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句话说“穷人不与富人争斗,富人不与官员争斗”,在清朝乾隆时期,这句话还得再添上五个字:“汉人不与满人争斗”。名为《官场斗》(也叫《满汉斗》)的,不过是评书或者单口相声罢了。实际上,就算给刘墉再多胆量,他也没勇气跟和珅对抗,见到和珅他就得下跪磕头,这可是千真万
有句话说“穷人不与富人争斗,富人不与官员争斗”,在清朝乾隆时期,这句话还得再添上五个字:“汉人不与满人争斗”。名为《官场斗》(也叫《满汉斗》)的,不过是评书或者单口相声罢了。实际上,就算给刘墉再多胆量,他也没勇气跟和珅对抗,见到和珅他就得下跪磕头,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
在和珅看来,公爵以下的满汉文武大臣里,值得他有所顾忌的仅三人,这其中自然没有刘墉和纪晓岚。实际上依据正史记载,和珅压根没把刘墉和纪晓岚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轻视他们。
乾隆年间,刘墉所任最高官职为工部尚书署理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直至嘉庆二年,才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未曾担任过军机大臣,依据雍正之后“大学士不入军机便不算真正宰相”的惯例,就算刘墉真是驼背,也没资格被称作“宰相刘罗锅”。
虽说纪晓岚声名远扬,可颇为可惜的是,他连个名义上的宰相都算不上,毕竟他一生都未曾担任过真正的大学士。直至嘉庆十年,纪晓岚临终之际才获授协办大学士的称号,从未有过“中堂”的经历。
在清朝,大学士被称作“中堂”,这背后存在典故。清朝施行皇帝直接管辖下的六部制度,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一部都设有一位满族尚书和一位汉族尚书。满族尚书地位较高但能力欠佳,汉族尚书地位较低却本事出众,二者相互制衡,最终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这两位尚书时常产生矛盾,甚至会在部里争吵、打斗,让手下的郎中、员外郎们不知如何是好。
为了调解各部满汉尚书之间的矛盾,皇帝安排每位大学士负责一个部。在召开部务会议时,大学士坐在中间位置,满汉尚书分别坐在左右两侧。如此一来,有大学士在中间间隔,满汉尚书就不会发生冲突了。由于大学士在会议中处于中间就座的位置,所以他们被称作“中堂”。
在清朝时期,同一时段内,大学士数量最多不超过六位(包括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到乾隆年间,中和殿大学士被撤销,新增体仁阁大学士,从而形成三殿三阁的制度),最少时仅一两位。调和满汉尚书之间矛盾的事务,由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负责处理,例如胤禛和胤祥都曾掌管过某一部的事务。
从乾隆五十一年至嘉庆四年期间,和珅身兼数部之职,担任文华殿大学士。此外,乾隆四十八年时,他获封一等男爵;乾隆五十三年,晋升为三等忠襄伯;到嘉庆三年,和珅又晋封为一等忠襄公。
尽管和珅在朝堂上位高权重,然而也存在他不敢轻易招惹之人,例如和硕和亲王弘昼、固山贝子福康安。
弘昼、福康安与乾隆皆为至亲,弘昼是乾隆极为疼爱的胞弟,福康安则是乾隆最为亲近的晚辈(疑似亲厚程度超过侄子)。在和珅尚未入朝任职时,弘昼便已离世(乾隆三十五年去世,三十七年和珅入宫担任侍卫)。无论和珅获封何等公爵,只要见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需下跪磕头。
在清朝,除皇室成员外存在九级爵位,依次为超一品的公、侯、伯,正一品的子,正二品的男,三品轻车都尉,四品骑都尉,五品云骑尉以及七品恩骑尉。和珅刚入职时便是三品官员(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尽管深受乾隆帝赏识,却连男爵的爵位都未曾获得。如此一来,刘墉自然也没有可恩荫世袭的爵位,等同于一介平民。他唯一能享有的待遇,便是无需参加乡试,可凭借“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试。
刘墉都是这般情形,纪晓岚就更不言而喻了。他的先辈中甚至没有当过道台的人,所以尽管考试成绩和刘墉相差无几(刘墉考了二甲第二名,纪晓岚考了二甲第四名),但他的升迁速度却远远慢于刘墉。
乾隆在位时,刘墉和纪晓岚都不会与和珅正面交锋,一方面是两人与和珅地位差距过大,另一方面,乾隆与和珅关系亲近是满朝皆知的事。刘墉和纪晓岚都很聪慧,甚至有些世故,自然不会自讨苦吃去招惹和珅。
和珅极为聪慧,他很早便获封超品伯爵,最终还取得了异姓大臣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福康安除外,毕竟福康安是否算异姓大臣只有乾隆等极少数人清楚)。然而,他绝不去与真正的八旗贵族起冲突,那些所谓和珅训斥王子贝勒的说法,不过是小说家的虚构罢了,实际上和珅巴结他们都还怕来不及呢。
和珅家族有两人获封公爵(和琳也被追赠为一等公),照理来说,对于公爵以下的人物,他应当全然不放在心上。然而,当我们查阅《清史稿》时会发现,至少有三个人丝毫不给和珅面子,并且和珅也不敢与他们公然翻脸。书中记载:“阿桂身为勋臣之首担任首辅,向来与和珅不和;王杰为人正直,总是与和珅作对;朱珪是仁宗(颙琰)的老师,和珅忌惮他得到重用。”
和珅对这三人当面不敢招惹,只能在背后使坏,但谁都没能被他算计到,毕竟这三人背景都颇为深厚。
阿桂出身于世代担任高官的将门家族,与乾隆有亲属关系,且辈分还比乾隆高(阿桂之女嫁给了允禄的儿子弘融)。和珅直至嘉庆三年才获封一等忠襄公,而阿桂早在乾隆四十一年就被封为一等诚谋英勇公。依据清朝的规定,拥有四字封号的公爵,其地位要远高于两字封号的公爵。
和珅对阿桂心存忌惮,二人相互争斗了大半辈子,谁都未能将对方击败。不过在气势方面,阿桂始终压和珅一头。即便和珅主动释放友好信号,阿桂也毫不领情。有记载称:“和珅的势力逐渐壮大,阿桂对他毫不迁就。他们不在同一值房办公,每天上朝值班时,阿桂必定与和珅保持数十步(半步为一武)的距离站立。和珅主动搭话,阿桂也只是随便回应,始终不挪动脚步靠近。”
和珅不敢招惹阿桂,也不愿看到朱珪得势,这不难理解,毕竟一个山头容不下两只老虎。朱珪是颙琰的老师,未来有可能成为朝臣中的头号人物。
然而他对王杰依旧心怀畏惧:“彼时和珅权势正盛,行事多独断专行,一同任职的官员都选择隐忍不发,唯有王杰遇到不合理之事,就会据理力争。皇上对王杰极为了解,和珅虽厌恶他却无法将其铲除。”
查看王杰的履历,能够发现他具备两个方面的优势,足以与和珅抗衡:其一,王杰是乾隆皇帝亲自选定的状元,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属于清朝的精英群体,深受乾隆的赏识;其二,王杰廉洁公正。
若我们仔细查阅清史里关于刘墉和纪晓岚的记述,会发觉这二人虽说不像和珅那般贪婪无度,但也并非清正廉洁。史书中有记载他们存在贪污行为,或是与贪官合谋的情况,并且二人都因此受到过惩处。刘墉曾因下属贪污一事(要说刘墉与此毫无关联,恐怕没人会相信),被免去了知府一职(此事在《清史稿·列传八十九》中有记载),依照律法他本应被斩首(若没参与,怎会落得斩首的惩处?),幸得乾隆念及刘统勋的情面,才饶他一命。纪晓岚也并非只有杜小月相伴,他妻妾成群,生活极为放纵。他与卢见曾之间的那些勾当,乾隆心里十分明白,所以才将他发配充军。
倘若清朝当真全面开展抓捕贪官的行动,和珅无疑会成为首个被捕获的对象,就连刘墉和纪晓岚或许也难以全身而退。
王杰和刘墉、纪晓岚有所差异:“王杰在中枢机构任职十多年,对于事情可行与否,都会委婉详尽地陈述上奏。他秉持刚正操守,历经两朝,凭借忠诚正直赢得君主赏识。”
看到此处,我们好像明白和珅为何忌惮王杰,却不把刘墉和纪晓岚放在眼里了:从古至今,邪恶难以压倒正义,王杰是乾嘉两朝极为少见的品德高尚之人,他所散发的刚正之气,让和珅不敢靠近。与王杰相比,刘墉和纪晓岚身上似乎缺了些东西,至于缺的是什么,各位读者应当心里有数。
来源:桃林欢快采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