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控核聚变涉及极端高温、超强磁场等复杂环境,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极高。超导材料是维持磁场稳定的关键,国内企业如永鼎股份(高温超导带材)、西部超导(超导线材)已切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供应链,技术实力对标全球领先水平。偏滤器作为反应堆核心部件,需耐受亿度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可控核聚变作为“人造太阳”技术,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以下是对相关产业链公司的详细梳理。
材料与设备的“卡脖子”突围
可控核聚变涉及极端高温、超强磁场等复杂环境,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极高。超导材料是维持磁场稳定的关键,国内企业如永鼎股份(高温超导带材)、西部超导(超导线材)已切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供应链,技术实力对标全球领先水平。偏滤器作为反应堆核心部件,需耐受亿度高温等离子体冲击,安泰科技、国光电气凭借钨铜复合材料及热氮检漏技术,成为该领域的国产化主力。此外,东方电气、弘讯科技在超强磁场装置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国产替代加速
核聚变反应堆的建造需要精密组件配套。例如,冷却系统依赖耐高温合金材料,久立特材、天力复合通过参与EAST(东方超环)项目,积累了核级材料研发经验;阀门与电动装置作为安全控制的关键环节,中核科技、江苏神通、常辅股份的核级产品已覆盖三代、四代堆型及ITER项目,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在检测与维护领域,瑞奇智造、基康仪器的专用设备逐步打破海外垄断,成为产业链隐形冠军。
央企主导的“国家队”优势
可控核聚变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央企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成为重要推动力。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中国核建等企业,凭借核工业全产业链布局,承担了从工程设计到施工落地的核心任务;东方电气、哈电集团(佳电股份)在发电机组的集成能力上具备先天优势;宝武钢铁(宝钢股份、太钢不锈)则为反应堆提供特种钢材支持。这类企业背靠国资背景,技术沉淀深厚,长期受益于国家战略资源倾斜。
北交所部分中小企业在细分赛道展现潜力。例如,辰光医疗的核磁共振技术可用于聚变诊断,克莱特专注于核级通风设备,天力复合的金属层压材料在被动板制备中取得突破。这些企业虽规模较小,但技术专精,若未来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或成为细分环节的“关键拼图”。
来源:谈股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