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到城里向儿子要一千修房,儿媳不给,丈母娘却给两万

B站影视 2025-01-10 08:00 3

摘要:夕阳的余晖透过开裂的墙缝洒进屋内,王大爷坐在竹椅上,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发呆。又是一个雨季要来了,他叹了口气,默默站起身,搬来几个破旧的塑料盆,熟练地放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这是他这几年来养成的习惯,但凡天气预报说要下雨,他就得提前做好准备。

夕阳的余晖透过开裂的墙缝洒进屋内,王大爷坐在竹椅上,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发呆。又是一个雨季要来了,他叹了口气,默默站起身,搬来几个破旧的塑料盆,熟练地放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这是他这几年来养成的习惯,但凡天气预报说要下雨,他就得提前做好准备。

"咚咚咚",院子里传来敲门声。"王老师,在家吗?"是邻居老李。

"在呢,快请进!"王大爷赶紧迎了出去。

老李进门就看到满屋子的塑料盆,摇了摇头说:"老王啊,你这房子确实该修了。你看我家上个月刚翻新的,现在多敞亮。你也该跟城里的儿子说说了。"

王大爷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勉强笑道:"不急不急,我这老房子虽然破,但住了一辈子,有感情。再说现在还能对付。"

"对付什么呀!"老李急了,"你是不知道,前两天下大雨,我在你家后墙那边经过,都看见墙体渗水了。再这么下去,怕是要出大问题。"

王大爷沉默了。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房子的情况。作为一个退休教师,他这辈子省吃俭用,把所有积蓄都用在了儿子小王的教育上。现在儿子在城里干IT,每个月工资上万,还娶了个漂亮的会计媳妇,住着电梯房,开着小汽车,日子过得很是光鲜。

"你那儿子,当年可是咱们村里的骄傲。"老李继续说道,"考上重点大学,还出国深造,这都是你的功劳啊!现在他们小两口工作稳定,你开口要个万把块钱修房子,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王大爷摆摆手,脸上露出苦笑:"各人有各人的难处。小王工作忙,小梅还要照顾孩子。再说现在城里房贷车贷,样样都要钱。"

"可你是他老子啊!"老李有些激动,"你当年供他上学,什么苦没吃过?我记得你那会儿,除了教书,还在村口开了个小卖部补贴家用。寒暑假的时候,还到镇上代课。"

回忆涌上心头,王大爷眼睛有些湿润。他记得儿子上大学那年,为了凑学费,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钢笔收藏都卖了。那些钢笔,可都是他当了几十年教师,一支一支收集来的。每一支都承载着他的教书生涯记忆。

"时代不同了。"王大爷轻声说,"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

夜幕渐渐降临,老李走后,王大爷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老榕树下。远处传来村里广场舞的音乐声,他却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儿子发来的视频。画面里,小孙子正在用普通话背诵唐诗,奶声奶气的,逗得王大爷开怀大笑。

看着孙子稚嫩的脸庞,王大爷下定决心:明天,他要坐早班车去城里,当面和儿子商量修房子的事。倒不是为了自己,主要是怕这房子再不修,哪天真塌了,可就是个大祸害。想到这里,他起身回屋,从床底下的铁盒子里取出了积攒的两千多块钱。这是他这几年省吃俭用存下的,本想留着养老,现在看来,得先顾眼前的急事了。

夜深了,王大爷躺在床上,听着檐角滴水的声音,久久无法入睡。他知道,明天的相见,恐怕不会那么简单。但作为一个父亲,他也有自己的坚持和尊严。

02

清晨六点,王大爷就早早起床收拾整齐。他特意换上了儿子去年过年送的那件深蓝色夹克,又仔细地用梳子理了理花白的头发。临出门前,他往布包里装了些自家种的青菜和刚下的鸡蛋,这是他每次进城看儿子都会带的。

坐在颠簸的长途公交上,王大爷的心情愈发忐忑。他回想着这些年和儿子的相处,似乎每次见面都变得越来越生疏。特别是自从小梅进门后,那种疏离感更加明显。

"叮咚",门铃声响起。

"爸?您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小王打开门,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我这不是想着你们忙,突然来看看。"王大爷笑呵呵地掏出布包,"给你们带了点家里的菜,还有鸡蛋。"

"哎呀,爸,您太客气了。"小王接过布包,"快进来坐。"

客厅里,小梅正在给孩子收拾书包。看到公公来了,她礼貌地打了声招呼:"爸,您来了。"然后转身去给孩子穿鞋,"快点啊,该上幼儿园了。"

王大爷看着豪华的客厅,水晶灯、真皮沙发、大屏电视,一切都透着富足。他坐在沙发边上,显得有些拘谨。

"爸,喝茶。"小王端来一杯热茶,"您这次来,是有什么事吗?"

王大爷捧着茶杯,迟疑了一会儿才开口:"那个...家里的老房子,该修整修整了。"

小王的表情明显僵了一下:"房子怎么了?"

"屋顶漏水,后墙也开裂了。前两天下雨,家具都淋湿了。"王大爷低着头,"我手头有两千多,但估计还得再要一千才够修缮。"

话音刚落,正在收拾的小梅突然站直了身子:"爸,您也知道现在什么都涨价。我们每个月光是房贷就要还一万多,还要供车,孩子上幼儿园也贵得很。"

"小梅..."小王想打断妻子的话,但被小梅瞪了一眼。

"我不是不讲理,"小梅继续说道,"但您那老房子,修了也是修,倒不如趁这机会卖了,搬到我们这边来住。现在城里就在建养老院,环境特别好。"

王大爷的手微微发抖:"那是我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改不了了。再说,我在村里还能种种菜,养养鸡。"

"爸,您这想法太保守了。"小梅语气里带着不耐烦,"现在谁还种地啊?您这么大年纪了,万一在村里出点什么事,我们也照顾不到。"

小王看着父亲逐渐苍白的脸色,终于开口:"爸,要不这样,您先回去,我和小梅商量商量,过几天给您答复?"

王大爷默默站起身,声音有些哽咽:"不用商量了,是我考虑不周到。你们工作忙,我就不打扰了。"

"爸,您别这样。"小王想挽留,但王大爷已经大步走向门口。

"对了,"王大爷在门口停下,"这些菜和鸡蛋你们留着吃,都是自家种的,干净。"说完,不等儿子回应,就快步走向电梯。

回到村里时,已经是傍晚。王大爷站在自家破旧的院门前,看着歪斜的门框,突然感觉一阵天旋地转。他扶着门框慢慢蹲下,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这时,对面传来脚步声,是张阿姨——儿媳小梅的母亲。她刚从城里回来探亲,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王大爷。看着老人蹲在地上的孤独背影,张阿姨若有所思地叹了口气。

03

夜里下起了大雨,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王大爷破旧的屋顶上。他坐在堂屋里,听着屋顶哗哗的水声,一声又一声,像是击打在心上。塑料盆里的水已经积了大半,他起身换了个空盆,却不小心被门槛绊了一下,摔倒在地。

"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传来。

"王大爷!王大爷!"是邻居老李的声音,"你没事吧?我看你屋里的灯在晃。"

王大爷勉强爬起来,打开门。老李一看他的样子就知道出了事,赶紧扶他坐下。"我刚才在院子里听到响声,就猜到出事了。这破房子,真不能再住了!"

就在这时,门外又传来说话声。小王和小梅匆匆赶来,身后还跟着张阿姨。原来是张阿姨看到王大爷的异常,担心出事,给女儿女婿打了电话。

"爸!"小王冲进屋内,看到满屋子的水盆和父亲苍白的脸色,心里一阵刺痛。

小梅也愣在了门口。屋里的场景让她震惊:墙角的水渍已经漫到了半人高,天花板上的裂缝在闪电照耀下清晰可见,几件简单的家具上都蒙着一层湿气。

"这就是你说的能住的房子?"张阿姨看着女儿,语气严厉,"你们在城里住着电梯房,却让老人家在这种房子里生活?"

"妈,我不是..."小梅想辩解,却被母亲打断。

"你不是什么?"张阿姨的声音带着愤怒,"你还记得你外公在世时是怎么生活的吗?要不是当年我和你爸省吃俭用给他养老,他能安享晚年吗?"

小王站在一旁,内心充满愧疚。他想起小时候,每逢下雨,父亲总是细心地用油纸给他的书包包得严严实实,生怕他的课本被淋湿。而现在,父亲却要在漏水的房子里独自生活。

"爸,对不起。"小王蹲下身,握住父亲的手,"是我不孝,这些年都忽视了您的生活。"

王大爷想抽回手,但儿子握得很紧。"没什么,"他勉强笑了笑,"我这人没用,一辈子就会教书,没给你攒下什么家业。现在你们过得好,我就满足了。"

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刺痛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小梅突然想起,当初结婚时,王大爷把自己仅有的积蓄都拿出来给他们付首付,却从来没提过要他们还。

"王大爷,"张阿姨走上前,声音温和而坚定,"这房子必须要修,不能再拖了。"

"可是..."王大爷欲言又止。

"不用可是,"张阿姨打断他,"我这里有两万块钱,是我这些年做小生意存下的。您先拿去用,就当是我借给小王和小梅的。"

屋内一片寂静,只有雨水滴落的声音。王大爷低着头,肩膀微微颤抖。多年来强撑的坚强,在这一刻终于溃堤。

小梅看着这一幕,眼泪夺眶而出。她这才明白,真正的家庭,不是简单的经济核算,而是彼此的责任和温暖。她走到公公面前,第一次真诚地喊道:"爸,对不起,是我太过分了。"

外面的雨还在下,但屋内的气氛已经不再冰冷。这场突如其来的家庭风波,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心中的结。

老李看着这一幕,悄悄地退了出去。他知道,这个家庭需要时间来治愈和重建。而今晚的雨,或许会洗去所有的隔阂和误解。

04

那场雨过后的第三天,张阿姨独自来到王大爷家。清晨的阳光斜照进院子,照在残破的砖墙上,显得格外刺眼。

"王大哥,我来看看您。"张阿姨提着一袋水果,轻声说道。

王大爷正在院子里收拾被雨水浸湿的木材,闻声抬起头:"张妹子,你太客气了。那天的事,我还没来得及好好谢谢你。"

"别这么说。"张阿姨放下水果,仔细打量着四周。白天的光线下,房子的破败程度更加清晰: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墙面的裂缝如蛛网般蔓延,就连地基都有些下陷的迹象。

"你知道吗,"张阿姨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到这些,我就想起了我父亲。"

王大爷停下手中的活,静静地听着。

"我父亲生前也是住在农村,房子和您这差不多。"张阿姨的声音有些哽咽,"那时候我和老张刚在城里站稳脚跟,整天忙着赚钱,总觉得农村的房子怎么都行。直到有一年冬天,父亲摔了一跤,才发现房子漏风漏雨,地上全是冰..."

说到这里,张阿姨擦了擦眼角:"后来我们赶紧给父亲修了房子,但那种愧疚,一直到现在都忘不掉。"

王大爷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压力确实大。小王和小梅,也不容易。"

"是啊,但再难,也不能忘了根。"张阿姨站起身,走到屋内查看,"您这房子,确实得好好修整。我托人打听了,现在修房子少说也得三四万。这两万您先拿着,剩下的..."

"不行!"王大爷急忙摆手,"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这钱,我不能要。"

"为什么不能要?"张阿姨转过身,直视王大爷的眼睛,"我们都是长辈,难道看着孩子们犯错,也不管不问?"

这句话触动了王大爷的心弦。是啊,他一直以来都在退让,生怕给儿子添麻烦。可是,这种退让,真的是为了儿子好吗?

"昨天晚上,我和小梅谈了很久。"张阿姨继续说,"那孩子其实不坏,就是太在意眼前的得失。我告诉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当初您供小王上学,不也是倾其所有吗?"

王大爷默默点头,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的模样。那时候,为了供他读书,自己省吃俭用,连最爱的茶叶都舍不得买。但看到儿子一步步成长,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

"这钱,您一定要收下。"张阿姨从包里拿出厚厚一叠钱,"就当是给我一个弥补父亲的机会。再说,小王和小梅也该学着承担起责任了。"

院子里沉默了片刻,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小梅提着早点走了进来。

"妈?爸?"小梅有些惊讶,"您们这么早就在聊天?"

张阿姨看着女儿,欣慰地笑了:"是啊,我和你公公聊聊天,了解了解情况。对了,你爸修房子的事情,我们得好好计划一下。"

小梅放下早点,认真地说:"妈,这事我想清楚了。修房子的钱,我和小王商量过了,我们也要出一部分。不能让您一个人承担。"

王大爷听到这话,眼睛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来:"你们自己也不容易..."

"爸,"小梅第一次这么诚恳地开口,"以前是我太钻牛角尖了。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父亲还在,我会怎么做?房子的事,就让我们一起来操心吧。"

阳光渐渐温暖起来,照在三个人的脸上。这一刻,他们都感受到了某种久违的亲情在心间流淌。

一个月后的周末,王大爷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小王和几个朋友忙着搬运建材,小梅在厨房里准备午饭,张阿姨则和王大爷一起整理着老房子里的物件。

"爸,您看看这些老照片要不要保存起来?"小梅从柜子深处翻出一个老相册,细心地擦去上面的灰尘。

王大爷接过相册,轻轻翻开。泛黄的照片里,是小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成长记录。有他第一次背着书包上学的兴奋模样,有他获得奖学金时的骄傲神情,还有全家人在他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合影。

"这些照片,我都记得。"王大爷的声音有些颤抖,"那时候虽然日子苦,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心里甜啊。"

张阿姨在一旁听着,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是啊,父母的心就是这样,再苦再累都不觉得。"

院子里传来小王的声音:"爸,您出来看看,工人说这墙要不要整个推倒重建?"

王大爷赶紧起身往外走,却被小梅拦住:"爸,您歇着,我去看看就行。这段时间您就安心住在我们那里,等房子修好再搬回来。"

看着儿媳妇利落地走出去和工人商量,王大爷眼角湿润了。这一个月来,小梅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处处为他着想。不仅主动承担了部分修缮费用,还把家里的储物间收拾出来,让他暂住。

"老王啊,"张阿姨泡了杯茶递给他,"你知道小梅为什么会改变这么大吗?"

王大爷摇摇头。

"那天之后,她翻出了她父亲生前的日记。"张阿姨叹了口气,"她父亲走得早,日记里写着想给她攒嫁妆的愿望。看完那些文字,她哭了一整晚。"

院子里,工人们开始动工。砖瓦的碰撞声中,小王突然发现了什么,蹲下身捡起一块石头。

"爸,您快看!"小王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刻着字的石头,"这是不是您当年教书用的教具?"

王大爷接过石头,摸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笑了:"对,这是我教你认字时刻的。那时候没钱买教具,就在石头上刻字。"

小王愣住了,眼圈瞬间红了:"爸,对不起,我..."

"傻孩子,"王大爷拍拍儿子的肩膀,"爸爸觉得很值得。你现在过得好,就是对爸爸最大的回报。"

午饭时分,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阳光透过新发的嫩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小梅把最后一个菜端上桌:"来,尝尝我做的红烧肉,这可是跟咱爸学的。"

"小梅做饭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张阿姨欣慰地说,"以后啊,常来陪爸住几天,让这老房子热闹热闹。"

"那是一定的。"小王举起杯子,"等房子修好,我们就在这办个家庭聚会,请左邻右舍都来热闹热闹。"

王大爷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一幕,心里满是感动。破旧的老房子正在改变,但不变的是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他明白,房子总会老去,但爱却会常驻;物质或许有限,但情意却是无价。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焕然一新的院墙上。老李从外面经过,探头张望:"老王,修得不错啊!"

"是啊,"王大爷笑着回答,"等修好了,常来坐坐。"

远处,晚霞映红了天际。这个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房子,正在迎来它的新生。而对于王大爷一家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房屋的修缮,更是一次心灵的重建,一次亲情的升华。

来源:往事回忆

相关推荐