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片仿古建筑街区,《重回新婚夜》正在加紧最后几日的拍摄。两台摄影机同时开工、灯光美术服装等团队配备齐全,乍一看,与传统影视剧剧组并无区别。只有在离片场不远的监视区内,导演面前三台竖屏监视器显示这是一个微短剧剧组。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题:微短剧持续火热,如何坐稳“风口”?
新华社记者李欢、段菁菁、黄凯莹
蛇年春节临近,位于浙江的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里依然一片忙碌。
在一片仿古建筑街区,《重回新婚夜》正在加紧最后几日的拍摄。两台摄影机同时开工、灯光美术服装等团队配备齐全,乍一看,与传统影视剧剧组并无区别。只有在离片场不远的监视区内,导演面前三台竖屏监视器显示这是一个微短剧剧组。
“横店”变“竖店”,微短剧持续火热
和《重回新婚夜》一样,还有七个微短剧剧组在华夏文化园紧锣密鼓地赶工。从景区到短剧基地,华夏文化园是最早一批进入短剧赛道,并为微短剧创作提供服务的横店专业片场之一。为了迎接涌入的微短剧剧组,这里引进了与短剧相关行业的公司13家,营造短剧拍摄的行业生态。
华夏文化园业务负责人申屠航介绍,2024年前11月,该基地已开发短剧拍摄场景27个,共接待剧组885个,接待剧组数量同比增长436.36%。“竖屏短剧,特别是古装竖屏精品短剧在横店的发展势头大好。”申屠航说。
流传于网络的“‘横店’变‘竖店’”不无道理。事实上,微短剧拍摄在横店无处不在,步行街上、办公园区、咖啡馆外,随处可见微短剧剧组忙碌的身影。不经意间,横店的每个角落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微短剧拍摄现场。
位于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横店产权交易中心大楼,因为建筑现代风格浓厚,是当代题材微短剧的宠儿。一楼大厅内,“某集团”招牌刚刚拆除,“某市民政局”的布景就已准备就绪,偶尔还有作为道具的跑车停在门前,引得路人驻足拍照。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何益芳告诉记者,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横店接待竖屏剧剧组达1190个。
发端于2019年的微短剧,因叙事节奏快、情节反转多、情感冲突强等特点,契合了网络时代的快节奏、碎片化的消费需求,行业迎来爆发性发展。以2024年春节为例,超800部网络微短剧“竞逐”春节档,观看微短剧甚至成为“新年俗”的一部分。
2024年,微短剧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行业直接、间接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2025年就业人数将随市场规模继续增长。
产业融合加快,创作生态日益多元
从早期“跑马圈地”阶段进入“深耕细作”阶段,随着多元制作主体参与,近年来,微短剧正在“多元化”“丰富性”方面持续提质增优。如今,越来越多的视频平台、广电机构、传统影视公司入局微短剧,创作生态日渐多元。
中国视协微短剧专业委员会会长、华策影视集团董事长赵依芳认为,如何看待微短剧火热的现象,首先要对微短剧有明确的定位:微短剧是文化娱乐消费品。
“微短剧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的娱乐,能够满足普通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这个意义上,微短剧的正面价值更大。”赵依芳说。
时至今日,微短剧作为“内容+产业”的新载体,正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打造产出“投其所好”的产品。
“反转、冲突、模仿经典……我们尝试照着类似这样的‘配方’来写了一集短剧宣传我们的新业务。”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编辑彭婉云说,在去年3月份宣传铁路“次晨达”快捷班列时,团队进行了一次大胆创新。
这部为营销而生的短剧,收效不仅体现在流量上,更体现在实际的订单上。彭婉云说:“剧集播发后,‘次晨达’快捷班列的营销室接到许多咨询电话,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大学生咨询能否托运行李。”
微短剧不限于谈情说爱,还能做医学科普。在2024年世界地中海贫血日当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在社交媒体账号上推出了一部短剧,用爱情故事讲述地贫患者如何实现优生优育。
该院宣传统战部主任文俊骁说,2024年初短剧爆火以来,医院一直紧跟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潮,推出科普主题短剧,“大家爱看,科普的效果才会更好。”
精品化发展坐稳“风口”
采访中,“精品化”也是受访人士提到的高频词。申屠航说,短剧诞生的3年多时间里,来拍摄的短剧团队阵仗越来越大。“最开始还是三五个人拿着单反进来,到如今日均成本动辄上千元的吊机、真马的拍摄配置,让短剧配套越来越接近大剧组。”
横店本土成长起来的东阳德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屠光浩认为,微短剧已进入精品化阶段,制作方为提升品质,纷纷延长拍摄周期并改变拍摄模式。现在,微短剧在画面质感、打光、摄影调度以及演员表演等方面,都在向长剧和长视频影视作品看齐。
“与早期相比,现在的微短剧制作成本已经翻了一番,甚至飙升至百万元级别。这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作品已难以立足市场。”屠光浩说。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短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范志忠认为,政府部门为微短剧的规范发展设定红线,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行业从“草根型”内容主导变为“专业型”内容主导的过程。随着监管和平台政策完善,低质量、低盈利空间的微短剧将被放弃,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双重属性被着重强调,传播秩序将持续规范、内容质量将稳步提升。
赵依芳建议,首先要鼓励培育优秀作品,管控负面内容,助推微短剧质、量齐升,促进大视听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赋能社会民生经济方面发展。其次,倡导行业自律。微短剧行业要专业化,形成长期、健康的生态;互联网投流和内容相互促进;成立专业委员会、行业组织帮助微短剧行业发展。(完)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