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两院十大科技进展揭晓,清华2项居首,南大、海军医等上榜

B站影视 2025-01-23 14:39 2

摘要:①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这个应该是去年最没有悬念的一项入围成果了吧,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其样品的首批科研成果也在去年11月起陆续在Nature,Science和国内顶级期刊上陆续发布。本次主要介绍的是11月1

一年一度的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昨天正式揭晓。下面我们来重点介绍一下偏基础科学方面的获奖成果:

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这个应该是去年最没有悬念的一项入围成果了吧,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其样品的首批科研成果也在去年11月起陆续在Nature,Science和国内顶级期刊上陆续发布。本次主要介绍的是11月15日同时刊登在两本顶刊上的关于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的研究,两项研究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也同时入选了科技日报社主办2024年十大科技新闻和英国《Physics World》(物理世界)评选的2024年的十大科学突破(见号文章:《Physics World》2024十大物理学突破揭晓,中国学者两项成果入围);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在全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嫦娥六号任务的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李春来研究员也被Nature评为了2024年度的十大科学人物(见公众号文章:2024年Nature’s 10揭晓,两位中国学者入选;历史上都有哪些中国学者获得过这一称号呢?)。

(取自中国科学院)

②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清华大学施路平和赵蓉等合作发表的《面向开放世界感知具有互补通路的视觉芯片》—“天眸芯”的研究成果于2024年5月发表于顶刊Nature上。该文也是该团队继异构融合类脑计算“天机芯”后,第二次登上《Nature》杂志封面。该研究在极低的带宽和功耗代价下,实现了高速、高精度、高动态范围的视觉信息采集,不仅突破了传统视觉感知范式的性能瓶颈,而且能够高效应对各种极端场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研究标志着中国在类脑计算和类脑感知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该成果也入围了科技日报社主办2024年十大科技新闻

③科学家研发出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在Nature上发表了《Pb级超分辨纳米级三维光盘技术》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国际首创的双光束调控掺杂聚集诱导发光染料的有机树脂薄膜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实验上首次实现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双光束写入和双光束读出的Pb量级光存储(1PB相当于1000TB,也相当于100万GB,传统商用光盘的最大容量仅在百GB量级)。该研究对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④我国研究人员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提供新方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合作,在Nature上报道了在钴基三角晶格量子磁性材料中,发现了兼具固体和超流体特征的新奇量子物态—自旋超固态,这是首次在实际固体物质中给出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研究发现自旋超固态可以导致巨磁卡效应,并基于该效应设计出新型低温制冷器件,实现了亚开温区无液氦极低温固体制冷。该研究为破解我国氦资源短缺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有望在未来建成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机。极低温制冷机可以为例如超导量子计算机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运行环境,并且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深空探测等前沿技术领域广泛应用。

⑤我国学者发表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海军军医大学徐沪济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在Cell上报道了使用一种革命性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成功治疗自身免疫病。这也是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对3名患者的风湿免疫性疾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难治性风湿免疫病的诊治提供了新路径。该研究展示了异体通用型CAR-T疗法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巨大潜力,为CAR-T细胞疗法的批量生产带来了希望。该项成果也入选了科技日报社主办2024年十大科技新闻,文章第一通讯作者徐沪济也被Nature评为了2024年度的十大科学人物(见公众号文章:2024年Nature’s 10揭晓,两位中国学者入选;历史上都有哪些中国学者获得过这一称号呢?)。

⑥我国研制超级显微镜,首次全景“看到”大规模细胞交互行为。清华大学戴琼海和郭增才、吴嘉敏等合作在顶刊Cell上推出了自主研发出的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该仪器不仅具有厘米级三维视场与亚细胞分辨率,还能够以高达20Hz的三维成像速度实现长达数十小时的连续低光毒性的观测,其各项数据均较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商业化荧光显微镜至少高一个数量级。该研究首次全景而动态的观测到哺乳动物器官尺度细胞精度的组织异质性等,可对大规模多样化细胞的完整动态生理与病理过程中进行研究。该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国际领先性能,填补了对复杂生命现象介观尺度活体观测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活体介观是微成像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其核心专利已进行了转化,已支撑清华大学及国内其他顶尖科研机构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展系列创新性研究。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南京大学杜灵杰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德国明斯特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在Nature上报道了通过自主设计、组装的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基于砷化镓量子阱,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观察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集体激发——引力子模,这是世界上首次在真实系统中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同时为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全新的几何描述提供了实验证据。虽说不是直接观测到引力子本身,但该实验发现为在凝聚态物质中探索量子引力相关物理问题开辟了全新视野,也开启了从几何视角研究强关联量子体系的新方向,这对当代物理学而言意义重大。

除了以上7项入围成果,其余3项成果分别为: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天关”卫星成功发射并获系列成果和第二次青藏科考钻取全球最长山地冰芯并实现系列突破。综上所述,本次两院院士评选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清华大学独自领导了其中两项成果,位居国内机构第一,南京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中科院多个院所等也榜上有名,其中南京大学和海军军医大学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

来源:科技大满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