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手游、社交软件,这些设计精巧的“时间杀手”逐渐侵入校园,“奶头乐”现象愈发明显。
“我们正在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娱乐内容以短、快、碎片化的形式占据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短视频、手游、社交软件,这些设计精巧的“时间杀手”逐渐侵入校园,“奶头乐”现象愈发明显。
学生们沉迷于即时满足带来的快感,分不清娱乐与学习的界限,最终不仅透支了身体健康,更透支了他们的未来。
而家长却往往对此缺乏深刻认识,误以为“只是玩得多了些”,殊不知,这种“奶头乐”的背后潜藏着对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危害。
通过低门槛、快速反馈的方式提供短暂愉悦,让人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逃避感;
就如同婴儿吮吸奶嘴一样可以暂时平息情绪,但没有任何实际的营养价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奶头乐”现象的本质是“即时满足偏差”(Immediate Gratification Bias)。
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表明,人类在面临短期快感与长期收益的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即时的奖励;
因为大脑会对即时奖励分泌大量多巴胺,而对长期目标的追求需要更多的理性控制和自我约束。
《法治日报》曾报道了一则新闻,让人印象深刻。
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最近为孩子的事情头疼不已。
她的儿子刚刚升入初一,本应是全家期待他新学期努力学习的时候,但事情却发展得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起初,马女士为了方便家校联系,特意给儿子买了一部新手机,并明确告诉他不能下载网络游戏。
儿子没有玩游戏,但却对刷短视频上了瘾。只要有空,他就抱着手机一刷就是几个小时。
有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放下,有一次甚至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
她试图劝说小然,但却发现无济于事。每次让儿子停下手机,他都会找各种借口搪塞过去,甚至为了争夺手机和她发生激烈争吵。
“孩子现在只要一听到我要收手机,就像要跟我‘拼命’一样,整个人都变得很激动。”她无奈地说道。
更令马女士担心的是,儿子开始模仿一些主播的言行。
一些在短视频中常见的网言网语,他张口就来,有些话听上去非常粗俗,甚至直接是骂人的词汇。
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提出的“网络社会理论”中提到;
碎片化的信息和即时满足的传播方式正在重塑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导致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和对深度阅读与学习兴趣的丧失。
长期沉迷短视频、手游会破坏学生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影响注意力集中与决策能力。
《湖南日报》曾报道了一位大学生因沉迷网络,被强制住院了三次,甚至一度被学校劝退的案例,更能说明问题。
湖南大学生赵明,今年22岁,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年纪。但是他的生活却早已被网络彻底吞噬。
学校一度因他的行为劝退了他,而他的母亲罗芝林用“魔怔”来形容儿子,似乎再合适不过。
在罗芝林的印象中,赵明完全活成了一种令人绝望的状态:
长长的指甲、长长的头发、十几天不洗澡成了常态;他几天才吃一顿饭,却从未表现出饥饿感。
罗芝林形容儿子:“他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每天活在网络的世界里,现实世界似乎已经与他无关了。”
为了追求游戏中的“虚拟荣耀”,赵明熬夜通宵、旷课逃课,逐渐丧失了正常的生活习惯。成绩每况愈下的他,甚至因为多次违规被学校劝退。
在母亲的努力下,赵明被送往湖南省脑科医院治疗。近年来,他已经被强制住院三次,每次治疗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然而,尽管出院时情况有所好转,但很快赵明又会“复发”,甚至比以前更加严重。
母亲无奈地说:“他没有社交能力,没有工作能力,甚至连生活的自理能力都失去了。”她哽咽地感慨:“孩子的人生,彻底毁了。”
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发布了《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报告显示:
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6亿,触网低龄化状况明显,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
2024年超7成未成年人周游戏时长少于3小时,这一数据相比去年增加37.2个百分点至75.1%。
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娱乐文化泛滥的折射。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揭示了延迟满足能力对未来成功的重要性。
家长可以通过奖励目标完成后的成就感,逐步帮助孩子减少对即时奖励的依赖。
此外,家长要主动减少自己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用阅读、运动等行为示范健康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制定每天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长,约定完成学业后才能进行娱乐,同时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监督执行规则。
除此之外,通过安排更多家庭活动、户外运动或手工制作,让孩子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愉悦。
“奶头乐”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我们无法阻止技术的发展,但可以通过提高认知、科学引导,让孩子学会分辨娱乐和成瘾的界限。
家长,不妨从今天开始关注:孩子昨晚熬夜到几点?手机的屏幕时间是多少?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可能就是挽救孩子未来的起点。
-The End -
作者-苏十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