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年轻人倾诉心事的方式正发生着变化。近日,复旦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10%的中国年轻人相比向父母,更倾向于选择向人工智能倾诉心事。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一现象反映出一些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未能在家庭关系中得到充分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年轻人倾诉心事的方式正发生着变化。近日,复旦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10%的中国年轻人相比向父母,更倾向于选择向人工智能倾诉心事。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一现象反映出一些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未能在家庭关系中得到充分回应。虽然AI为年轻人提供了理性分析和情感支持的新选择,但它无法完全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互动。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这份调查报告基于B站、豆瓣、知乎、微博、小红书、Soul App等六大中国青年网民聚集的互联网平台,从2014年至2024年的海量数据出发,聚焦精神文化需求、思想需求、情感需求等关键指标,探索中国青年网民的认知变迁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在生活中更愿意和谁分享自己的情绪与心事”时,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固聊”网友(47.9%)、恋人/伴侣(32.5%)、陌生网友(30.8%)、同性朋友(28.0%)和异性朋友(28.0%)。值得注意的是,有13.5%的年轻人选择向AI虚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这一比例甚至高于父母亲人(10.4%)。在11253名被访者中,“愿意向AI虚拟人诉说自己的烦恼” 比例达到了37.9%,“虚拟人可以给我足够的情绪价值”是认同比例最高(58.3%)的原因。 相比于向父母倾诉,为什么年轻人更倾向于与AI分享心事?一位经常寻求AI心理辅导的受访者周华告诉卫星通讯社,这主要是因为AI不会因频繁倾听他人的困扰而感到负担,并且能够从更理性和广阔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而与父母分享心事时,可能会增加他们的负担,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对于这一趋势,心理咨询师肖雪萍指出,虽然父母或亲人通常是最亲近的人,但由于代际差异或认知水平的不同,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回应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反而可能具有优势。她同时强调,那些选择与AI倾诉的年轻人,可能是因为没有遇到能够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亲人,因此选择人工智能并非他们的初衷,而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于这一现象,有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兴起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孤立化”情况,也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年轻人缺乏社交关系或出现“原子化”。然而,肖雪萍强调,AI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而不是限制或孤立人际关系。她说:“在过去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人们也常常遇到类似的困境——当想找人交流,寻求建议或者情感回应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过去的应对方式可能是默默压抑,或者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如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出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觉得这个增加的选项是挺好的,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和倾诉的渠道。”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否会有更多年轻人倾向于向AI分享心事?肖雪萍认为,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她解释称,“随着家庭单位的缩小和商业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各种服务满足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人际关系。这使得人们在面对情感支持和建议的需求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AI,特别是当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时。”然而,她强调,不需要过于担心这一点。因为人类的情感和需求是复杂的,长期依赖AI进行情感交流还是会带来满足感的缺失。肖雪萍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忍受长期缺乏真实、灵活、有创造性的互动,那么他也很难长期只依赖AI进行情感交流。也许他暂时觉得无法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所以选择和AI聊天,但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了亲密关系,他自然会回到现实中去寻求情感支持。所以,我认为这种情况不必过于担心。”对此,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受访者小闫表示认同,她坦言,使用AI倾诉心事虽然总能得到非常“完美”的回答,步骤清晰,逻辑明确,但却很难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因为它的回答缺乏互动性。肖雪萍认为,人类之间的真实情感连接和互动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超越。她指出,在人类的互动中,彼此的缺点、需求使关系更具真实感和深度。正是这种不完美的互动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她说:“人类在关系中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对方像人工智能一样,总是标准化地提供支持,时间久了,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被理解或感受到存在。当对方有缺点、欲望和需求时,这种真实的互动会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位置。”肖雪萍强调,要相信人类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每个人内心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是可能在某个时刻没有找到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单纯地鼓励年轻人多与现实中的人建立情感联系,不如更积极地建议他们主动去寻找那些能为自己提供支持的人和关系,寻找合适的社交圈和沟通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动质量。
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