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现在的人越来越焦虑了。
具体来讲就是越来越静不下心来去做一件事。
但很多时候,焦虑其实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大障碍。
关于这一点,大家应该深有感触。
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和跟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做事效率完全不同。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容易焦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坏习惯:
那就是过度思考,通俗意义上来说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那么,该如何摆脱这种状况呢?
心理学同样给我们提供了3个方法。
其实,焦虑产生的根源是对现状的不甘。
适度的焦虑其实是能够促进人进步的。
比如在学生时代考试前。
你觉得自己课本上的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明天肯定考不好。
于是你掌灯夜读,巩固熟悉了那个知识点。
这就属于一种适度焦虑。
但问题在于,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常见到的是过度焦虑。
这类人不满足于现状,却又不愿意为之付出行动。
只是每天沉湎于过去的荣光,或陶醉于未来的希望。
没有行动,现状自然不会改变,而现状没有改变,又会促进人的进一步焦虑。
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改变焦虑状态的第一步,便是将脑海中的想法付诸行动。
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就曾做出总结:
人是不能闲下来的。
因为人一旦闲下来就会胡思乱想,进入焦虑状态。
而当人进入行动状态时,焦虑又会消失不见。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反驳了:
自己不是没有行动,而是害怕行动了没有效果或失败怎么办。
这其实就是过度思考的一种表现。
我们要知道,如果你已经身在“地狱”,那么你的现状只会更好,不会更差。
你尝试了不一定成功,但你不尝试就一定不会成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焦虑产生的另一大原因是自我怀疑。
具体来讲便是在事情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
这类人总是喜欢设想最坏结果,做好最坏打算。
虽然说这有利于提前做好相关预案,但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健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天你去公司上班,老板突然下班后去他的办公室一趟。
悲观的人的想法是:完了,又要挨训了。
然后就会思考自己到底做了什么错事,进而进入焦虑状态,导致一天的工作都做不好。
乐观的人则会想:好事,老板说不定要给我升职。
虽然说这种几率很小,但在这种健康心态的影响下,这个人一天的工作都会很顺利。
心理学上有一种著名的“ABC理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A是已经发生的事,B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C是我们做出的反应。
A不会直接导致C,B和C才是因果关系。
这就告诉我们,一件事发生之后,我们产生的情绪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要想消除掉焦虑状态,还是需要重塑自我认知,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老话说得好,知足者,才能常乐。
过度焦虑对我们最直观的影响便是心情会变差,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伯恩斯认为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状态。
他的论点是:人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才会无所不能。
为了改变焦虑状态,他提出了一种“快乐预测法”。
具体来说,这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列出每日任务。
把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列出来。
不管是工作任务、家务活,还是休闲活动,都可以列入其中。
其次是预测快乐得分。
在每个任务旁边,预测自己完成这件事时会感受到的快乐程度。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评分系统,比如从1到10,来表示预测的快乐分数。
再之后是记录实际得分。
在完成每个任务之后,立即记录下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快乐得分。
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意识到哪些事情真正为我们带来了快乐。
哪些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
最后,将预测的快乐得分和实际的得分进行比较,看看是否一致。
如果存在差异,可以反思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对哪些事情真正感兴趣。
通过快乐预测法,许多人发现,生活中充满了许多能够带来快乐的小事。
我们不需要总是期待那些“重大的事情”才能感到幸福。
相反,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同样能够带来持久的满足感。
例如,有人可能认为只有升职、加薪或完成一个重要项目时才会感到快乐。
但通过快乐预测法,他们可能会发现:
与朋友共度的一个下午、读一本好书、甚至完成一次散步,都能够带来极大的快乐。
这种意识的转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减少对未来的焦虑。
总而言之,焦虑虽然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见情绪。
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进行缓解。
来源:艾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