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据新华社报道,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从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60秒、100秒到2023年的403秒、如今突破1000秒,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人造太阳”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让中国聚变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也为全球聚变堆建设提供重要依据。而这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可以说是意义非凡,按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的说法,“聚变反应达到千秒量级才能自我维持,跨越‘亿度千秒’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运行所需的环境。”
如此来看,中国这次可以说是在核聚变商业化的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锐叔也一直抱有这样一条逻辑链即“算力即国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电力的尽头是可控核聚变”,这是因为:首先,算力不仅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成为助推我国迈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及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要素,对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二,算力又高度依赖于电力供应,据《纽约客》杂志引援国外研究机构报告,ChatGPT每天要响应大约2亿个请求,在此过程中消耗超过50万度电力。而按照我国对于2025年中国算力总规模将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将达到2053亿~2412亿度。其三,核聚变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来源广泛、安全性高的优点,是未来人类的理想能源,甚至被称为“终极能源”。由此可见,发展核聚变能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正因为如此,海外方面,近期科技巨头们纷纷将目光转向核能即核聚变,如:OpenAI CEO Sam Altman透露,核聚变技术将"很快"取得突破,他预计其投资的公司Helion将"很快"演示净能量增益核聚变;微软已同意从核聚变初创公司Helion Energy购买电力,Helion Energy计划于2028年部署核聚变发电站;甲骨文将建3座小型核电站,为AI数据中心供电;Constellation Energy公司宣布了与一项为期20年的电力采购协议(PPA),将从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的1号机组向微软在中大西洋地区的数据中心供电。
国内方面,中央、地方对核聚变也都给与政策支持,如:据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党建研究》2024年第10期刊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文章指出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梯次培育量子科技、核聚变、生物制造、6G等未来产业;去年11月20日,上海聚变能源公司成立,上海国资入局。同时,在技术上,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也正在持续实现突破,有望尽快实现商业化。
展望未来,可控核聚变市场空间巨大,根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和SkyQuestt测算,预计24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312.6亿美元,并预计到2031年达到4915.5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5.8%。在这一背景下,深度参与核心项目的设备及材料标的有望持续受益。其中,核聚变设备价值量占比较高,预计全球核聚变设备市场年均规模将从2021-2025年的208亿元增长至2026-2030年的917亿元、2031-2035年的2172亿元,2023-2033年年均复合增速26%。
基于可控核聚变的巨大前景,以及中国“人造太阳"取得重大进展的催化,可适当关注一下相关机会。
来源:锐叔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