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汴梁街头,一位枪棒教头正指导禁军士兵操练武艺。围观百姓肃然起敬。
北宋汴梁街头,一位枪棒教头正指导禁军士兵操练武艺。围观百姓肃然起敬。
原因无他,毕竟他可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而真实的场景却令人愕然:这位教头俸禄微薄,家中仅一名丫鬟,甚至与高太尉府中的帮闲陆谦,同处一个社交圈。
当金兵铁蹄南下,他训练过的数十万禁军竟溃不成军。
历史的真相,远比《水浒传》的豪迈叙事,更为荒诞而沉重。
首先要说明,“八十万禁军”并非文学杜撰。
宋仁宗庆历年间,禁军数量飙升至82.6万的峰值,加上60万厢军,全国兵力高达143万,军费消耗占财政收入八成。
这一数字,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堪称奇观。要知道,唐朝全盛期军队仅50万,汉武帝穷兵黩武时,也不及北宋禁军规模。
然而,这数字和站力,呈现的是反比。
早在宋太祖时期,禁军不足20万,却横扫割据势力。
到了宋太宗时期,军队扩至35万,可是战斗力已现下滑。
等到了宋徽宗时期,账面60万禁军,实际空额严重。定州路账面10万兵,实际仅存六七千人。
更讽刺的是,人数巅峰恰是战力谷底。
宋仁宗的八十万大军,面对西夏小股骑兵屡战屡败,士兵“披甲不能上马”,库存纸甲遇雨即溃,战马未至前线,已冻死大半。
禁军本为天子亲兵,职责在“守京师,备征戍”。但北宋的独特制度,使其彻底异化。
宋太祖为防止“黄袍加身”重演,构建精密制衡体系:
枢密院掌调兵权却无统兵权,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握统兵权却无发兵权,战时统帅由皇帝临时指派,战后立即交权。
这套“兵权三分”的机制,虽终结了兵变,却让将领“临阵受掣,动辄败绩”。
为消弭民变隐患,朝廷还将流民、罪犯充入禁军。
灾年募兵成为国策,导致军中充斥市井无赖与饥民。
昔日赵匡胤以“高壮标准”精选的十万铁骑,至此沦为乌合之众。
更荒诞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禁军日益沦为工程队。
他们农忙时下乡耕种,不忙时还得修筑京城护城河与大运河。
当钢铁铠甲换成纸甲,当战马变成耕牛,八十万禁军早已名存实亡。
林冲“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头衔,经《水浒传》渲染,成了威震东京的职位。史实却是另一种场景。
其实,教头并非正式官职,仅为临时聘用的武艺教练。
北宋武官分九品,教头甚至不入流,品级尚不如最低的九品巡教使臣。
仅东京禁军,就有教头五千余人,分枪棒、弓箭、刀剑等专业。
林冲的真实地位,不过相当于现代军队的连级武术教练,既无指挥权,更无调兵权。
1126年冬,金兵六万南下。账面六十万的禁军一触即溃,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俘。
当王朝将精兵简政抛诸脑后,当分权异化为效率枷锁,当将士尊严让位于文官权谋。
即便坐拥百万大军,也挡不住黄河冰面上,疾驰而来的六万铁骑。
来源:闲听风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