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刷到一条新闻,上海几个学“老年护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正式入职养老院了。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是朝阳行业;也有人冷笑:“伺候老人要读四年大学?我老家二姨培训三天就上岗了!”
今天刷到一条新闻,上海几个学“老年护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正式入职养老院了。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是朝阳行业;也有人冷笑:“伺候老人要读四年大学?我老家二姨培训三天就上岗了!”
说实话,刚看到新闻时我也懵了——给老人喂饭翻身、陪聊天解闷,这些事难道不是“熟能生巧”吗?但仔细一想,我奶奶去年中风住院时,护工阿姨连血糖仪都不会用,护士一忙,全家急得团团转。这时候我才明白:真正的老年护理,根本不是“力气活”,而是“技术活”。
现在的老人,一大半都有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阿尔茨海默症……这些病的护理需要懂医学知识;独居老人心理抑郁、术后康复训练、营养搭配,这些需要学心理学和营养学;甚至遇到紧急情况,心肺复苏、急救措施,这些生死攸关的技能,三天培训能学会吗?
四年本科培养的不是“保姆”,而是能救命、能延缓疾病、能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专业人才。就像我奶奶的主治医生说的:“护工分两种,一种只会擦身子,另一种能看出老人脸色不对马上测血压——后者能救人命。”
我表姐在养老院工作过,她说普通护工月薪四五千,每天工作12小时,三班倒,离职率极高。“很多人干一个月就跑了,太累,家属还总觉得我们‘低人一等’。”而那些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呢?
他们一进单位就被当“储备干部”培养,工资高两三成,工作内容也不一样:设计康复计划、培训新护工、用智能设备监测老人健康。他们不是在“伺候人”,而是在用专业知识管理一个微型的“健康生态系统”。
去年杭州有家高端养老院招聘,明确要求护理专业本科,月薪开到1万2还包住宿。负责人说:“我们要的是能带团队、能处理复杂病例的人,不是只会换尿布的。”
坦白说,换作20岁的我,可能会犹豫。毕竟在很多人眼里,护工=社会底层,相亲市场上都不敢提职业。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我侄女去年高考填志愿,死活要报“动物医学”,她说:“我就喜欢猫狗,赚钱少我也认。”
这一代人更敢追求“热爱”和“价值感”。
老年护理虽然辛苦,但能肉眼可见地帮助到人。我认识一个00后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时照顾过一位抗战老兵。老人失语多年,她通过音乐疗法让他第一次哼出了军歌。她说:“那一刻比收到十个offer都爽。”
更何况,中国60岁以上老人快3亿了,未来家家户户都需要专业护理。这个行业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值钱。与其在“卷生卷死”的热门专业里当炮灰,不如早早占住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赛道**。
如果他眼神坚定地说“是”,我会全力支持。这世上没有“低级”的工作,只有用不用心的职业。 我宁愿孩子做一个给老人带来尊严的护理师,也不愿他在写字楼里当一颗“996的螺丝钉”。
这条新闻最触动我的,不是学历高低之争,而是我们终于开始认真对待“衰老”这件事了。过去总觉得养老就是“找个地方等死”,但现在,专业护理的出现让晚年有了新可能——老人可以体面地康复,有尊严地告别,子女能安心把父母交给懂医学、懂心理的人。
上海这几个毕业生,就像播下的种子。也许现在还有人嘲笑他们是“高级保姆”,但十年后,当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集体老去,当养老院床位比学区房还紧张时,人们会明白:能用四年时间学习如何善待生命最后一程的人,才是真正的“朝阳”。
最后想说:
衰老不是悲剧,敷衍才是。当我们用四年青春去学习护理,其实是在对未来的自己说:“嘿,别怕,你会被温柔以待。”
来源: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