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军上尉余旭,中国空军阵营中光芒最炽烈的启明星,代号“金孔雀”,在一次双机翻滚训练中,与战机一同坠落,年仅三十岁。
2016年11月12日,一声巨响过后,天津武清的上空,一朵年轻的生命骤然陨落。
空军上尉余旭,中国空军阵营中光芒最炽烈的启明星,代号“金孔雀”,在一次双机翻滚训练中,与战机一同坠落,年仅三十岁。
就在前一天,她还在朋友圈为中国空军的生日送上祝福,谁能想到,那竟成了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一声叹息,瞬间即永恒。
信息来源:《华西都市报》
余旭的故事,要从四川崇州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说起,在父母眼里,她从小就是那个不让人操心的乖乖女,功课不用催,家务抢着干。
左邻右舍提起她,总是一脸笑意:“那姑娘,清纯、热心,嘴巴又甜,脸上总像挂着小太阳!”在邻居王叔叔的记忆里,余旭始终是那个清秀得体的小伙伴,待人接物让人挑不出一点错。
校园里的余旭,是个十足的“人气王”,她是文艺活动的常客,尤其爱跳舞,那身段、那舞姿,后来部队里的“金孔雀”美誉,便是由此而来。
但可别以为她只是个文弱的姑娘,学校运动会长跑纪录上,她的名字亮了好几回,这份骨子里透出来的运动天赋,好像冥冥之中,就为她日后翱翔蓝天埋下了伏笔,只是当时谁也未曾察觉。
高中毕业,人生的岔路口,余旭毫不犹豫地指向了天空,她的目标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那是多少飞行员梦想的摇篮。
想进这扇门,难如登天,文化课得是尖子,身体素质更是万里挑一,光体检项目就上千个,细致到让人咋舌。
那一年,全国二十万热血青年怀揣飞行梦涌来,可经过一层又一层的残酷筛选,最终能戴上飞行学员帽的,只有区区三十五人。
余旭,就是那三十五分之一,那千分之零点一七五的幸运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5年,她背起行囊,穿上军装,也恰好撞上了空军的一项大变革,要在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中培养歼击机飞行员。
时代的巨轮,就这样和她个人的梦想,紧紧咬合在了一起。
想当一名歼击机女飞行员?那条路,注定是用荆棘铺就的。
余旭她们那栋女飞行员楼的墙上,刻着十六个字:“超越自我,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甘于奉献”,这既是她们的训条,更是她们用青春书写的誓言。
训练到底有多苦?没亲身经历过的人,恐怕连想象都难以企及。
不到两年时间,大学本科四年的航空理论,她们得一口气啃完,滚轮、旋梯这些听着就让人头晕的抗眩晕训练,更是家常便饭。
每天的三千米长跑,余旭总是队伍里最靠前的那一个,苦和累,她从不挂在嘴边。
为了扛住歼-10战机高速飞行时那要命的过载,足足相当于自身体重九倍的压力,那滋味,就像要把全身血液都从大脑挤到脚底板,瞬间眼前一黑,甚至直接昏过去。
她们的床头,余旭用小小的便签写着“挑战自我,高空远航”,那是她给自己的打气筒,日记本里,偶尔也会流露出对家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咬牙坚持的决心。
有队友回忆,训练强度太大了,有些女孩会偷偷掉眼泪,有人问余旭哭过没,她回答得掷地有声:“使命比命都重要,我是来训练的,哪有时间哭?”
她心里清楚,开先进的三代战机歼-10,对飞行员的要求有多高,身上任何一点儿不足,在高空都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她不光玩命钻研理论,还把各种飞行要领密密麻麻记在本子上,一有空就翻出来背,她说自己不怕飞,反而享受在蓝天自由翱翔的感觉,觉得这是国家给的崇高事业,再难也得扛住。
就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和出色的表现,余旭飞进了代表中国空军顶尖水平的八一飞行表演队。
这支队伍,不光要参加国内重大阅兵,还是中国空军向世界亮肌肉、秀科技、展风采的窗口。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余旭第一次驾驶歼-10飞过天安门,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那是何等的荣耀!
后来,在马来西亚航展、泰国飞行表演上,她一次次惊艳亮相,引来无数赞叹,谁能想到,操控这么精密复杂的战斗机的,竟是这样一位年轻的中国姑娘!
要知道,那时候全国能飞三代机的女飞行员,掰着手指头数,也就四个。
飞行表演,那是真正的“刀尖上跳舞”,每个动作都得精准到毫秒,惊险万分,对女飞行员,标准从没低过半分,紧急情况下,留给飞行员的反应时间,可能连0.1秒都不到。
2016年珠海航展,是她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当她摘下头盔墨镜,一身戎装也挡不住川妹子那份独有的柔美。
有记者问她怎么在飞行员和普通女孩间切换,她坦言不难,在家当然还是想做个快乐的小丫头,可为了这份“更好”,她几乎把所有个人时间都搭了进去。
信息来源:《成都商报》
噩耗像一道晴天霹雳,砸在了每个人的心头,余旭的父母,两位再朴实不过的老人,在巨大的悲痛中,被接到了女儿最后战斗和长眠的地方。
看到坠机现场那个深深的土坑,两位老人再也撑不住,一下子跪倒在地,哭得撕心裂肺,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痛,没人能真正体会。
部队的人特别细心,安排了和老两口口音相近的人全程陪着,甚至想过让他们住进女儿生前的宿舍,希望能给那无处安放的哀思找个寄托。
当地的乡亲们听说英雄的父母来了,也自发地聚拢过来,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关心。
2016年11月16日,余旭的遗体在天津火化,她的骨灰,由她生前的战友们一路护送,回到了故乡四川崇州,在这之前,国家已经批准评定余旭为革命烈士。
当载着她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向崇州体育中心,供民众吊唁时,超过三十万的市民自发地涌上街头,他们手捧鲜花,眼含热泪,默默地送别这位从家乡飞出去的“金孔雀”。
随后,余旭的骨灰安葬在崇州烈士陵园,成了这里第一百二十二位为国捐躯的英魂,她的名字,从此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信息来源:《成都商报》
余旭走了,但在亲人和战友们的心里,她留下的印记却永远也抹不去。
空军摄影师沈玲,和余旭情同“忘年交”,用镜头记录了她从一个青涩学员到飒爽英姿的点点滴滴,那些影像,如今看来,每一张都让人心痛。
已经转业的前空军将领朱长义,强忍着悲痛,写下了一篇《云中,有一朵永恒的玫瑰》,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位年轻战友的惋惜与敬佩。
余旭的母亲胡中秋,在女儿离开几个月后,用一篇《几曾萧雨入梦来》,一字一句,都是一位母亲对女儿最深沉、最刻骨的思念,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人们并没有忘记她,余旭的墓前,一年四季都簇拥着鲜花,静静摆放的歼-10战机模型,寄托着人们无尽的哀思,也仿佛在诉说着她未竟的翱翔。
他们会定期来给余旭扫墓,献上鲜花,默默打扫周边的落叶。
余旭的母校崇州中学,以她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鼓励更多后来人像她一样,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国防事业。
学校里还建了余旭纪念馆,珍藏着她生前用过的物品和获得的荣誉,让她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国家也为她的父母发放了抚恤金和每月补贴,希望两位老人在失去独女后,能安度晚年,这或许,也是余旭以另一种方式,在回馈着父母那沉甸甸的养育之恩吧。
她的离去,无疑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太多的伤感和遗憾。
但就像有人说的,余旭的选择,也提醒着我们,生命原来可以拥有更纯粹的理想,可以怀抱更博大的胸襟,可以承担更无畏的责任,这种精神,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在家里,她也曾渴望做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可一旦冲上蓝天,她就是那只所向披靡的“金孔雀”,是那朵绽放在雷霆间的“铿锵玫瑰”。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余旭用她短暂却无比绚烂的三十年生命,为我们书写了一曲属于蓝天,也属于中国的壮丽诗篇。
她的故事,就像那划破苍穹的最后一道航迹,虽然短暂,却足够耀眼,也注定会深深地、长久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她翱翔的身影,早已化作永恒。
愿她在世界的另一边继续舒展羽翼,既做搏击长空的雄鹰,也做一朵永不褪色的玫瑰,永远盛放于璀璨星河。
来源:乾凉散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