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怒斥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向希特勒发电报求援,结果如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6-06 18:02 4

摘要:这位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为何会向同为法西斯阵营的希特勒求援?他的电报最终换来了什么?这场跨越道德、政治与军事的荒诞悲剧,揭开了二战中最令人心碎的黑色幽默。

1937年的南京城,一位德国商人站在血泊与废墟之间,面对日军惨无人道的屠杀,他做了一件看似荒谬却又悲壮至极的事,那就是向纳粹元首希特勒发电报求救。

这位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为何会向同为法西斯阵营的希特勒求援?他的电报最终换来了什么?这场跨越道德、政治与军事的荒诞悲剧,揭开了二战中最令人心碎的黑色幽默。

时间回到1937年12月13日,当时中国凋零南京沦陷,日军在进城后顷刻间将这座千年古都瞬间沦为修罗场,街道上堆满尸体,秦淮河被鲜血染红,妇女的哭喊与枪声交织成地狱交响曲,在这场持续六周的大屠杀中,有超过30万中国军民惨遭杀害。

在这片血色炼狱中,一个德国人的住所却成了罕见的“安全岛”,约翰·拉贝这位55岁的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本可以像其他外国人一样撤离,但他选择留下。

当日军开始屠杀时,拉贝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那就是他在自家花园竖起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利用德国盟友的身份,将小桃园10号的宅院变成了难民营

“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拉贝在日记中写道,这位身材微胖、戴着圆框眼镜的商人,白天穿梭于枪林弹雨中救人,晚上则用颤抖的手记录日军暴行:活埋、机枪扫射、强奸、虐杀......每一页日记都浸透着血腥与绝望。

随着暴行升级,涌入拉贝住所的难民从几十人激增至上千人,他腾出每一个角落,甚至拆掉家具搭建临时床铺,当食物耗尽时,他变卖个人财产购买军粮,当日军试图闯入时,他挺着啤酒肚挡在门口,用生硬的日语呵斥:“这里是德国财产!”

截止到1938年初,南京国际安全区已收容25万难民,这已经远远超过承载俄极限,当时的拉贝面临两难:要么继续收留更多人导致集体饿死,要么关闭大门看着同胞被屠杀。

就在走投无路之际,这位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那就是向希特勒求救。

当时拉贝精心准备了一份260页的报告,并附上20张标注时间地点的屠杀照片,通过德国大使馆渠道寄往柏林,在电报中他详细描述了日军暴行,恳求“元首”出面制止这场“违反一切人类文明的罪行”。

“我竟然指望一个屠夫去阻止另一群屠夫。”晚年的拉贝在回忆录中自嘲道,当时他为何会对希特勒抱有幻想?这是因为一方面拉贝虽然是纳粹党员,但更像是个“打卡党员”,加入党组织只是为了方便在华经商,而另一方面他则是天真地认为,只要希特勒看到真相,就会出于“雅利安人的荣誉感”出手干预。

然而这份电报在柏林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远不是拉贝期待的那种:德国外交部知道后暴跳如雷,因为此时德日刚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正密谋瓜分世界,而希特勒看到报告后,据说只冷冷说了一句:“这个多管闲事的蠢货。”

电报发出两周后拉贝没有等到救援,而是等来了盖世太保,1938年2月他被强行召回德国,六本日记和所有照片被没收,更加讽刺的是这位拯救25万人的英雄,回国后竟因“损害国家利益”遭到审讯。

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下令:“拉贝先生必须保持沉默。”他被禁止公开谈论南京见闻,但倔强的德国人仍偷偷进行了五场演讲,而最后一次演讲结束后,盖世太保冲进会场,以“破坏德日友谊”罪名将他逮捕。

二战结束后命运再次戏弄了拉贝,因为纳粹党员身份,他被盟军投入监狱,当中国民众得知消息后,超过十万南京市民联名请愿,国民政府更是每月寄送食物包裹,最终在1946年南京方面的担保下,拉贝最终获释。

这位曾经的富商在晚年时穷困潦倒,全家挤在柏林一间小公寓里,靠南京市民募捐的面粉度日,1950年拉贝因中风孤独离世,葬礼上没有一个德国官员出席,而他的墓碑上只刻着一行字:“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

拉贝的悲剧背后是二战中最诡异的政治关系,那就是德日“同盟”,在1936年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表面上是共同反苏,实则各怀鬼胎,希特勒希望日本牵制苏联,而日本则想借德国威慑美国。

这种同床异梦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尤为明显,当拉贝的电报到达柏林时,德国正忙着与日本进行“柳运输”:通过潜艇秘密交换战略物资,在此期间日本向德国运送橡胶、钨砂等原料,德国则提供Me-262喷气机图纸、火箭技术甚至铀氧化物。

更讽刺的是就在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同一个月,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还在调停中日战争,这并非是出于好意,而是希特勒希望日本能够尽快结束中国战事,好腾出手对付苏联,至于中国人死多少?那不过是地缘政治的小数点罢了。

德日关系的荒诞在1941年达到顶峰,当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希特勒兴奋得“如释重负”,因为终于能把美国拖入战争,而日本直到投降前夜,还在幻想德国会分享原子弹技术,然而殊不知希特勒自己的核计划都进展缓慢。

拉贝去世后他的孙子在阁楼发现了尘封的日记和照片,1996年《拉贝日记》公开出版,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铁证如山的记录之一,而这些曾被纳粹没收的资料,最终却成了审判战犯的关键证据。

如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拉贝的雕像静静矗立,他圆框眼镜后的目光,依然注视着每一个来访者,仿佛在问:如果换作是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穿越了83年的血色迷雾,直到现在依然振聋发聩。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小编会第一时间与您回复。

参考资料:

黄慧英. 拉贝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黄侃. 约翰·拉贝墓碑的故事. 人民网.

杨惠群总领事出席悼念约翰·拉贝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来源:懂点历史赵富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