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信息技术产业六大趋势洞察

B站影视 2025-01-23 10:00 2

摘要:2025 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十五五”蓄势之年。社会在变革,科技在发展,经济在转型,哪些关键趋势应被着重提及,怎样为 2025年信息技术产业把脉定向?本报记者聚焦六个方面,进行梳理、提炼与展望。

2025 年是消费提振之年,技术迭代之年,变革加速之年,重塑升华之年。智能化浪潮呼啸而来,旧范式与新范式更替、旧格局被新力量重塑,蜕变中孕育着希望。

2025 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十五五”蓄势之年。社会在变革,科技在发展,经济在转型,哪些关键趋势应被着重提及,怎样为 2025年信息技术产业把脉定向?本报记者聚焦六个方面,进行梳理、提炼与展望。

开启通用人工智能新纪元

AI加速进化,应用全面开花。如果说 2023 年是大模型爆发年,2024 年是大模型落地年。AI技术在多元方向持续突破,视频生成、世界模型、空间智能等技术推动了人类对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探索。

大模型不“卷”参数“卷”应用已成为共识。毕竟,能力强远远不够,应用才是解题关键。大模型呈现的是底层能力,用大模型不能仅停留在打开ChatGPT 提问阶段,而是要用A1为企业降本增效。

2025 年,大模型有三方面的趋势值得关注。第一,端侧AI应用遍地开花,期待破圈级爆款产品出现。无论在 APP 端,还是在 web 端,AI智能助手赛道外的所有赛道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AI搜索、AI写作、AI生图等赛道出现了部分头部产品数据下滑、回升乏力的情况。随着大模型对图像和视频信息处理能力快速提升,预计 2025 年将出现综合性的多模态交互,AI能够通过物联网、特定信息等多种感知协同。

第二,2025 年 AGI开启新纪元。AGI因其类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代目标。预计 2025年,AGI的广泛应用将带来前所未有的行业变革--包括医疗健康、金融、制造等多个领域。

随着机器学习模型的增强和量子计算的集成,AGI的应用潜力被进一步释放。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 AGI能够整合和理解来自不同数据类型的信息,如文本、视觉、音频等,从而自主适应不同场景并作出决策。这种自主决策和适应能力显著提升了AGI的智能水平,使其在复杂环境中的表现更接近人类。

AI Agent(智能体)作为融合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体,能够根据用户历史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其交互的主动性和自动化程度远超现有工具。

2024 年出现以各种语言模型为支撑的 AI 应用。2025 年,基于语言模型会产生更多的 Agent,以 Agent 为基础设计更复杂的 AI应用和系统。从技术和配套设施两方面来看,2025年,AIAgent将广泛应用,有望带来独属于 AI2.0 时代的交互方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文生视频一枝独秀,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能够通过简单文本描述创建视频。扩散模型在多任务中取得显著成果,已成为视频生成的主流技术路径。其中,DiT(Difusion Transformer)模型最受瞩目。经过 2024年的发展,无论是开源模型,还是闭源模型,2025 年都会出现基于文生图,尤其是文生视频的应用。

第三,AI在科学领域应用将持续繁荣,材料研发领域有望成为下一片应用热土。人工智能最令人兴奋的用途之一是加速自然科学的发现进程。

2024年 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投身于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其中包括谷歌旗下 AI 公司 DeepMind 的CEO和高级科学家,二人带队研发的 AlphaFold 系列对于蛋白质结构预测具有里程碑式贡献,被认为是 AI for Science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这种趋势今年将继续,并且会有更多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数据集和模型出现。蛋白质之所以成为人工智能的理想目标,是由于这个领域已经有了非常优秀的现有数据集,可以用来训练模型。

材料研发或将成为 AI forScience 下一个应用主阵地。AI能够加快新材料的发现和设计,例如 DP-GEN 深度势能生成工具可以预测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相变,优化现有材料性能。其中的 A-Lab 系统在测试中合成了 58 种预测材料中的 41 种,成功率达到71%。2024年3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宁德时代设立的中国香港研发中心,推动 AI驱动的科学研究,“挖掘新能源材料、体系和应用方案”。

Meta 发布了庞大的数据集和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更快地发现新材料。2024年12月,Hugging Face(抱抱脸公司)与初创公司 Entalpic共同推出了 LeMaterial(一个开源项目),旨在简化和加速材料研究。

数字中国建设全力加速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双千兆” 网络发展政策措施,试点部署万兆光网,力争累计建成 5G 基站450万座以上。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优化,加快网络升级“联算成网”。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发展。

2025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数据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数字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数据发展基础更加夯实,数据资源供给和要素价值释放不断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创新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数据领域国际合作全面展开。会议提出,2025年将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构建数字产业集群梯次布局体系,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数字社会建设,以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为算力底座、网络支撑等方面指明具体建设方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第一,开展万兆光网试点。万兆光网是下一代光网络的演进方向,具有更高的带宽、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可靠性。宽带网速远高于现有的网络水平,而网络信号时延 却 只 有 千 兆 光 网 的1/10。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7日发布 《关于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到 2025 年底,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城市和地区,聚焦小区、工厂、园区等重点场景,开展万兆光网试点。万兆光网将实现 50G-PON 超宽光接入、FTTH/FTTR 与第七代无线局域网协同、高速大容量光传输、光网络与人工智能融合等技术的部署应用。

第二,5G-A 通感智融合拓展应用新空间。2024年被认为是5G-A 商用元年,截至 2024年11月末,国内已有330 余个城市启动部署5G-A 网络工作,全国逾百城运营商发布了 5G-A 套餐。5G-A并不是对原有 5G 的替代,而是根据具体需求,在更高速率、 更大带宽、更低时延的重点场景需求下,对5G网络进行演进升级,也是通往6G的桥梁。2025年,5G-A 将展现出两大核心趋势:技术迈向集成化,通感智融合拓展应用新空间。这种融合将使得 5G-A 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数字化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集成化的5G-A 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工业自动化和智能交通管理。此外,5G-A 还将与AI、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为第三,算力价格降至合理水平,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加速。人工智能的兴起催生了对算力的爆发式增长需求,无论是从政策要求,还是从实际市场情况来看,中国智算服务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 年,算力规模有望接近 300EFLOPS,其中智能算力的占比要达到 35% 。2023-2025 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38.2%。

近年来,我国智算中心建设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但由于匆忙上马、生态成熟度低、异构算力协同调度难等因素的困扰,造成部分地区/项目的资源利用率不高。预计 2025 年,我国高质量算力供不应求、规模小、位置偏远算力过剩的结构化闲置现象仍然存在。

从需求侧看,算力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持续增长。2025年我国 AI 行业应用、A 智能体市场将迎来爆发,政策将引领我国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加速。

从供给侧看,政府和企业算力基础设施正从“重建设”转向“重运营”,同时 2024 年下半年开始的算力租赁价格下降趋势仍将延续,直至降到合理水平。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搭建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和算力大市场的建设。一方面,附加算力调度和供需对接等功能的公共算力平台将加速试点应用。另一方面,围绕枢纽节点的算力生态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级、城市级等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将初步显现,并且将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联合运营体。全国数据工作会提出,2025年,将大力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2025 年底,国家枢纽节点地区各类新增算力要占全国新增算力的 60%以上,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使用绿电占比要超过 80%。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入黎明前夕

2024年,具身智能技术迭代迅猛,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最佳载体,获得广泛关注。

具身智能是指智能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利用身体的感知和运动能力来实现学习和推理的能力。与传统智能相比,具身智能具有主动性,能够在与环境的交互感知中将数据的采集、模型的学习、任务的执行融为一体实现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具身智能在复杂环境中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

此前,人工智能主要以数字形式存在,缺乏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体验,难以有效应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情况。而具身智能通过赋予 AI“身体”,与现实产生交互,使 A 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被认为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

目前,具身智能本体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包括四足、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甚至是智能汽车驾驶系统等都可以被称为具身智能。但在所有形态当中,人形机器人由于其特殊的构造,使其成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使具身智能拥有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空间。截止到 2024 年底,国内已发布或者在研人形机器人的厂商接近 100 家,融资规模超 100 亿元。未来,部分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量产。

万联证券发布的“2025 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策略报告”显示,国际巨头商业化落地可期国内重量级玩家不断增多,产品各具特色。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展迅速,量产及商业化落地提上日程。特斯拉计划于 2025 年开始小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 Optimus,并优先在特斯拉内部使用。预计到 2026 年,Opimus将向外部出售并在各个领域应用。

FigureAl 得到了英伟达、OpenA1和微软等行业内多家企业和投资者的支持,产品性能提升,其技术和市场前景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1XTechnologies 最新人形机器人原型 NEOBeu 在家庭场景应用方面展开了新探索。波士顿动力人形机器人 Adas 在模拟工厂环境中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执行任务,在汽车和制造环境中可以实现流程自动化。

AgilityRobotics 旗下DigitV2人形机器人已经在 RobotFab 开始投产,主要用于物流运输,预计到 2030年将在 100 家工厂部署大量人形机器人,以提升生产效率和物流自动化水平。

国内动态方面,华为人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加快布局具身智能。华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并与 16家企业签署了企业合作备忘录,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意愿已经明确。优必选(Walkers1)、宇树(Uni-treeG1)、傅利叶(GR-2)、智元(远征 A2)、小鹏(1ron)、小米(CyberOne)等不同背景的企业正加速涌入人形机器人市场且其产品各具特色,目前正持续更新迭代并快速推进量产。

2025 年,人形机器人供给侧迅速繁荣,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入商业化黎明前夕,谁能看到黎明的曙光,我们拭目以待。

低空飞行器发展全线提速

2024 年初,低空经济首次被写人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低空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由此开启。低空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航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颁发了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6个,新增通航企业 145 家、通用机场26 个,新增实名登记无人机 110.3 万架,无人机运营单位总数超过2万家累计完成无人机飞行2666 万小时,增长 15%。赛迪顾问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规模约为 32 亿元,2026 年有望增长至 95 亿元。

2024 年,低空飞行器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eVTOL 作为低空飞行器的代表,技术不断成熟,eVTOL 可以分为多旋翼、复合翼和倾转旋翼三大技术路线。研发多旋翼 eVTOL 的企业有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复合翼 eVTOL的代表企业有峰飞航空、沃兰特和御风未来等;倾转旋翼 eVTOL的代表企业有沃飞长空。多家eVTOL 企业在各地开展试飞,为应用推广打下基础。中央空管委决定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和重庆六个城市开展eVTOL 试点,并将 600 米以下空域授权给部分地方政府。

2024年10月14日,工信部提出打造全球最大规模低空通信网,目前国内已有 330 余个城市启动最新的 5G-A 网络部署。借助 5G-A 的通感一体化能力,保障低空通信高速低时延指标的同时,对航空器的位置、状态等进行全天候高精度监测,提高低空的管理效率,实现低空飞行“可视、可管、可控”。这给低空飞行器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月9日,民航局召开 2025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会议披露,2025 年民航将夯实低空飞行安全管控基础,加强低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低空飞行应用场景,统筹推进传统通用航空转型升级与新兴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潜力。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5万亿元,2035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

如果说 2024 年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随着应用场景的逐步丰富,2025 年将是低空飞行器发展提速年。原因有如下三方面。第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技术不断成熟,续航能力和载重能力持续提升。第二,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低空智联网,提高飞行安全和管理效率。第三,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降低了制造成本,提升了飞行器的性能和可靠性。2025年,低空飞行器市场发展有望全线提速。尽管适航周期长、技术迭代等问题仍然存在,但先飞起来,已经成为低空飞行器企业推动商业化落地的共识。

正如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董志毅所言,2025 年,低空经济所需关键技术装备有望列入国家专项和国家各项研发计划,中大型无人机、新型垂直起降航空器等有望实现突破性进展,低空装备向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方向深人迈进,“运行风险、分类管理”的无人机适航审定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支撑适航审定工作机制有望建立,为我国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和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重要保障。

信创繁荣 国产操作系统三分天下有其一

2025 年,信创产业将进入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的新阶段。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推进,行政办公及电子政务系统将实现全面自主可控的国产化。金融、电信、电力、交通等行业已经进入规模化采购阶段,信创产品在这些领域的渗透率显著提升。

国产操作系统将在未来信息技术产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信创产业链中的基础软硬件、云计算、信息安全等环节正在逐步完善。国产 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产品的性能不断提升,市场认可度也在提高。国产操作系统如鸿蒙、银河麒麟、欧拉、统信 UOS 等在 2024年持续拓宽应用范围,生态构建成效显著。

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表示,2024年,鸿蒙生态迎来历史性突破。HamonyOSNEXT(5.0)十年铸剑正式发布,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上架2万多个,鸿蒙开发者超过 720 万,生态设备超 10 亿台。从内到外全栈自研的 HarmonyOS NEXT 实现了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打破移动操作系统两极格局。时代的洪流冲天下,鸿蒙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终端人的责任与使命。繁荣鸿蒙生态、构建鸿蒙原生智能是支撑我们走向更大胜利的关键突破点。2025 年,鸿蒙生态要压强投入,10 万个应用是生态成熟标志,这是未来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关键目标。我们要一鼓作气突破临界点,原生鸿蒙用户挑战亿级。我们号召全体员工率先使用原生鸿蒙,“自己的降落伞自己先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鸿蒙的先锋共建者。

鸿蒙操作系统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上,更在于其构建了一个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鸿蒙打破了传统操作系统的封闭性,通过其分布式技术,实现了跨设备、跨场景的协同工作,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同时,鸿蒙还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的繁荣发展。2025 年国产操作系统将加速从“能用”迈向“好用”,助力各行业用户把握 5G、AI等新一轮发展浪潮。据东吴证券测算2025 年中国操作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 586 亿元,显示出国产操作系统市场的快速增长。国产操作系统企业在新商业模式和消费市场的探索中将大有可为,加快构筑“AI+ 操作系统”的核心优势。

绿电成为绿色经济增长关键动力

2024年,多项政策出台,推动绿色电力发展。202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强调鼓励各地区实行新上项目可再生能源消费承诺制,加快建立高耗能企业可再生能源强制消费机制,合理提高消费比例要求。2024年5月,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十四五”后两年新上高耗能项目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不得低于 20%;到 2025 年底,电解铝行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 25%以上;2024 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到 2025 年底,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

2024年,中国绿色电力行业经历了从技术基础薄弱到形成产业规模,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的跨越式发展。

2024 年,各地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预计达到3亿千瓦以上,占新增装机的 85%以上,风电光伏总装机将达到 13.5 亿千瓦,提前6年多实现“到 2030 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目标。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一,2025 年,中国大部分省份有望正式运行电力现货市场。现货市场的运行将使电价更清晰地反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电力供需情况,从而对绿电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预计到 2025 至 2027年,中国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将持续提升,绿电消纳压力逐步得到缓解。这一趋势不仅将改变能源消费结构,还将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预计省间电力市场的建设将提速,省间交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对于新能源资源丰富的省份和用电紧张的受端省份都将带来积极影响。

第三,预计 2025 年,中国将出台新能源入市政策,明确绿电入市的时间轴、价格机制以及新老划断规则。这将有助于引导行业的理性和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