一定会行稳致远,最终抵达脱贫致富的终点站。

写实为表保真实,写意为里提内涵,两者相融合的创新表达方式让整个记录片始终充满温情的人文气息,像抚面春风,让新农村的时代新风新貌感染着每一个观众。

在困境与破局中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范本

殷金华,山东寿光古城街道前疃村番茄种植户。一颗小小番茄,就让他两个大棚毛收入43万元,“你看咱们将来标准化全部执行完了以后,高端的采购商可以和咱们签订一个长久的合作协议。咱们和农户以一个订单生产。”或许在未来,殷金华的番茄还会带给他更多更稳定的收益。

《独木不成林》一集中殷金华的增收故事得益于集体经济的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水果番茄种植形成了规模效应,美誉度远近闻名,而提前下单,统一收购的订单模式则保障了销售渠道。

盘活土地、激发农民自主积极性的寿光模式将给全国其他地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成功范例。

诚然,乡村的发展振兴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断的探索前行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交通道路对乡村发展的制约、水资源枯竭、农民观念传统陈旧、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差、农业发展东西方差异大、新型农业发展缓慢、农民“靠天吃天靠山吃山”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大、农业人才流失严重、优秀传统文化后继乏力等,在纪录片《田野之上》中,这些难题也都被以“客观、直面、不回避”的态度展示出来,它们代表的不止是一地、一村的困境,而是整个中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的缩影。

像山东寿光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这样的优秀范例在《田野之上》也不在少数,它们或许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破局关键。

不止是经济,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田野之上》同样也能提供借鉴意义。

在《老树发新芽》一集中,福建宁德四坪村的潘家挺痴迷平讲戏,他虽未遗传到妈妈的天赋,但是仍然靠着对平讲戏毫无保留的爱,亲自整理戏本、筹措发展资金、重办戏班,最终让平讲戏这种几近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获得新生。

政策引流、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实产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培育农业产业品牌、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条条促进乡村发展的优秀举措,在《田野之上》被证明。

村民们追梦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温情动人的故事在荧幕上轮番上演,田野之上的故事至此真正讲进了观众的心里,困境与破局对照出了乡村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发展理念、工作模式,不变的是对土地、对国家、对时代的一腔深情。

在个体与家国中书写时代价值

总书记在2025新春贺词中真诚的说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乡村振兴的故事归根到底是人的故事,每一个平凡主角对幸福生活的逐梦之旅都是“中国梦”的细小组成部分。土地与农民,不仅是千百年来国人共同的记忆载体和情感链接纽带,更是集体记忆映射时代精神的有力呼唤。

彭红,四川省攀枝花市革新村一名笑称“360行自己干过370行”的村民,先后成立合作社、攀果惠农服务中心,希望能把村里的芒果做成品牌,卖上价钱。

技术缺陷、灌溉水源干涸、干旱霜冻、资金短缺等难题都未能让他退缩放弃,最终他的芒果不仅走出革新村走出攀枝花,还从“线下”卖到“线上”,走向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

对于像彭红这样的农民来说,收获的甜蜜是他们顺应自然、开拓创新、辛勤耕耘的馈赠。而背后的艰辛苦涩则被自我消化,在丰收的喜悦中化作云淡风轻的笑谈。

“以小家见国家,以村策见国策”,纪录片《田野之上》并没有将这些过程中的苦难夸张放大,而是将其放置在时代背景下徐徐展开,以小见大,以微取宏的叙事手法,用小人物的命运折射时代图谱,用平民视角反映时代变迁,勾勒出新时代农村的风情、风貌,传递出温暖且坚实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田野之上》对于个体努力奋斗的主旋律赞歌贯穿着整个记录片的始终,特别是在每集的片尾部分,节目组力所能及的为每一个故事主人公送上一份礼物,或是一张张充满生命力的笑脸照片,或是一段满足心愿的“假发走秀”,亦或是一首用心创作的歌曲……这不仅是一份浪漫的“谢礼”,更是对他们“幸福生活是努力奋斗出来的”的最大敬意。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一部优秀的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不能仅仅将目标定位于“中国农民的影像志”,更要展示个体人物通过奋斗将贫瘠的土地变成富饶的家园这一过程,向人们传递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纪录片《田野之上》就在一个个生动的个体命运发展中记录着中国农村、农民今昔比照的沧桑巨变,既见历史,又见个体,更寄深情,绘就出新时代乡村建设年轻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图景。

来源:深度文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