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前的夏天,记者曾见证黄晨所在的王承祥教授团队发布《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建模与仿真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业内信道模型无法支持交叉频段、交叉场景信道特性仿真的痛点问题,对我国未来6G标准化、6G空天地海网络的共性理论技术研究与系统融合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6月,6G国际技术标准研究将正式启动。进展如何?
“我们已经将技术成果梳理出来了,2月底全面完成案头工作,3月邀请行业头部企业研讨交流完善,4月向国际提交提案初稿。”
黄晨是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无线通信方向的研究员。他所在的团队,眼下正向6G信道模型相关标准的制定发起冲锋,要将“南京成果”写进6G标准。
所谓6G信道,简单来说就是6G信号的高速公路,是6G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研究之一。
两年前的夏天,记者曾见证黄晨所在的王承祥教授团队发布《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建模与仿真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业内信道模型无法支持交叉频段、交叉场景信道特性仿真的痛点问题,对我国未来6G标准化、6G空天地海网络的共性理论技术研究与系统融合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近日,记者跟随黄晨的脚步,再次来到紫金山实验室,发现这里忙得热火朝天,处处可见科研人员埋头操作、研讨交流的身影。
“从这个节奏来看,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面对6G标准化元年,黄晨既紧张又有底气。他告诉记者,团队不仅建立了6G典型频段、典型场景的信道测量数据库,构建了全球首个6G普适信道模型,还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6G普适信道仿真软件,降低6G仿真实验平台的使用门槛,为国内外其他科研团队在6G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软件已经给很多业内企业免费试用了一年,很受好评。”谈起科研成果,黄晨的话多了起来:“这个软件目前已被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看好’,计划通过‘拨投结合’机制给予落地支持。我们还准备落在南京、落在江宁,一来这么多年的研究当地给了很多支持;二来将来团队之间距离近,交流方便,也方便以市场为导向去推进科研项目。”
探索未知的科研工作虽然辛苦,但黄晨他们却觉得乐趣更多,“其实,我们前两天也‘过节’了。因为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每一个出成果的日子都是值得庆祝的节日。”说话间,黄晨打开朋友圈,发布于1月25日的内容是他们最新提出的一种数字孪生在线信道建模方法,并根据该理论方法搭建数字孪生在线信道建模平台,已被国际顶级期刊IEEE VTM发表。
文章显示,该研究首次给出了数字孪生在线信道模型,解决了传统离线信道建模无法适应动态无线信道的问题,可实现高效的6G网络优化。
“相当于以前的信号‘高速公路’只有几种固定模式选择,好比所有人口密集城市都是同一种建造方式。但现在全频段全场景6G普适信道模型可以实现针对不同的人口密度、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城市环境,提供多样的‘高速公路’建造、优化方案。”黄晨解释道,数字孪生在线信道模型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信道测量数据库,提前预测真实通信环境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并实时在线给出最优决策方案。
黄晨坦言,攻关过程中需要经历无数次的“试错”,也曾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后却发现部分技术并不适用于未来6G网络建设。“但一颗苹果如果不去品尝,永远不知道是酸是甜。”他说,团队会继续全力以赴、毫不停歇地探索下去,努力让中国成为6G信道模型相关标准的重要制定者。
【记者手记】
科学家精神,这几个字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记者每与一线科研人员打交道,都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自身科研领域的热爱,对成果产出的自豪,又何尝不是科学家精神的火种,正在萌芽?
这星星之火,终会燎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