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漠河:拔节生长的极北之境

B站影视 2025-02-03 15:11 3

摘要:“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迟子建曾这样描绘家乡漠河,偏远和极寒是人们对这里的最初印象。而今,勤恳热情的漠河人迎寒而上,在这片昔日的苦寒之地,书写热烈新章。

新华社哈尔滨2月3日电题:漠河:拔节生长的极北之境

新华社记者戴锦镕、徐凯鑫

目光投向中国版图的最北角,茫茫林海雪原之中,一座边陲小城映入眼帘——黑龙江漠河。

地处北纬53度、最低气温零下53摄氏度——“极北”和“极寒”是漠河的标签,自然赋予漠河的特殊禀赋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迟子建曾这样描绘家乡漠河,偏远和极寒是人们对这里的最初印象。而今,勤恳热情的漠河人迎寒而上,在这片昔日的苦寒之地,书写热烈新章。

曾经的漠河,人迹罕至,是“苦寒之地”的代名词。“冬天在户外干活脸和手脚被冻伤是常事”,漠河市北极村居民史瑞娟记得,因为气候严寒,庄稼收成不好,过去村民们只能靠伐木勉强维持温饱,大半年只能吃冻菜,“本地人能走的都走了,外地人更不会来”。

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这座边陲小城迎来新生。从伐木到护林,数十年过去,漠河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2.75%,勃勃生机,更胜往昔。

借助生态优势,漠河开启转型发展之路,打造出北极村、龙江第一湾等特色景区,当地旅游经济日益兴旺。史瑞娟也借机开起了民宿,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

“最北邮局”“最北供销社”“最北饺子馆”……各种以“北”命名的机构和商铺鳞次栉比;寻找界碑,和“中国最北点”石碑合影,给亲友寄出来自“最北”的问候……独属于漠河的“找北”体验,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文旅产业已成为漠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24年,这里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旅游花费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84.9%。

伴随林区生态恢复,林下资源也日渐丰厚,一批批以野生蓝莓为主的浆坚果加工产业在当地涌现,发展模式从单纯林下经济产品向以森林食品、药材加工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转变。

全国一半以上的野生蓝莓产自大兴安岭。这些珍贵的果实,味道鲜甜,富含花青素,在极寒环境下仍能生根结果。

漠河辖区的阿木尔林业局聚焦野生蓝莓,延伸产业链,成立了集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北极冰蓝莓酒庄,年销售收入已达400万元。阿木尔林业局产业发展科科长穆臣伟感慨:“以前职工们采的野生蓝莓多被外地商贩低价收走,如今,我们自己有了深加工企业,不仅收购价更高,还给林区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2024年,阿木尔林业局林业总产值8041万元;浆坚果产量1800吨,产值3860万元;其中蓝莓产量350吨,产值800万元。

从“因北而贫”到“因北而兴”,归根结底是漠河人骨子里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漠河市著名景点松苑原始森林公园里,天然的樟子松直插云霄,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依然郁郁葱葱。

树这般坚韧,人亦如此。

上世纪60年代,嘹亮的“伐木号子”唤醒了林海雪原。漠河地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盛产樟子松、白桦等良木,是昔日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曾为国家开发建设提供宝贵资源。然而,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之际,1987年的一场火灾让漠河县城顷刻间被吞没,树木几乎被烧毁殆尽。

公园南侧的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记录着这场“火”的教训。自此之后,防火成为漠河人脑海里一根不容松懈的弦。他们一边护林育林,一边重建家园。“烟头不落地、兴安更美丽”等禁烟禁火标志、条幅随处可见。

同林木一样,极寒冻不走,冰雪压不垮,寒风吹不倒,靠着一股子“闯劲儿”,“皮实”的漠河人在巍巍兴安岭拔节向上,在茫茫雪原间倔强生长。

“住帐篷房,睡小杆床,吃红高粱,喝‘三省汤’(省油、盐、菜)。”一句顺口溜勾勒出开发建设初期漠河人能吃苦、肯奋进的形象。如今,营林工人、电力工人、铁路工人等劳动者们,不断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留下炽热的印记。

天刚蒙蒙亮,一场大雪过后,漠河林场森林抚育队伍在齐腰的积雪中向山里进发。每年冬天,林场数十名职工都会组成森林抚育队伍,前往人迹罕至的林区作业点进行营林工作,修剪病腐木、清理倒木。

“中午就靠着树干,吃点早上带出来的干粮。”53岁的漠河林场营林工人邹庆河啃着早已凉透的馒头说。作业在森林腹地,晚上他和20多名工友住在一顶临时搭建的大帐篷里,没水、没电、没信号,只能用冰块化的水做饭。

“夏天栽树,冬天育林,我们早都习惯了,不觉得辛苦,只想继续守着这片林子。”邹庆河总是乐呵呵地,每逢收工返回帐篷就和工友们齐声高唱:“一路向北到兴安,醉倒在山水间;一心向北到兴安,爱就在呼吸间……”

极寒之地的坚守,笑傲冰雪的豁达,有着别样的魅力。

伴随着阵阵汽笛声,列车抵达漠河。来自天南海北的旅客们迫不及待地从车厢走出,踏足向往已久的“神州北极”。从繁华熙攘的大街小巷到烟火升腾的沿江村落,眼下的漠河,虽已是数九寒冬,但不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透着一股热乎劲。近年来,漠河市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大力发展冰雪经济,依托大冰雪、大界江、大森林等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大北极”旅游圈格局初步形成。

“第一次来到漠河我就爱上了它。”“95后”女孩钟惠巧从温暖的广东一路北上,追寻心中的冰雪北国。

“这里的美无法用言语形容,需要慢下节奏、用心感受。我决定留下来,帮助更多人了解漠河、爱上漠河。”2023年,钟惠巧成为漠河市“旅游推荐官”,在“找北”的旅程中,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我生于一个月光稠密的地方,它是我的生命之火”,迟子建用温润的笔触道出许多漠河儿女的心声。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们向上发展的心越发炙热。(完)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