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春天的抢金潮,中国大妈们用百亿资金迎战华尔街空头,短短十天豪掷1000亿元,囤下300吨黄金,硬生生将暴跌的金价从1322美元/盎司拉回1480美元。这个数字曾让世界瞠目,更让无数普通人心头燃起财富自由的幻想。
2013年春天的抢金潮,中国大妈们用百亿资金迎战华尔街空头,短短十天豪掷1000亿元,囤下300吨黄金,硬生生将暴跌的金价从1322美元/盎司拉回1480美元。这个数字曾让世界瞠目,更让无数普通人心头燃起财富自由的幻想。
十二年后,当金价冲破350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国内首饰金价站上1000元/克大关,当年那些抢购黄金的身影,命运却早已天差地别。
01 半山腰上的“抄底”,一场长达七年的套牢困局
2013年4月,国际金价断崖式下跌至1322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261元/克),被媒体渲染为“十年难遇的抄底良机”。中国大妈们闻风而动,金店收银台前排起长龙,银行金条屡屡售罄,有人甚至取空定期存款、动用拆迁款杀入金市。
然而现实给了她们当头一棒。短暂的反弹后,金价再度掉头向下,最低跌至1024美元/盎司。当年以约292元/克入手的黄金,不久便浮亏超30%。“中国大妈”从投资传奇沦为被套牢的符号。
陈蓉的母亲便是其中之一。她将老房拆迁款全数投入黄金,却陷入漫长等待。“七年里金价起起落落,家里为这事没少吵架。”熬到2019年金价略有回升,母亲便匆忙清仓。算上通胀,这笔投资的实际收益甚至跑输了银行存款。
当年若用27万购入1000克金条,如今市值已超80万。可真正穿越周期的人寥寥无几——金饰蒙尘、金条压箱,更多人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02 穿越周期的赢家:认知、家底与信念的三重奏
在这场黄金长跑中,有人黯然离场,也有人斩获百万收益。80后的Amy便是后者。自2011年起持续购金,她亲历过金价腰斩至220元/克的至暗时刻,却将其视为加仓良机:“起点就是‘腰斩’,涨跌早习惯了。”
十四年间,她的黄金收益逼近百万。支撑这份淡定的不仅是雄厚家底,更是对黄金本质的清醒认知。她选择实物金条与首饰,金镯在腕、金砖在柜,“东西攥在手里,跌了也不心慌”。当金价站上700元/克,丈夫和婆婆反而催她“再多买些”。
潮汕妈妈Mei则将黄金视作家族传承的“避风港”。女儿出生起,她每年雷打不动购入50克金条:“房子会贬值,存款利率走低,黄金却能跨越周期。”十二载沉淀,这份礼物早已超越物质价值,成为给女儿的人生底气。
03 新世代淘金术:当首饰戴上投资光环
与老一辈不同,90后正用新逻辑重构黄金投资。在上市公司做财务的陈蓉吸取母亲教训,改用小额定投策略,两年积累收益翻倍却从未想变现。“就当存钱,有闲钱就买,没钱就停。”在她眼中,黄金是抵抗通胀的盾牌,而非暴富的阶梯。
文斌的黄金之路始于爱情。十年间送给女友的金饰,竟在暴涨中意外升值十万。一条工费2000元的60克金链,如今已是甜蜜的财富载体。“首饰再涨也不卖,金条才是投资主力。”他笑称工费是最大“拦路虎”,却也道出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情感价值与投资属性早已交融。
04 黄金真相:慢财富的残酷辩证法
深圳水贝市场,电子屏上的“水贝价”实时跳动。这个被称为“黄金界华强北”的集散地,见证了行业从暴利到微利的转型。“十年前守店就赚钱,现在工费压到个位数,忙一天可能白干。”90后“金二代”嘉文感叹。她开发Hello Kitty金饰吸引年轻人,在透明市场中寻找新活法。
金店利润削薄背后,是黄金投资的深层悖论:看似暴涨的行情,实则布满认知陷阱。若在2013年购金:
- 持有至今收益超200%,年化回报约11%
- 同期北京房价涨幅不足金价一半
- 但90%的人未能等到黎明
桥水基金达利欧的箴言点破本质:“黄金不是致富工具,而是防止贫穷的手段。”当社交平台渲染“买金暴富”时,历史却在诉说另类真相——那些忘记黄金存在的人,反而成了最大赢家。
如今在水贝市场的柜台前,90后们掂量着金豆的重量,讨论工费是否划算。而在上海老弄堂里,白发老人摩挲着戴了半世纪的金戒指,对沸腾的市场报以淡然一笑:“有些东西,捏在手上才踏实。”
黄金终究是慢财富的游戏。十年前抢购黄金的大妈们,有人守着箱底金条等来翻身,有人割肉离场转战股市,也有人将金镯传给儿媳,把故事藏进家族记忆。穿越周期的从不是金价曲线,而是人性对安稳的永恒渴求。
来源:奋斗的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